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中國酒文化悠久博大,詩與酒的關係源遠流長,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也是一部瀰漫醇香的“酒經”。有道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斗酒詩百篇,東坡佳句出半酣,“醉吟先生”白居易“百事盡除去,唯餘酒與詩”,“詞壇女皇”李清照“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青樽酒醪叩開了詩人豐富的精神世界,詩酒情緣貫穿於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流淌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一代偉人毛澤東不善飲酒廣為人知。有關回憶錄皆雲其無酒量,保健醫生徐濤說他“不能喝酒,喝一盅葡萄酒就會面紅耳赤”,專列服務員姚淑賢道其“喝一口臉就紅得發紫”,即使飲酒也只是一種禮儀性的活動,淺嘗輒止。毛澤東雖然不勝酒力,但自幼就受到醇香四溢的詩詞的薰陶與滋潤,他的詩詞也與酒結下不解奇緣,不時散發出縷縷酒香,為元朝詩論家方回所說“雖不能飲者,其詩中亦未嘗無酒焉”提供了佐證。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全編鑑賞》(增訂本),“收錄了現在已經公開披露並經嚴謹考證的所有毛澤東詩詞。它是收錄毛澤東詩詞最多、最全的版本”。該書共收詩詞78首,比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2003年12月修訂重印的權威版本《毛澤東詩詞集》多11首,其中正編42首(都經作者生前校訂定稿)、副編25首、附錄11首。這裡面,涉及酒的詩詞有7首(正編2首、副編3首、附錄2首),約佔全部詩詞的9%。詩人多是把酒視為一種禮儀文化的載體融入其中,詩酒交融,以酒寄情,更彰顯出中華酒文化之博大精深,把中國歷史悠久的詩詞文化昇華到一個更高境界。

祭學友:“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

在“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學堂”的讀書生涯中,毛澤東的同窗好友很多,但懷念同學的作品卻屈指可數。

易昌陶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的同班同學,志同道合,過從甚密。外侮內患,憂及莘莘學子。深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兩人都以身許國,樹立了救國濟世之志。可惜壯志未酬,1915年3月,勤於學業卻忽視了體育鍛煉的易昌陶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君工書善文,與弟甚厚,死殊可惜”,毛澤東扼腕嘆息,“涔淚侵雙題”。正在悲痛之時,又傳來袁世凱悍然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消息。湖南一師愛國師生集資刊印《明恥篇》,毛澤東在封面上憤然命筆:“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祭學友:毛澤東手書《五古·挽易昌陶》。

學校借題發揮,於5月23日為易昌陶舉行追悼大會。亡友之痛,國恥之恨,一齊湧上心頭。22歲的毛澤東深感國運維艱、生者責任重大,含淚忍悲寫下40句的五言古詩《挽易昌陶》。這首詩是追悼亡友的祭歌,是告慰逝者、實現共同理想的宣言,是熱血男兒誓挽狂瀾的壯歌,也是從悲傷中奮起的激情吶喊!

詩的最後,毛澤東把自己與亡友比作歷史上的伯牙和鍾子期,發出了“後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的慨嘆。於國,痛失棟樑;於己,痛失知音。痛哉,惜哉,“腥穢待湔,獨令我來何濟世”。面對身登天界的亡友,毛澤東悲痛至極,大有伯牙碎琴絕弦之勢。然而,人死不能復生,無奈只得將一杯清酒奉獻於逝者靈前。“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毛澤東詩詞中出現的第一個“酒”字,成為祭奠亡友的媒介,一個“望”字,表現出戀戀不捨之情,淒涼地凝視著靈柩前的旗幡,向死者的靈魂示意,把綿綿哀思和深情以及惆悵寄託在綿綿不盡的接天江水之上,正可謂“心事浩茫連廣宇”。伴隨著國土淪喪的悲鳴,“盪滌”寇仇、倚青山“試長劍”的心潮也逐浪騰高,從此,反抗帝國主義列強構成斯人畢生的事業之一。

痛失可“共平生”的“芳年友”之後,毛澤東更加註重體育鍛煉,以收“健身衛國之效”。他以“二十八畫生”之名,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平生第一篇文章《體育之研究》。他以自己姓名繁體筆畫數形成的這個筆名,發佈《徵友啟事》,“嚶鳴以求友”。

