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文侯之命

A08.文侯之命

第一章 晋国早期历史概略

08

A08.文侯之命

晋文侯起初也算是勤王大军中的一支,其主要的目标是拥戴有正统身份的携王。晋国的本土位于山西翼城县附近,在黄河以西本来并无影响力,但是自晋穆侯时期开始,晋国就常年追随天子征战,与王室之间关系紧密。当王室发生祸乱的时候,当时的晋国国君晋文侯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河西勤王,携王继位之后,晋文侯也一直都处在一线,为携王抵挡来自西方的侵扰。

但晋文侯与携王的相处并不愉快,于是当平王在东方物色盟友的时候,晋文侯很快就背弃了携王,转而投入了平王的阵营。按照《系年》的说法,到公元前750年,也即周平王纪元的第二十一年,晋文侯纪元的第三十一年,晋文侯终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攻杀了其原本支持的携王(惠王),为平王东迁扫除了最后的障碍。在攻杀携王后不久,晋文侯亲自到少鄂把平王迎回京师,并于三年后伙同秦襄公之子秦文公、郑桓公之子郑武公等人,护送平王穿过崤山谷地东迁到成周。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二王并立的动荡局面,终于在一群野心家的全面反叛中宣告结束,周平王也终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

包括晋文侯在内的众多诸侯,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都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然而他们的薄情寡义、背弃礼法的行径,不仅没有为他们带来骂名,反而让其真正实现了名利双收。平王在东迁洛邑之后,为了对晋文侯的支持表达谢意,曾赐予了晋文侯美酒、弓箭、车马这些象征着代天子征伐不臣的器物,并特意作了一篇《文侯之命》传诰诸侯,以表彰晋文侯的功劳。

在这篇文诰中,周成王自称“予小子”,将晋文侯尊称为“父义和”,这其中的“父”与郑桓公之名“王子多父”中的“父”同意,皆为对人的尊称,“义和”或许是晋文侯的字。文诰开篇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盛德与功业:“因为他们德行高尚,受到了上帝的垂青,因而能够上承天命,下抚黎民。但是,到我这个年轻人即位的时候,受到了上天的责罚,导致国家陷入昏乱,因此才呼吁诸侯为王室分忧。”在如此万般危急的关头,“是您继承先祖唐叔的遗风,号召诸侯勤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对我施以援手,让我能够保住王位,我怎能不对您予以嘉奖呢?”

在文诰的最后,周平王列举了他赏赐给文侯的器物,包含“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这种做法就跟我们现在给人颁发奖状的时候,总喜欢把奖金金额和奖品都写上是一个道理。这些不仅是莫大的荣耀,也是天子授权晋国礼乐征伐的象征,因此平王还特意嘱咐文侯要勤于政事,做到内安百姓,外抚远人,安定国家,成就大业。

所谓“最爱你的人也伤害你最深”,平王此时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感受。晋文侯有定鼎王室的功劳,但从王室获取的利益却也是最多的,对王室权威的损害也最为彻底。晋文侯在这次的勤王行动中,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晋国的疆域从原来的绛都周围,沿着汾河谷地向西南方向延伸,一直扩展到黄河以西如今陕西大荔境内。原先位于汾河流域的一些诸侯如倗、霸、先、沈、姒、蓐、黄、韩等国,据说都是在晋文侯时期并入晋国版图的。后来引发秦晋冲突的河外列城,其中有王城、王官等地名,据言也有可能都是携王的驻地,这些土地也都随着携王的被杀而被晋文侯抢去了。这些收益使得晋国摆脱了诸侯“地方百里”的限制,一跃成为一个远超西周礼法约定规模的超级大国。不仅如此,晋文侯还因为有了周王的授权,打着以王命讨不臣的旗号四处征伐,最远曾经征服过南方的淮夷,可以说是开诸侯代天子征伐的先河。晋文侯的种种功业,也就让他成了晋国在春秋时期崛起的头号功臣。

这些有利于晋国的功业,对于遭遇劫难的王室来说,无异于是在落井下石。至少晋文侯的大规模扩张,为东方诸侯起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示范作用,再加上周平王的地位是靠着大量的利益交换获得的,使得西周王室赖以生存的礼制秩序瞬间崩塌。原本受王室挟制的东方诸侯对于平王的合法地位并不认可,从此都对周王室不理不睬,不再朝见天王,更不受王室的约束。摆脱了王室压榨和束缚的东方诸侯,开始了互相之间的攻伐和兼并,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一批突破了礼法约束的超级大国,比如齐、鲁、宋、卫、陈、蔡、郑等国也都有样学样,在灭掉了周围的邻邦之后开始粉墨登场,轰轰烈烈的春秋时代正式开启。

俗话说,福兮祸所伏,晋国在短时间内国力的迅速上升,也改变了晋国国内的政治秩序和利益格局,为后来内部矛盾埋下了深重的隐患。继晋文侯之后的晋昭侯,因为无法处理新形势下的内部矛盾,在关键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决策失误,终于导致了晋国建国以来最为严酷的一场内乱,也让刚刚勃兴的晋国国力迅速的衰落了下去,这些显然也是晋文侯所始料未及的。

A08.文侯之命

西周时期晋国及周朝君主世系

A08.文侯之命

晋国史话·第一辑 晋文公霸业的基石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