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字關注“燃燒的島群”,我們不做他人文章的搬運工,只提供準確的歷史依據和獨到的見解分析,用地緣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來講述歷史和旅行的精彩!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自媒體第150篇原創文章。

全文共3467字,配圖22幅,閱讀需要8分鐘。

甲午戰敗後,經歷了兩年的蟄伏期,清政府開始重建北洋水師,啟用敗戰後被革職的海軍將領葉祖硅、薩鎮冰等人,重新創辦海軍學堂,招收和培養海軍人才。由於清末財政拮据,除了五艘海字號巡洋艦外,只有一些僅能擔任江防任務的淺水炮艦被採購和自造出來,大清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對外海的控制權,但也有少數巡視南海宣示主權的行動。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 北洋水師康濟艦管帶薩鎮冰

至1909年(清宣統元年),薩鎮冰被委任為海軍提督,全權處置海軍具體事務。他上任後合併了過去一直分裂的南北水師,建立起統一的指揮系統,下分巡洋、長江兩支艦隊,統一了官制、旗式、軍服、號令,這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實行的科學管理。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2. 接手海軍總指揮的薩鎮冰

與此相比,兼具近鄰和強敵兩個身份的日本早在1889年就組建了常備艦隊,1903年成立聯合艦隊,將本土各藩屬手中的海軍集中管理和使用,在這一點上,中日兩國倒是選擇了共同的道路方向。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3. 24歲的清末最後一任海軍大臣載洵

1909年,光緒的幼弟,時年僅24歲的愛新覺羅·載洵也被攝政王載灃任命為籌辦海軍大臣。年輕氣盛的載洵提出了一個耗資1800萬兩白銀的海軍發展方案,計劃用五年時間添造頭等戰艦8艘,巡洋艦20餘艘。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4. 載洵在德國,其左瘦小者為薩鎮冰

1909年10月16日,載洵、薩鎮冰等人乘船到歐洲諸強國考察海軍,載洵在接受了各國的“熱情”接待後,向意大利訂購炮艦1艘(“鯨波”),向奧地利訂購驅逐艦1艘(“龍湍”),向德國訂購驅逐艦3艘(長風級三艘“同安”、“建康”、“豫章”,390噸)、江防炮艦2艘(“江鯤”、“江犀”,140噸),向英國訂購巡洋艦2艘(“肇和”、“應瑞”,2600噸)。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5. 肇和號的下水儀式,注意艦尾仍懸掛黃龍旗

1910年8月24日,載洵、薩鎮冰再次乘船前往美國、日本考察海軍,在參觀了船廠及其他海軍機構後,向美國訂購巡洋艦1艘(“飛鴻”,3000噸),向日本訂購炮艦2艘(“永豐”、“永翔”,780噸)。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6. 日造炮艇永豐艦(後來改名中山艦)

以上這12艘軍艦,就是大清王朝覆滅前一刻為組建海軍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嘗試。1911年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迅速垮臺退位,載洵的大海軍也成了一句空話。但是載洵所訂的軍艦,除美、奧、意三國因艦款糾紛或歐戰原因取消外,其餘9艘都在民國初年完成建造交付來華。時任大總統袁世凱照單全收,以向各國借貸的方式解決了造船錢款的問題,果然是“

債多人不愁”!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7. 民國時期的“肇和”號巡洋艦

這9艘交付艦中,噸位最大的當屬向英國定製的兩艘巡洋艦“肇和”和“應瑞”,其建造商可謂是大清海軍的老朋友——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致遠”、“海圻”、“海天”的建造商)。“肇和”艦的排水量為2600噸,主要武器為2門150毫米口徑阿姆斯特朗式主炮,4門100毫米口徑阿式炮,6門3磅(47毫米)阿式炮,2挺馬克沁機關槍和2具魚雷發射管。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8. 1896年訂購的德國造“海榮”級巡洋艦仍是民國最大的軍艦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肇和級兩艦裝配有6座當時較為先進的亞羅式(Yarrow)燃煤鍋爐和4部Parson式透平主機,功率6000馬力,最大航速達到20節,這一點比之前的“八遠五海”艦都要先進一些。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9. 干涉遠東時期的“海榮”艦,其前主炮仍為獨立設置的兩門150毫米