祭母親:“此時家奠,盡此一觴”

與對父親的忤逆形成鮮明的對比,毛澤東從小就對母親非常孝順和敬愛。目不識丁的文素勤,是韶山沖裡一個以勤勞、善良、敦厚、富有同情心而著稱的勞動婦女,對毛澤東一生影響很大,給了他一副眷愛天下窮苦人的心腸,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1919年春,毛澤東在北京“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將母親接到長沙治療,“親侍湯藥,未嘗廢離”,還和弟弟毛澤民、毛澤覃攙扶著母親到照相館照相。這是這位農村婦女一生中唯一的一張照片,也是他們兄弟三人唯一的一張合影。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1919年春,毛澤東同弟弟毛澤民、毛澤覃與母親在長沙合影。

僅僅幾個月後的10月5日,53歲的文素勤在家病故。正在長沙忙於驅張運動的毛澤東驚聞噩耗星夜兼程趕回韶山時,母親已經入棺兩天了。大弟毛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喚他的名字。毛澤東聽後,心如刀絞,悲痛欲絕。子欲養而親不待,中秋月圓人不圓。面對孤燈,毛澤東跪守慈母靈位前,以淚和墨,寫下了他一生中最長的詩作《祭母文》(97句)。祭文飽含深情地追述了母親一生的辛勞和美德,表達了兒子愛母、念母、思母、報母的一腔摯情。毛澤東的塾師、族兄毛宇居保存了該文的抄件,並在文末評價道:“此文脫盡凡俗,語句沉著,筆力矯健,皆是至情流露,故為之留存,以為吾宗後輩法。”這篇祭文後刊刻於毛澤東父母合葬墓右側的漢白玉石上,最早發表在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毛澤東早期文稿》,題為《祭母文》。

毫無疑問,母親的病逝是毛澤東26歲生命年輪裡最為痛心疾首的事件。他曾在致同班同學周世釗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發生‘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毛澤東還作了兩副輓聯,其一為:“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千言萬語,道不盡母親的“春暉”;千呼萬喚,喚不回母親的“慈容”。《祭母文》最後,毛澤東痛徹心扉地寫下:“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家奠,家中用酒食祭祀死者。在祭文中,“酒”字沒有出現,但實為無酒勝有酒。作者用了“一觴”代指“一杯酒”,按照傳統禮儀習俗,虔誠禱唸:現在舉行家庭祭奠,敬請母親喝了這杯酒吧!如泣如訴,感人肺腑;赤子深情,令人動容!

母親撒手西歸,“萬端遺恨皆須補”。毛澤東把對母親的愛昇華為對人民的愛,對民族的愛,對祖國的愛。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他把無限的愛都獻給了他最偉大的母親——祖國。

祭長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武漢,是毛澤東繼長沙之後的又一“情感故里”。他與楊開慧母子在這裡度過了最後的團聚時光,第三個兒子毛岸龍在這裡呱呱墜地。而作為舉國矚目的大革命中心,這裡也逐漸浮現出重重危機。

1927年春,一個多事之春。在這裡寫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並剛發表而被譽為“農民運動的王”的毛澤東,獨步徘徊於長江之濱的黃鶴樓遺址,滿目“沉沉一線穿南北”的蒼涼和“龜蛇鎖大江”的沉鬱。他觸景生情,心潮澎湃,蘸著大江流水,寫下了飽含憂患意識的詞作《菩薩蠻·黃鶴樓》。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毛主席詩詞《菩薩蠻·黃鶴樓》郵票。

黃鶴樓頭,鶴去人空;黃鶴樓下,江山依舊。江山依舊,卻已時過境遷;江山依舊,卻是山雨欲來。詩人懷抱千古,印證古今,思深慮遠,熱血沸騰,發出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強音。

“把酒酹滔滔”,暗用了被毛澤東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典故:“一樽還酹江月”。蘇軾灑酒酬月,澆個人懷才不遇之塊壘,表達的是一種“人生如夢”的無可奈何的嘆惋;而毛澤東灑酒祭江,是一種放眼古今、家國天下的胸懷,表達的是同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和信心。一個“酒”字,與詩相融,讓詩意“更上一層樓”。一個“酹”字,祭酒明志,意味深長。

