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燃烧的岛群”,我们不做他人文章的搬运工,只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分析,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50篇原创文章。

全文共3467字,配图22幅,阅读需要8分钟。

甲午战败后,经历了两年的蛰伏期,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水师,启用败战后被革职的海军将领叶祖硅、萨镇冰等人,重新创办海军学堂,招收和培养海军人才。由于清末财政拮据,除了五艘海字号巡洋舰外,只有一些仅能担任江防任务的浅水炮舰被采购和自造出来,大清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外海的控制权,但也有少数巡视南海宣示主权的行动。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 北洋水师康济舰管带萨镇冰

至1909年(清宣统元年),萨镇冰被委任为海军提督,全权处置海军具体事务。他上任后合并了过去一直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支舰队,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的科学管理。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2. 接手海军总指挥的萨镇冰

与此相比,兼具近邻和强敌两个身份的日本早在1889年就组建了常备舰队,1903年成立联合舰队,将本土各藩属手中的海军集中管理和使用,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倒是选择了共同的道路方向。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3. 24岁的清末最后一任海军大臣载洵

1909年,光绪的幼弟,时年仅24岁的爱新觉罗·载洵也被摄政王载沣任命为筹办海军大臣。年轻气盛的载洵提出了一个耗资1800万两白银的海军发展方案,计划用五年时间添造头等战舰8艘,巡洋舰20余艘。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4. 载洵在德国,其左瘦小者为萨镇冰

1909年10月16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乘船到欧洲诸强国考察海军,载洵在接受了各国的“热情”接待后,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鲸波”),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龙湍”),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长风级三艘“同安”、“建康”、“豫章”,390吨)、江防炮舰2艘(“江鲲”、“江犀”,140吨),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肇和”、“应瑞”,2600吨)。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5. 肇和号的下水仪式,注意舰尾仍悬挂黄龙旗

1910年8月24日,载洵、萨镇冰再次乘船前往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在参观了船厂及其他海军机构后,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飞鸿”,3000吨),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永丰”、“永翔”,780吨)。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6. 日造炮艇永丰舰(后来改名中山舰)

以上这12艘军舰,就是大清王朝覆灭前一刻为组建海军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尝试。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迅速垮台退位,载洵的大海军也成了一句空话。但是载洵所订的军舰,除美、奥、意三国因舰款纠纷或欧战原因取消外,其余9艘都在民国初年完成建造交付来华。时任大总统袁世凯照单全收,以向各国借贷的方式解决了造船钱款的问题,果然是“

债多人不愁”!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7. 民国时期的“肇和”号巡洋舰

这9艘交付舰中,吨位最大的当属向英国定制的两艘巡洋舰“肇和”和“应瑞”,其建造商可谓是大清海军的老朋友——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致远”、“海圻”、“海天”的建造商)。“肇和”舰的排水量为2600吨,主要武器为2门15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式主炮,4门100毫米口径阿式炮,6门3磅(47毫米)阿式炮,2挺马克沁机关枪和2具鱼雷发射管。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8. 1896年订购的德国造“海荣”级巡洋舰仍是民国最大的军舰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肇和级两舰装配有6座当时较为先进的亚罗式(Yarrow)燃煤锅炉和4部Parson式透平主机,功率6000马力,最大航速达到20节,这一点比之前的“八远五海”舰都要先进一些。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9. 干涉远东时期的“海荣”舰,其前主炮仍为独立设置的两门150毫米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继位,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民国海军部也从南京迁到北京办公。海军部下辖第一、第二舰队,其中第一舰队辖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琛”、“海筹”,驱逐舰“飞鹰”、“建康”、“豫章”、“同安”,炮舰“永丰”、“永翔”,长官座舰“舞凤”、“联鲸”和运输舰“福安”,共计13艘。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0. 1997年打捞修复中的中山舰,当时距其首次下水已有85年

第二舰队辖驱逐舰“建威”、“建安”,炮舰“楚同”、“楚观”、“楚谦”、“楚有”、“楚豫”、“楚泰”、“江元”、“江亨”、“江利”、“江贞”、“江鲲”、“江犀”、“拱宸”、“建中”、“永安”,鱼雷艇“湖鹰”、“湖鹏”、“湖隼”、“湖鹗”、“辰”、“宿”、“列”、“张”,共计25艘。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1. 清末南洋水师向日本订造的“江元”号浅水炮舰

民国时期,国家陷入大分裂,各地军阀名义上奉北洋军政府或国民政府的号令,实际上各自占山为王,发展自己的军力,其中绝大部分财力都投入步兵建设。海军成了没奶的娘,有海岸线的军阀瞅着用得上就花点小钱收买一下,没用或没钱时干脆一脚踢开。海军内也是派系林立,不断发生动武强抢地方税收的“海贼”事件,比较出名的几次有: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2. 1904年在江苏沿海触礁沉没的“海天”号巡洋舰

1922年1月6日,因北洋政府拖欠军饷近一年未发,海军在江苏扬州十二圩截留两淮盐税,向北京政府施压,经过多方周旋,北京政府作出让步,决定由财政部拿出20万元,江苏督军齐燮元筹集30万元来解决海军饷款。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3. 1923年8月12日广州蒙难周年日孙中山宋庆龄与永丰舰官兵合影

