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細節推斷題中的各種陷阱(二)

 陷阱四:以偏概全

細節推斷題的文段通常包含多種信息,在概念這些信息時需要全面完整。命題者常常命制一些以偏概全的選項。有意思的是,這些干擾選項常常會出現“都”這一詞語。因此,考生對包含“都”或其近義詞的選項應該格外注意,分析該選項是否以偏概全。

【例5】大袋鼠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們平時在原野、灌木叢和森林地帶活動,靠吃草為生。它們過群居生活,但沒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尋找水源和食物而彙集成一個較大的群體。老鷹、蟒蛇和人們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對袋鼠來說最大的危害莫過於乾旱,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

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2004年國家A類第25題)

A。有的大袋鼠單獨行動 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尋找水和食物

C。威脅大袋鼠最嚴重的是人們的捕捉 D。遇到乾旱,袋鼠都會死亡

【分析】文段中“常因尋找水源和食物而彙集成一個較大的群體”表明了“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尋找水和食物”,故B項正確。A項“有的大袋鼠單獨行動”與文章中“它們過群居生活”矛盾,故不選。C選項“威脅大袋鼠最嚴重的是人們的捕捉”與文中“對袋鼠來說最大的危害莫過於乾旱”矛盾,不選。

值得注意的是,D選項屬於典型的以偏概全。文中已表明,遇到乾旱,“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而D項認為袋鼠都會死亡,沒有考慮母大袋鼠的情況,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陷阱五:張冠李戴

片段閱讀中文章所給的多個信息,常常會涉及多個主體。此時需要考生將各個信息與其相應的主體相對應,對號入座。在設置干擾項時,命題者常將信息與主體之間對應關係擾亂,誘導考生犯張冠李戴的錯誤。

【例6】我國是桂花的故鄉,西南、中南地區是它的原產地。現在各地都有種植。在中國戰國時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現“桂舟”、“桂酒”等詞,這是最早以桂入詩的例子。陝西省勉縣城南定軍山武侯墓前有兩株桂花,相傳栽種於漢代,已有1700多年曆史,人們稱它們為“漢桂”。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的是( )。(2004年國家A類第32題)

A。我國栽種桂花已有1700多年曆史

B。桂花多在我國西南、中南地區種植

C。“漢桂”是最早入詩的桂樹

D。《九歌》是我國最早的詩詞

【分析】根據原文可知,“已有1700多年曆史”的是武侯墓前的兩株桂花,而非我國種植桂花的歷史,故A項不選。最早入詩的是《九歌》中的“桂舟”、“桂酒”等詞,而非“漢桂”,故C項不選。本題中A項、C項都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本文並未提及“我國最早詩詞”,而根據常識可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與《九歌》無關,故D項不選。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原文中“西南、中南地區是它的原產地,現在各地都有種植”的信息,是否能直接得出“桂花多在我國西南、中南地區種植”的結論,值得商榷。但相對於其他三個選項,這個選項最接近原文意思,故選B項。

陷阱六:過於絕對

片段閱讀題的選項有一個規律:符合常識的未必正確,不合常識的肯定錯誤。在細節推斷題中,有一些選項是絕對化的陳述。而過於絕對的陳述通常都是不符合常識,因而是錯誤。因此,在細節推斷題中,過於絕對的選項通常都是不符合原文含義的。

【例7】軟件在長期運行和使用中沒有磨損、老化、用舊等問題。任何機械、電子設備在運行和使用中,其失效率大都遵循U型曲線(即所謂“浴缸曲線”)那是因為剛一投入使用時各部件尚未靈活運轉,常常容易出問題。經一段運行,便可以穩定下來。而當設備已經歷相當時期的運轉,便會出現磨損、老化等問題,會使失效率突然提高。這意味著已經到達壽命的終點,即將報廢了。

下列陳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2004年國家B類第34題)

A。軟件在運行和使用中不遵循U型曲線(即所謂“浴缸曲線”)

B。任何機械、電子設備剛一投入使用時各部件尚未靈活運轉,但是越用越好用。

C。軟件和機械、電子設備在運行和使用中的表現有很大的不同

D。軟件不像機械、電子設備那樣運行一段時間便可以穩定下來

【分析】原文指出“任何機械、電子設備在運行和使用中,其失效率大都遵循U型曲線”,而B選項將“大都”去掉,成了一種絕對化的敘述,不合常識,也不合文意,故選。

陷阱七:照抄原文

細節推斷題除了考查考生對細節真偽的判斷以外,有時還要求考生根據已知信息作出推斷。所謂推斷即為根據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如果有的選項所給信息是原文明確給出的,則不屬於推斷出的信息。因而,對於推斷題而言,符合原文的選項應該是推斷出來的正確信息,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例8】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癌細胞的存活可以歸結為一種稱作pim-2的關鍵酶。這項即將刊登在《基因和發展》雜誌上的發現意味著研究人員對於理解癌細胞在形成腫瘤以前為什麼能在人體內存活(對抗體內自然的免疫系統)取得重要進展。在許多腫瘤中,這種酶的濃度都非常高。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 )。(2004年國家B類第29題)

A。發現了一種被稱作pim-2的關鍵酶

B。這項發現即將刊登在《基因和發育》雜誌上

C。在許多腫瘤中,這種酶的濃度都非常高

D.pim-2對癌細胞的存活起著關鍵的作用

【分析】文段介紹了一個研究發現,即“癌細胞的存活可以歸結為一種稱作pim-2的關鍵酶”,而並非對“pim-2的關鍵酶”本身的發現,因而不選A。選項B和C都是原文本身,不屬於推斷出來的信息。而D項可由“癌細胞的存活可以歸結為一種稱作pim-2的關鍵酶”推斷出來,故選D。

陷阱八:過度推斷

細節推斷題中的推斷需要緊扣原文,適度推斷,不能隨意發揮,推得過遠過深。命題者常常會設置一些過度推斷的干擾選項,考生應該排除其干擾。

【例9】經濟優勢往往造就文化強勢,文化強勢則藉助經濟優勢向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輻射,這是文化傳播的一個規律。在這一過程中,會存在泥沙俱下的問題,把一些不好的東西也學了過來。

根據這段話,可以知道( )。(2006年國家二卷第15題)

A。經濟狀況影響文化傳播的方向 B。經濟上有優勢文化也就先進

C。經濟落後的地區會擇善而從 D。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分析】文中闡明瞭一個文化傳播的規律,即:經濟優勢——文化強勢——文化向經濟落後地區輻射。概括而言,經濟狀況影響文化傳播的方向,故選A。選項B屬於過於絕對的陳述,不合文意,不選;選項C的信息原文並未提及,屬於無中生有,不選。值得注意的是,選項D“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毫無疑問,其內容本身是正確的。但原文只是介紹了一個文化傳播的規律,並未論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因而選項D屬於過度推斷,不選。

歡迎您轉發和加關注,每日會有更新。

行測:細節推斷題中的各種陷阱(二)

關注後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