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养出“玻璃心”的孩子?

今天,兰兰妈继续来跟大家聊聊“社交能力”的话题。

首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纽约的一对夫妇中年得女,于是非常宝贝她,视为掌上明珠。而且他们家境富裕,为孩子请了好几个保姆来照顾她,为她买的玩具都可以开一个玩具商店了。

尽管这个4岁的孩子拥有宫殿般的游乐室、宽敞的花园和各种各样的玩具,但她依然显得很可怜,因为她没有一个可以一起玩耍的朋友。

原因很简单,这个孩子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常常被惹哭、被激怒或者受到伤害。父母为避免孩子伤心,干脆就隔绝了其他小伙伴。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孩子能够避开所有的挫折,长大后就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

对此,美国学者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著作《社交商》一书中这样评价:

家长要做的不是帮孩子避免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而是要教会孩子在经历挫折和痛苦之后尽快恢复平静。在社交活动中,一个孩子能够经受住别人的情绪风暴并且重新修复与他们的交流的能力,对他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

这种能力和社交方面的其他许多能力一样,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宝宝和他的监护人达到情绪上的和谐时,他们会彼此协调地交换信息。

但是在一岁之前,宝宝还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与别人达到情绪协调的时间大约只有30%。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宝宝就会闷闷不乐,他们通常会以哭泣来抗议。

实际上,这代表了他们在尝试修复交流。他们会在重新达到情绪后平静下来,这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种基本的人际交流技巧。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有自己应对痛苦情绪的方法,当然有的高明一些,有的笨拙一些。有时,孩子是通过观察哥哥姐姐、玩伴或者父母控制情绪的方法学来的。通过这种被动学习来“练习”恢复平静的方法。有时,这种学习是有意识进行的,比如在大人提醒或者帮助孩子控制他们的不稳定情绪时。

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他们不仅会试图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而且还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苦恼的起因和克服的办法,这标志着他们情商的逐渐成熟。

假以时日,孩子们不仅慢慢学会如何恢复平静或者控制情感冲动,而且还可以为成年后的得体行为打下基础。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怎样做才能避免养出“玻璃心”的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拥有更快的情绪恢复力呢?

1

“安全的港湾”

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在童年时期,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在孩子紧张不安,需要关注、疼爱或者安慰的时候,他们可以依赖这个安全基地中的亲人。

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温柔的爱,及时对孩子的需要作出回应,他们就为孩子的从容自信奠定了基础。

家庭本身就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情感环境。有了家庭的保护,孩子即使遇到再大的难题也不会被击垮。

例如,即使是战争年代或者物质匮乏的家庭,父母如果能够长期在家中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氛围,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也能够保持相对健康的情绪状况和社交能力。

科学家发现,“安全的港湾”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保护,还会促使孩子的大脑分泌神经递质,使他们产生被关爱的幸福感,同样,父母的大脑也会分泌这种物质。

两种引发幸福感的神经递质:催产激素(脑下垂体后叶分泌的一种荷尔蒙)和内啡肽,它们都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催产激素可以引发令人满足的放松感觉,而内啡肽则可以引发大脑中的愉悦感觉。

受到良好关爱的孩子会产生从容自信的感觉,这有一部分是因为大脑分泌的这些化学物质会唤起他们“一切都好”的内心感觉。这也是婴幼儿对社会的最初信任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得到关爱的表现之一就是孩子的探索能力和社交能力,特别是应对诸如陌生环境等压力的能力较强。

新鲜事物可能意味着威胁,也可能是机遇。幼年时得到父母良好照顾的动物会把新环境看做机遇,它们会在其中自由探索,性格会变得更加开朗。

2

与父母的交流中

孩子学习了人际关系

婴儿咿咿呀呀,母亲温柔回应,这是最早的人际关系模型。再长大一点,与父母的交流,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课堂。因此,父母应在以下3个方面多加留意。

(1)保持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孩子学习社交规则的途径,比如如何留意别人、如何控制交流的节奏、如何加入别人的交谈、如何适应别人的情感以及如何在适应别人的同时控制自己的情感等。

这些基本技巧的训练都为孩子今后成功地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孩子被父母忽视因而缺少人际交流的话,他们理解别人情感的能力将无法得到锻炼。因为这些孩子错失了最重要的人际交流,所以他们无法辨别情感的重要差异,对于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差。

(2)给出正确示范

一项研究曾经调查了学前儿童的父母处理分歧的方式。有些夫妻在解决矛盾时彼此对立,谁也不听对方的解释,情绪愤怒而且轻蔑,并且经常会随着敌意的增长在情感上越来越彼此隔离。

研究发现,他们的孩子在与朋友玩耍时也会模仿父母,对朋友苛刻、容易发火、充满敌意而且经常会欺凌弱小。

另外一些夫妻在解决分歧时表现出更多温情、同理心和理解,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较为和谐,有时还会与孩子嬉戏。他们的孩子一般会与朋友相处融洽,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分歧。

由此可见,父母解决分歧的方式会对孩子今后的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

举例来说,控制孩子愤怒情绪的爆发对于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会。理想情况下,父母不应该让自己被激怒,也不应该对孩子放任自流。

相反,他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既不逃避,也不沉溺于其中,并保持与孩子的情感回路,这样他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处理愤怒的好榜样。

(3)不必追求完美,真实是最好的

当然,我们不必追求永远给孩子正确的示范,这是不现实的。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戴维·施皮格尔研究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家庭情感的影响后发现,孩子们其实非常清楚他们家庭成员的情绪状态。

他解释说:“父母伪装出来的样子并不能保护孩子,相反,如果他们能够让孩子们了解整个家庭正在通过共同努力来战胜困难的话,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因此,父母不必苛求自己完美,如果有处理不当的时候,坦诚跟孩子说明,会比伪装效果更好。

3

适度的挫折

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恢复能力

不惜一切保护孩子不受任何伤害的做法,阻碍了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了解,而且也剥夺了他们自己寻找快乐的机会。

就像文章最开始举的例子一样,父母想替孩子挡掉挫折的做法是对恢复力和幸福的误解,因为过度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剥夺。

专家们经过研究证实,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寻求不现实的永恒幸福要重要得多。因此父母的目标应该是教会他们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依靠自己恢复平静乐观的心情。

比如,孩子在学校中跟同学发生了矛盾,父母可以通过这件事帮助孩子“重组”这一次挫折,这样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和排解紧张、痛苦情绪情绪的方法。

这种干预会在孩子的大脑中逐渐灌输勇敢面对挫折、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挫折的思想。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当孩子不安的时候,他可以自己调节这种不良情绪。孩子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他体内压力荷尔蒙的水平得到反映。

比如在刚刚进入小学的几个星期里,那些性格最开朗、社交能力最强、最讨人喜欢的孩子,其大脑中引发荷尔蒙的神经系统活动是最活跃的。这说明他们的大脑正在积极应对进入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挑战。

那些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融入新的环境,这时他们体内的压力荷尔蒙水平就会开始下降。而那些孤立的孩子体内的压力荷尔蒙仍然维持着高水平,甚至还会逐渐上升。

这种对比说明,社交能力强的孩子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挑战之后重新恢复了平静。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了培养孩子拥有更健康的社交能力和更快的情绪恢复力,家长需要为孩子建立“安全的基地”,给出正确的示范,并且教给孩子如何面对挫折。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学会应对挫折,在情感上就会缺乏足够的准备去应对成年生活。

想要学会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孩子必须经历与小伙伴在社交中的摸爬滚打,这样长大后才能应对日常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孩子需要体验社交活动的快乐与悲伤,而不仅仅是一成不变的平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