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繼位,民國臨時政府遷往北京,民國海軍部也從南京遷到北京辦公。海軍部下轄第一、第二艦隊,其中第一艦隊轄巡洋艦“海圻”、“海容”、“海琛”、“海籌”,驅逐艦“飛鷹”、“建康”、“豫章”、“同安”,炮艦“永豐”、“永翔”,長官座艦“舞鳳”、“聯鯨”和運輸艦“福安”,共計13艘。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0. 1997年打撈修復中的中山艦,當時距其首次下水已有85年

第二艦隊轄驅逐艦“建威”、“建安”,炮艦“楚同”、“楚觀”、“楚謙”、“楚有”、“楚豫”、“楚泰”、“江元”、“江亨”、“江利”、“江貞”、“江鯤”、“江犀”、“拱宸”、“建中”、“永安”,魚雷艇“湖鷹”、“湖鵬”、“湖隼”、“湖鶚”、“辰”、“宿”、“列”、“張”,共計25艘。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1. 清末南洋水師向日本訂造的“江元”號淺水炮艦

民國時期,國家陷入大分裂,各地軍閥名義上奉北洋軍政府或國民政府的號令,實際上各自佔山為王,發展自己的軍力,其中絕大部分財力都投入步兵建設。海軍成了沒奶的娘,有海岸線的軍閥瞅著用得上就花點小錢收買一下,沒用或沒錢時乾脆一腳踢開。海軍內也是派系林立,不斷髮生動武強搶地方稅收的“海賊”事件,比較出名的幾次有: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2. 1904年在江蘇沿海觸礁沉沒的“海天”號巡洋艦

1922年1月6日,因北洋政府拖欠軍餉近一年未發,海軍在江蘇揚州十二圩截留兩淮鹽稅,向北京政府施壓,經過多方周旋,北京政府作出讓步,決定由財政部拿出20萬元,江蘇督軍齊燮元籌集30萬元來解決海軍餉款。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3. 1923年8月12日廣州蒙難週年日孫中山宋慶齡與永豐艦官兵合影

1932年6月15日,廣東海軍為解決軍餉不足的問題,派出海軍陸戰隊2營乘坐“中山”、“海瑞”登陸廣西北海,劫走數十萬兩鴉片及當地中央銀行儲存的20餘萬元現款。

可憐堂堂海軍為形勢所迫,居然要幹上打家劫舍的“海賊”營生才能餬口!時至今日,在沿海地區的部分村落仍能見到磚牆砌成的堡壘和碉樓,卻不知當初是防著海盜還是防著官軍!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4. 民國向日本訂製的輕巡洋艦“寧海”號,可使為“夕張”號的輕量化版

1927年北伐成功的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中國,海軍的建設才再次提上日程。1932年,海軍從日本購回的“寧海”號輕巡洋艦回國服役,成為抗戰全面爆發前中國海軍最大最新的一艘軍艦,1937年4月,參照“寧海”號圖紙建造出“平海”號巡洋艦,此二艦立即成為中國海軍的主力艦隻。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5. 陳應明作中國海軍寧海號巡洋艦和艦載機

“寧海”艦的主要武器包括日造140毫米雙聯裝主炮炮塔3座(前一後二),76毫米高射炮6門,機關炮10門,魚雷發射管4具,馬力10000匹,最大航速23節,可攜帶一架水上飛機(仿造艦“平海”號不能攜帶飛機),寧海級也成為中國海軍唯一具備較強防空能力的近代化軍艦。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6. 波蘭人繪製的中國海軍“寧海”號巡洋艦