1932年6月15日,广东海军为解决军饷不足的问题,派出海军陆战队2营乘坐“中山”、“海瑞”登陆广西北海,劫走数十万两鸦片及当地中央银行储存的20余万元现款。

可怜堂堂海军为形势所迫,居然要干上打家劫舍的“海贼”营生才能糊口!时至今日,在沿海地区的部分村落仍能见到砖墙砌成的堡垒和碉楼,却不知当初是防着海盗还是防着官军!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4. 民国向日本订制的轻巡洋舰“宁海”号,可使为“夕张”号的轻量化版

1927年北伐成功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海军的建设才再次提上日程。1932年,海军从日本购回的“宁海”号轻巡洋舰回国服役,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海军最大最新的一艘军舰,1937年4月,参照“宁海”号图纸建造出“平海”号巡洋舰,此二舰立即成为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只。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5. 陈应明作中国海军宁海号巡洋舰和舰载机

“宁海”舰的主要武器包括日造140毫米双联装主炮炮塔3座(前一后二),76毫米高射炮6门,机关炮10门,鱼雷发射管4具,马力10000匹,最大航速23节,可携带一架水上飞机(仿造舰“平海”号不能携带飞机),宁海级也成为中国海军唯一具备较强防空能力的近代化军舰。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6. 波兰人绘制的中国海军“宁海”号巡洋舰

在抗战之前的10年中,造船基础最好的江南造船所也造出一批吨位不大的军舰,加入中央海军序列,其中包括1928年的“咸宁”号炮舰(420吨);1929年的“永绥”号炮舰(600吨);1930年的“民权”号炮舰(460吨);1931年的“逸仙”号轻巡洋舰(1500吨)和“民生”号炮舰(500吨)。1933年-1934年间,相继又造出“海宁”、“江宁”、“抚宁”、“绥宁”号(260吨)和“肃宁”、“威宁”、“崇宁”、“义宁”、“长宁”、“正宁”(280吨)号等10艘炮艇。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7. 1931年12月在吴淞口试航中的“逸仙”号1500吨级轻巡洋舰

这一时期海军部也决定淘汰一些旧式舰艇,并对一些老旧舰艇进行修理改装以提高作战能力。其中对“建威”、“建安”2艘驱逐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1931年竣工,排水量由850吨提高到1050吨;原有100毫米主炮1门,76毫米炮3门,37毫米炮6门,鱼雷发射管2个,改装后拥有120毫米主炮2门,76毫米炮1门,57毫米炮2门,20毫米高射炮1门,7.9毫米机枪6挺。“建威”舰改装后更名为“自强”号轻巡洋舰,“建安”舰改装后更名为“大同”号轻巡洋舰。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8. 战舰世界里的驱逐舰“建威”号,原为福建船政局造850吨鱼雷炮艇

但这些措施,距海军部提出的60万吨的计划相差甚远,新造舰艇总排水量仅8000余吨,加上改建的也不过万余吨。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央海军系统共有舰艇57艘,44298吨,比1928年增加了约1万吨。尽管这对于一个大国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来之不易。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19. 历史文物中山舰的主炮甲板细节,千吨船已属当时的大型军舰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让中日之间迅速进入全面抗战,“813”淞沪会战开始后,三军中最为弱小,与敌国日本差距最大的海军也被卷入战争,抗战中实力对比最为悬殊的海军抗战也随之迅速展开!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20. 江阴要塞抗战时对空作战的“宁海”号巡洋舰

当时的日本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获胜后始终被放在日本军力建设的首要位置,

获得了与陆军分庭抗礼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支持,并历经日俄战争和一战的大战历练,实力飞速增长,海军技战术迅速跃居世界前列。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21. 1940年的日本阅舰式,上方为九七式飞行大艇

到一战过后,为了约束日本海军的野蛮扩张,西方列强在两次的海军军备条约时都拉上了日本这个昔日的“瘪三烂仔”。即便如此,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海军仍然建成有多达10艘现役战列舰(金刚、比睿、雾岛、榛名、扶桑、山城、日向、伊势、长门、陆奥,另有大和级二舰仍在建造中)、4艘现役航空母舰(凤翔、龙骧、赤城、加贺,舰载机总数约200多架,另有飞龙级2艘在建,翔鹤级2艘在预案中)、18艘重巡洋舰、100余艘轻巡洋舰和舰队驱逐舰,以及50多艘潜艇,单单现役战斗舰只就超过了100万吨,实力相对中国海军已成碾压之势!

最后的龙旗舰队和民国海军的重建(1909-1937)

图22. 停泊在上海黄浦江上的“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其实力已远超当时的中国任何一艘军舰

从1932年起长期派驻为侵华日本舰队旗舰的“出云”号装甲巡洋舰,都还不在上述战斗舰之列!另有一些与中国海军最大的九艘主力巡洋舰相若的老式舰艇,早已被安排为训练舰或杂役船,甚至是纪念舰(如停泊于东京湾的15000吨级的“三笠”号前无畏舰)!与日本的这一场战争,似乎就是一场不可能获胜(最多战平)的战争!

然而战争开始了!打不赢也要打!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燃烧的岛群”,搜索订阅同名公众号,内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