“把酒酹滔滔”,還化用了蘇軾《水調歌頭》“把酒問青天”句,將其奇特的想象和沖天的豪情化入詩中,抒發革命激情。著名作家碧野論述此句說:“詩人借蘇軾《水調歌頭》詞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氣概,抒懷吟詠‘把酒酹滔滔’的熾烈感情。但蘇東坡端酒問青天,問的是明月,是對天上虛幻空靈的感覺;而詩人毛澤東端酒灑向大江,是心懷國家的命運和對人民幸福的祈求。‘把酒酹滔滔’,雖是假託,但卻萬般真情。看,我們的偉大詩人灑酒大江,精神所至,千波萬浪奮力奔騰,東流入海,化作震撼時代的驚濤。”

祭領袖:“公祭無忘告馬翁”

中國是詩的國度,數千年來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詩人。陸游“偏於豪放,不廢婉約”,毛澤東評價“他是南宋一位了不起的大詩人”,並非常喜愛其作品。

陸游的作品,人們最熟悉的,大概要算他的壓軸之作——七絕《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85歲的陸游,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憾,與世長辭。其臨終絕筆,是他的遺囑,更是他愛國主義精神的絕唱,告誡並勉勵子孫進取,即使他在陰間,也要把宋朝軍隊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好消息告訴他。其壯志未酬的悲憤,憂國憂民的襟懷,滲透在字裡行間,迴盪在歷史長河中。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毛澤東手書《七絕·仿陸游詩》示女兒李訥。

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上,毛澤東在開頭寫了一段批語,以“試仿陸放翁”《示兒》詩作結。詩云:“人類今嫻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5天后的65歲生日那天又抄錄示女兒李訥信箋之中。這首詩最早發表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版《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毛澤東詩詞全編鑑賞》(增訂本)收入附錄,題為《七絕·仿陸游詩》。但“仿”不是沿襲,而是改舊出新,只改動了幾個字,就比原詩境界大開,將愛國主義主題昇華到了國際共產主義主題,抒發了作者“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頑強鬥志和堅信共產主義事業必定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寄託了對後人的殷切期望。

愚公,喻指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饕蚊,喻指世界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勢力。毛澤東深感“革命尚未全成”,在該詩前面寫道:“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萬愚公,用他們自己的移山辦法,把蚊陣一掃而空,豈不偉哉!” 給“同志仍須努力”指明瞭方向。毛澤東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將陸游統一神州的壯懷擴而廣之,期盼五洲大同,實現“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理想。到了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之時,當可慰告共產主義的始祖、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馬克思了。

陸游原詩選取的角度是“死離”時的臨終囑咐,催人淚下;毛澤東仿詩選取的角度是“生別”,人造地球衛星離開地球時的慨嘆,令人警醒。兩首詩中都沒有出現“酒”字,但無論是“家祭”還是“公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祭奠物,乃是此地無酒勝有酒,詩中無酒香仍醇,讓逝者的在天之靈得到慰藉。

迎貴客:“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1936年夏,在南京被國民黨囚禁3年多的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逃離虎口,於11月輾轉來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保安。保安謂“孤城”,卻是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遮風避沙、療疾醫傷、運籌帷幄、“保障安全”的家。剛安營紮寨不久,就有遠客來投,喜氣盈門,舉“家”歡騰。中央宣傳部在一孔有個大炕的大窯洞舉行歡迎宴會,地上擺了三張桌子,屋子裡擠滿了人,周恩來只得坐在門檻上。為示尊重,毛澤東還特意颳了臉出席。

不久,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成立了第一個文藝協會組織——中國文藝協會,丁玲當選為主任。毛澤東在會上發表演講,稱之為“蘇維埃運動的創舉”。“文協”的成立,標誌著“文武雙全”時代的到來。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毛澤東1937年初手書《臨江仙·贈丁玲》。