在抗戰之前的10年中,造船基礎最好的江南造船所也造出一批噸位不大的軍艦,加入中央海軍序列,其中包括1928年的“咸寧”號炮艦(420噸);1929年的“永綏”號炮艦(600噸);1930年的“民權”號炮艦(460噸);1931年的“逸仙”號輕巡洋艦(1500噸)和“民生”號炮艦(500噸)。1933年-1934年間,相繼又造出“海寧”、“江寧”、“撫寧”、“綏寧”號(260噸)和“肅寧”、“威寧”、“崇寧”、“義寧”、“長寧”、“正寧”(280噸)號等10艘炮艇。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7. 1931年12月在吳淞口試航中的“逸仙”號1500噸級輕巡洋艦

這一時期海軍部也決定淘汰一些舊式艦艇,並對一些老舊艦艇進行修理改裝以提高作戰能力。其中對“建威”、“建安”2艘驅逐艦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1931年竣工,排水量由850噸提高到1050噸;原有100毫米主炮1門,76毫米炮3門,37毫米炮6門,魚雷發射管2個,改裝後擁有120毫米主炮2門,76毫米炮1門,57毫米炮2門,20毫米高射炮1門,7.9毫米機槍6挺。“建威”艦改裝後更名為“自強”號輕巡洋艦,“建安”艦改裝後更名為“大同”號輕巡洋艦。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8. 戰艦世界裡的驅逐艦“建威”號,原為福建船政局造850噸魚雷炮艇

但這些措施,距海軍部提出的60萬噸的計劃相差甚遠,新造艦艇總排水量僅8000餘噸,加上改建的也不過萬餘噸。1937年抗戰爆發前,中央海軍系統共有艦艇57艘,44298噸,比1928年增加了約1萬噸。儘管這對於一個大國是微不足道的,但卻來之不易。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19. 歷史文物中山艦的主炮甲板細節,千噸船已屬當時的大型軍艦

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讓中日之間迅速進入全面抗戰,“813”淞滬會戰開始後,三軍中最為弱小,與敵國日本差距最大的海軍也被捲入戰爭,抗戰中實力對比最為懸殊的海軍抗戰也隨之迅速展開!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20. 江陰要塞抗戰時對空作戰的“寧海”號巡洋艦

當時的日本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獲勝後始終被放在日本軍力建設的首要位置,

獲得了與陸軍分庭抗禮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支持,並歷經日俄戰爭和一戰的大戰歷練,實力飛速增長,海軍技戰術迅速躍居世界前列。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21. 1940年的日本閱艦式,上方為九七式飛行大艇

到一戰過後,為了約束日本海軍的野蠻擴張,西方列強在兩次的海軍軍備條約時都拉上了日本這個昔日的“癟三爛仔”。即便如此,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日本海軍仍然建成有多達10艘現役戰列艦(金剛、比睿、霧島、榛名、扶桑、山城、日向、伊勢、長門、陸奧,另有大和級二艦仍在建造中)、4艘現役航空母艦(鳳翔、龍驤、赤城、加賀,艦載機總數約200多架,另有飛龍級2艘在建,翔鶴級2艘在預案中)、18艘重巡洋艦、100餘艘輕巡洋艦和艦隊驅逐艦,以及50多艘潛艇,單單現役戰鬥艦只就超過了100萬噸,實力相對中國海軍已成碾壓之勢!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圖22. 停泊在上海黃浦江上的“出雲”號裝甲巡洋艦,其實力已遠超當時的中國任何一艘軍艦

從1932年起長期派駐為侵華日本艦隊旗艦的“出雲”號裝甲巡洋艦,都還不在上述戰鬥艦之列!另有一些與中國海軍最大的九艘主力巡洋艦相若的老式艦艇,早已被安排為訓練艦或雜役船,甚至是紀念艦(如停泊於東京灣的15000噸級的“三笠”號前無畏艦)!與日本的這一場戰爭,似乎就是一場不可能獲勝(最多戰平)的戰爭!

然而戰爭開始了!打不贏也要打!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燃燒的島群”,搜索訂閱同名公眾號,內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