能源:四十年耕耘結碩果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4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40年間,石油、煤炭、電力、新能源等能源領域各細分行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在強力支撐中國經濟飛躍式大發展的過程中,也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煤炭——能源改革發展主力軍

40年間,全國煤炭產量由6.2億噸增加到35.2億噸,增長了5.7倍。大型煤炭企業採煤機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32.5%提高到2017年的97.1%,人均生產效率提高了9倍。全國煤礦數量有8萬多處,通過持續不斷推進關井壓產、淘汰落後、整頓關閉、資源整合與兼併重組,減少到2017年底的7000處左右(其中,正常生產煤礦4000處左右)。我國基本形成了煤炭開採、加工利用、現代物流等多元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截止2017年底,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權益裝機容量3億千瓦,佔全國火電裝機的27.1%左右。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800萬噸/年、800萬噸/年、51億立方米/年、270萬噸/年。

石油——為經濟社會添底氣、增動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石油工業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了從封閉向全面開放,從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戰略轉變,建立了符合中國特色的石油工業管理體制、市場運行機制。石油工業的規模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初步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石油石化企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石油產量較快增長。1979至2017年,原油產量年均增長2%以上,遠高於同期全球原油產量0.8%的平均增速。2017年原油產量比1979年增長81%,躍升為全球第五大產油國。

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1979至2017年,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6%以上,為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2倍。2017年天然氣產量比1979年增長超過八倍。

煉油能力不斷提升,裝置規模大幅提升。新建一大批煉油裝置,建成14個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基地。2017年原油加工能力比1979年增長780%,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煉油國。中石油、中石化煉廠平均規模從300萬噸/年提至552萬噸/年。

石化工業快速發展。乙烯產量由1979年的43萬噸猛增到2017年的1737萬噸,增長了39倍,農用化肥產量由864萬噸增至5787萬噸,增長570%,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產量分別達到3074萬噸、222萬噸和2132萬噸,分別增長44.3、20.7和150.6倍,成為化工品生產大國。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僅有少數幾條油氣管道,總里程只有幾千公里。截至2017 年底,全國已建成原油管道2.38 萬公里,成品油管道2.60萬公里,石油管道總里程達到4.98萬公里。截至2017年底,天然氣長輸管道總里程近7.4萬公里。初步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油氣管網。

電力——能源變革的中堅力量

40年間,電力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有電用戶普遍性電力短缺問題,而且解決了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逐步實現了電量上的低水平用電到中等水平用電,質量上的低標準供電到高標準供電的飛躍。截至2017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7.8億千瓦,其中火電11億千瓦;而在1978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僅為5712萬千瓦,經常出現大範圍“電荒”。

裝機容量快速增長的背後,是電力設備研製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12.5 萬千瓦的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已經算是里程碑式的技術突破。後來,我們具備了20萬千瓦、30萬千瓦、60萬千瓦機組的設計製造能力,進而,實現了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核心技術與關鍵裝備製造的自主化。現在,我國不僅具備年產近億千瓦的發電裝備製造能力,而且在汙染排放控制等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或領先水平。我國電力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3項大氣汙染物年排放量大幅下降,2017年分別比峰值時下降了96%、91%、89%;3項汙染物排放之和為260萬噸,較1978年降低73%。

改革開放前,我國電網最高電壓等級為330千伏,即1972年6月投產的西北電網龍羊峽-天水-關中33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其餘都是220(110)千伏以下的電網。40年間,±400千伏、500千伏、±500千伏、±660千伏、750千伏、±800千伏、1000千伏等各電壓等級交直流電網全面、協調發展,並向±1100千伏電網邁進,奠定並鞏固我國在世界高壓輸電領域的領先地位。

同時,電網輸送容量不斷增大。截至目前,我國投運“八交十三直”(國網“八交十直”、南網“三直”)特高壓工程,其中直流電壓等級從±800千伏升高到±1100千伏,交流達1000千伏;±800千伏直流的輸送容量從640萬千瓦提高到720萬千瓦、800萬千瓦、1000萬千瓦,±1100千伏直流的設計輸送容量達1200萬千瓦。

光伏——世界工業之林中的參天大樹

光伏產業得改革開放之先機,接承全球產業梯度轉移,又乘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大勢,藉助國內外資本、市場、技術、人才等,正在逐漸變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發電成本不斷逼近甚至已低於化石能源。

與此同時,經過這40年來各有關方面的不懈努力,與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市場環境、配套環境從無到有、由劣變優,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有利於中國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相對完整的光伏發展大環境已經初步建立並正在逐步完善,一箇中國的、可以引領全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快速成長。

1978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累計裝機量(含消費品)約為3.5kWp,組件售價為120元/Wp,到2005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5MW,約為全球當年新增裝機量1.4GW的0.36%;其中德國、日本、美國2005年的裝機量分別為837MW、292MW、102MW,中國僅為德國的0.6%。2010年中國累計光伏裝機量70MW,僅為當年全球累計光伏裝機量5.17GW的1.35% 。

到2017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53GW,同比增長53.6%,佔全球新增裝機量102GW的52.02%,連續第五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第一位。

2017年,中國累計光伏裝機量達到130GW,佔全球累計裝機量236GW的18.2% ,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累計光伏裝機量第一位。

風電——從“零”到領跑全球

40年間,中國風電從零起步,從科研試驗、示範項目到商業化、產業化應用,中國風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了一條迂迴曲折又波瀾壯闊的崛起之路。

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風電連續多年新增裝機居全球首位,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風電超越核電,成為僅次於火電、水電的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三大主力電源。

核電——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

40年間,核電行業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創新發展,堅持軍民融合發展,譜寫了核工業改革開放的新篇章,開闢了核能和平利用的新局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39臺,裝機容量3802萬千瓦,位列世界第四;2017年核電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位列世界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8臺,裝機容量2065萬千瓦,已經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國核電始終保持了良好的運行記錄,從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二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規定的性能指標對照,在全球400多臺運行機組中,我國運行機組80%的指標優於中值水平,70%達到先進值,與美國核電機組水平相當,且整體安全指標逐年提升。

水電——世界水電看中國

我國水電裝機規模由小到大,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000萬千瓦,快速增至2017年的3.4億千瓦,增幅達到16倍;行業由弱到強,從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組織、建設管理、技術裝備的多方位落後,發展到如今的全產業鏈全球領先,取得了“世界水電看中國”的巨大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