毛澤東問丁玲還打算做什麼,坐慣了亭子間的“文小姐”回答:“當紅軍”。在保安僅住了十幾天,丁玲就一身戎裝,躍馬揚鞭到了前線,寫下了歌頌彭德懷、左權等紅軍將領的作品。其事蹟與奇文不斷傳到毛澤東耳中,不禁為她特別高興。丁玲荷筆從戎,抓起了“槍桿子”,成為“武將軍”,“筆桿子”如虎添翼,令敵膽寒,觸發了毛澤東的詩情,遂揮筆寫出《臨江仙·贈丁玲》詞,於12月30日用電報拍發到前線,囑轉丁玲同志,1937年初又以親筆書箋相贈。詞曰:“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第一個從國統區到“赤色之都”的名作家的到來,對鑽了近十年山溝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來說,無疑是一件盛事。風雲際會,人物一新。中共中央以罕見規格接待,“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典型的環境,典型的人物,“孤城”不孤,別有洞天:宴會在窯洞之中召開,歡迎的對象昔日是國民黨的階下囚,如今成為共產黨的座上賓,兩重世界兩重天。這其間,一棄一投,是對國民黨當局的仇恨與鄙棄、對於進步與光明的嚮往和追求;這一迎一宴,更顯共產黨為抗日大計思賢如渴之殷誠和急切以及毛澤東對投奔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嘉許和器重。

中國自古就有“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宴”的文化傳統。毛澤東詩詞中寫到以“宴會”待人的唯此一次,題贈現代作家的也僅此一首。詞中也未出現“酒”字,但可聞到濃郁的酒香。觥籌交錯、歡聚宴飲、盛情熱烈的場面都留在讀者的想象之中,毛澤東的一貫主張“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酬老友:“尊前談笑人依舊”

從現存文獻考證,毛澤東交往最多、通信最多、唱和最多的是同桌同學、黨外人士周世釗。兩人既是經常酬唱奉和的詩友,又是相處融洽無話不談的知己,保持友誼長達63年之久,又先後不到半年到另一個世界共續友情。

長沙,是毛澤東革命生涯的第一站,是他光輝人生的起點,他獨特的個性張揚於此,他絢麗的詩詞之路也由此向遠方延伸。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對“風華正茂”時代的美好回憶。

1955年6月,毛澤東到南方考察來到了長沙,距他在這裡“獨立寒秋”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整整30年,綿綿的情感環繞在周身。6月20日,看到“恰同學少年”時“到中流擊水”的湘江,毛澤東不禁豪情勃發,躍入漲起的“端陽水”中。從容暢遊後,又興致勃勃地步行登上當年“攜來百侶曾遊”的嶽麓山故地重遊。在雲麓宮望湘亭午餐後,又到了當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赫曦臺。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毛澤東手書《七律·和周世釗同志》。

周世釗陪同毛澤東一路尋覓舊蹤,一路談笑風生,憶及故人舊事,頗多風物依舊、人事懸隔的感慨。當晚,毛澤東登車北去,周世釗仍然非常興奮,夜不能寐,欣然賦詩《七律·從毛澤東登嶽麓山至雲麓宮》:“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直登雲麓三千丈,來看長沙百萬家。故國幾年空兕虎,東風遍地綠桑麻。南巡已見昇平樂,何用書生頌物華。”

後來,周世釗在給毛澤東的信中附有這首詩和另外數首詩作。接到老友的信和詩後,毛澤東也心潮激盪,於10月4日“奉和一律,尚祈指正”:“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這首詩是充滿人生哲理的友誼之曲,表現了對故友舊知的深厚情誼和詩人樂觀進取的人生情懷。

“人生易老天難老”,時光易逝詩難逝。徜徉於大自然譜寫的青春之歌中,毛澤東所感變為所思:“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尊,同“樽”,酒杯。尊前,酒席前。30年來,相互牽掛,“九州明月系離腸”,相照以肝膽。此際重逢,觸酒生情,談笑甚歡,無拘無束,友情流溢於杯盞之中。雖然世事滄桑,韶華流逝,但共同的感慨是“人依舊”。一個“舊”字,內蘊豐富——才情依舊,豪情依舊,朝氣依舊,情懷依舊,友情更是依舊。這種友情就像好酒一樣,歷久彌香,醇厚悠長。

慰烈士:“吳剛捧出桂花酒”

“我失驕楊君失柳”,長歌當哭,互文見義,且7個字中涉及4人,這在毛澤東詩詞中絕無僅有。在風雨如晦的歲月,湖南的這4位青年男女,相互之間結成了多重關係:摯友、閨蜜、夫妻、紅娘……楊開慧和柳直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為國捐軀。“殆極人生之酷,身歷大千之劫”的李淑一成為毛澤東最後一位長壽詩友。

