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考行測備考指導:持續用力,久久爲功

國考中,無論是副省級還是地市級的行測試卷,言語題量都是40道。要想讓行測成績更有競爭力,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言語這40題的平均正確率應該在75%及以上。在真正的言語練習中,不少考生髮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得分率沒想象中的高。原因如下:

1.主觀輕敵。自詡語感好,自詡深諳公考的“江湖經驗”,自詡掌握“秒殺絕技”,在練習中,沒有深入研究題目,蜻蜓點水。導致出現,“感覺”時好時壞,“正確率”時高時低。

2.內力不足。對於大篇幅文字的閱讀能力尚有欠缺,體現在看到長文段:要麼直接懼怕、不想去讀;要麼是讀到第三句話,就忘了之前講的內容,讀到最後,大腦一片空白。

例:南京在歷史上的名字變化或褒或貶,根本源頭在於統治者的好惡。不惟南京,同樣原因也引了其他地名的變遷,宋延平定方臘起義之後,深恨江南百姓造反,藝術修養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臘的兩個活動區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綁束縛”;睦州則被改成嚴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相比之下,朱元璋為避國號諱,取“海定則波寧”之義,將明州改成寧波,已是很“友好”了。【2018-國考】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

A.古代帝王在地名方面的偏好

B.統治者對某些地域的好惡

C.地名變遷背後的政治因素

D.歷史事件對地名的影響

【答案】:C。

【易錯選項】:A、B。有考生粗略讀完題幹,看到了“宋徽宗”“朱元璋”與地方命名的關係,就立馬受到選項A、B的迷惑。

【中公解析】分析分段,理解句間關係,首句介紹“南京”名字“變化”的根源在統治者;第二句,“基於同樣的原因”引發了“其他地名的變遷”,列舉“歙州被改成徽州”、“睦州則被改成嚴州”;第三句,列舉朱元璋“明州改成寧波”。三句話呈並列關係,需要歸納概括共同屬性。共同屬性:1.都有統治者;2.同一個地方的地名都發生“變更”;3.都是統治者影響了同一個地方的地名的變更。所以,體現共同屬性的,只有C。C稍微把“統治者”引申為“政治因素”,二者可屬轉變一種說法而已。其他三個選項均沒有論及“地名變更”的問題。

上述例題就體現了近年來國考言語命題特徵:1.閱讀量大;2.輕技巧,重理解能力。這意味著,傳說中的“江湖經驗”、“秒殺絕技”不再適用,而需要考生自修渾厚的“內力”——閱讀理解能力,即每句話、一段話的語意的準確理解。眾所周知,內力提升,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對於言語閱讀能力的提升,建議各位考生:

1.早做題。通過做題才能真正瞭解自己的閱讀能力,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短板,及時查漏補缺。

2.做好題。要做有質量保障的真題。有些考生在論壇上隨意找題去做,一是題目的正確性沒保障;二是有些題目已經不符合國考的命題趨勢,導致閱讀能力訓練缺乏針對性。

3.題做好。做過的題,要保證做透做精,包括題干與選項的分析。有些考生憑“直覺”盲目刷題,刷完後缺乏對題目的深入分析,缺乏對正確與錯誤選項間的思考辨析,缺乏對一類題型的總結,導致正確率仍然難以突破。

最後,中公教育專家希望考生在行測言語備考上,多下功夫、勤下功夫、下真功夫,相信“梧桐花開,鳳凰自來”!

2019國考行測備考指導: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