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五强化”推动生态畜牧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畜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进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深入推进产业革命,以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生猪和家禽,积极发展肉牛肉羊,以经营主体培育、良繁体系建设、畜产品质量提升、养殖环境整治、科技服务夯实、市场体系建设等为抓手,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和扶贫效应,畜牧产业实现了大发展、质量效益实现了大提升,扶贫攻坚加速推进。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畜牧业增加值34.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19.4%。

强化改革发力,要素保障不断完善

强化组织引领。“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铜仁市绿色农产品梵净山珍风行天下生猪产业行动方案》《铜仁市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等实施方案,明确各区县全年畜牧渔业生产目标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市级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发展专班,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督导发展,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强化资金扶持。全市争取畜牧产业扶贫子基金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40.81亿元,申请基金32.5亿元;南方草地项目、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肉牛产业、能繁母牛扩群增量等项目的实施,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强化政策保险。我市利用2016年向省农委争取到的1000万元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创新项目资金,开展生猪价格保险31万头,目标价格为13.8-14元/公斤,为生猪产业健康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主体培育,带动能力不断提升

开展招商引资。“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引进畜牧企业8个,签约的投资总额达15.4亿元。今年,在松桃新引进了苗乡稻田鸭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苗乡稻田鸭500万羽,总投资3亿元;在思南引进北京顺鑫鑫源公司,发展优质种用肉牛3万头,总投资5亿元。德康集团在松桃开展的100万头欧盟标准生猪养殖项目、圣迪乐60万羽种蛋鸡项目正顺利推进。

强化龙头带动。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型”思路,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家庭牧场(代养户)”发展模式。截至目前,生猪代养户已覆盖了全市8个区县,全市已累计发展规模猪场(含生猪代养户)1519个、养猪大户5066户,出栏生猪77.31万头,规模养猪出栏比重达46.38%;规模牛场418个、养牛大户1691户,出栏肉牛4.69万头,规模养牛出栏比重达42.36%;规模羊场994个、养羊大户3418户,出栏肉羊25.34万只,规模养羊出栏比重达43.58%;规模肉禽场148个、肉禽养殖大户306户,出栏肉禽555.31万只,规模肉禽出栏比重达69.82%;规模蛋禽场184个、蛋禽养殖大户431户,存栏蛋禽294.27万只,规模蛋禽存栏比重达80.87%。

强化畜禽污染治理,绿色发展不断巩固

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各区县优化划定了禁养区,制定出台了《铜仁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铜仁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完成了全市17个环保未达标畜禽养殖场的治理整改和14个省级以上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同时按照中央环保督察要求,严格要求各区县对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户)进行摸底排查,共排查出畜禽养殖场(户)205个,并对其进行了关闭或搬迁,已开展8次市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督查、巡查。

建设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我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项目已获省农委项目选址风险评估批复,并已备案,承建企业编制了《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铜仁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及运营方案》,可望今年投入使用。

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品牌效益不断凸显

加强产地认定工作。全市不断加大无公害优质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截止目前,已完成无公害畜产品一体化认证120个。

建立质量监管平台。建成了市、县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强化屠宰行业管理,实现了“全程、即时监管和追踪溯源”的常态化监管,建立了“全程可追溯、全岗可控制、全员参与”的产品质量控制和跟踪管理体系。

进行品牌打造。我市立足畜牧业资源优势,实施品牌突破战略,全力打造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畜产品品牌,如沿河白山羊、“泉源”野猪、“梵太”特种野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印江自治县的“圣墩”牌无公害猪肉、“苗王湖野鸭”、“跑山牛”,思南、石阡皮蛋,江口萝卜猪等,已在市场上形成了明显的品牌效应。

强化市场开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为实现畜牧业增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铜仁市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紧盯市场需求,深挖市场潜力,紧扣产——加——销产业发展链条。从原料采集到统一加工再到市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完成。如由贵州希望星厨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松桃自治县中央厨房、碧江贵州御诺乳业有限公司内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和10万吨液态羊奶的加工厂,展现出产业链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强大的带动贫困户致富能力。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农产品推介会,积极组织生态禽养殖企业多次参加省内外产销对接交流会、农产品展销会,拓展省内外市场。(吴强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