1957年2月7日,李淑一將自己1933年夏聽聞“道路傳言直荀犧牲”和淚填寫的《菩薩蠻·驚夢》詞寄給毛澤東。“大作讀畢,感慨系之。”毛澤東心潮跌宕,神思飄然,照她的意思和了一首《遊仙》,並抄錄於5月11日的回信中。該詞首先在1958年1月1日湖南師範學院院刊《湖南師院》公開發表,題為《蝶戀花(贈李淑一)》;同年《詩刊》1月號刊載時,題為《蝶戀花·遊仙(贈李淑一)》;最後,徵得作者同意,定題為《蝶戀花·答李淑一》,成為毛澤東詩詞中唯一一首以悼念革命烈士為題材的作品。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毛澤東手書《蝶戀花·答李淑一》贈毛岸青、邵華。

在給李淑一的信中,毛澤東特意指明,他的“這種遊仙,作者自己不在內,別於古之遊仙詩”。他別出機杼地改造了古人遊仙詩的形式,藉以豐富詩境、昇華情思,徹底揚棄了他們企圖逃避現實的思想傾向,可謂“舊瓶裝新酒”,一種物化神遊、哀而無傷的情態躍然紙上,充溢於其中的是濃郁的仙情與對烈士的緬懷和崇敬之情。

顯然,毛澤東不願意陷入李淑一詞中描繪的那種“滿衫清淚滋”的纖綿情境,而樂於借“遊仙”想象一種壯麗的“楊柳輕——直上重霄九”的神話境界,化綿綿思情為豪邁的頌揚,將人神化,將神人化,人神一體,以神顯人。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桂花酒,它是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祭祀或筵席上常用的一種酒。吳剛,神話傳說中的月中仙人。桂花酒是把天上人間、烈士忠魂和吳剛、嫦娥聯繫在一起的媒介,更是仙人款待烈士忠魂的聖潔之物的代表。詩人以仙界佳釀作慰問品,且又讓仙人吳剛來“捧”出,以天上襯托人間,以逝者所享尊榮示生前英烈,以神仙尊崇表世人敬仰,說明對烈士的歡迎達於極致,形式之熱烈空前絕後。

毛澤東充分發揮詩人天馬行空的想象,神人相助,天人同慶,在其詩詞中出現了唯一的酒之芳名——桂花酒,而且在手書時這三個字特別大,酒之“商標”奪人眼球。桂香四溢,酒香撲鼻,為詩詞增添了美的情調和色彩,把一杯人間的苦酒釀成了一場漫天花雨,讓烈士英名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毛澤東一個“酒”字把天上人間巧妙連綴在一起,把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完美結合在一起。是酒,是詩,更是他筆歌墨舞、胸懷萬千的心畫在舒捲,在展示,在傾瀉……

改李白詩:“酒徒”“沽酒對君酌”

在中國古代的詩歌史中有一個人永遠難以繞過,在中國的酒文化中也永遠有一個人難以繞過,他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毛澤東無論在性格還是審美趣味上都“偏於豪放”,所以他一生喜歡李白,多次稱讚“李白是詩人之冠”,讚賞他的詩“文采奇異,氣勢磅礴,有脫俗之氣”,在其詩詞中還經常化用。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唯有李白人以酒名,詩因酒貴。其中,《將進酒》對酒之魅力的詮釋確已登峰造極,可謂酒文化的宣言書。毛澤東曾在不同場合對《將進酒》以及表現出來的狂放不羈、氣勢非凡說過一些讚美的話。


毛澤東不善飲酒,但他的詩詞卻與酒特殊結緣


◆毛澤東批註李白《將進酒》。

除了經常吟誦和圈閱,作為書法家的毛澤東還經常用毛筆抄寫和背寫李白的詩。《將進酒》便是他書寫次數較多的一首。鐫刻在四川江油市太白碑林中的《將進酒》,將李白的詩詞才華和毛澤東的筆走龍蛇完美融合在一起,讓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

但仔細比對即可發現,毛澤東手書《將進酒》有7處修改。其中一句,原詩是“徑須沽取對君酌”,毛澤東手書為“直須沽酒對君酌”,改“徑”為“直”, 改“取”為“酒”,其目的只有一個:更直截了當。這是喝酒醉態之中所言,沒有也不可能有那麼多彎彎繞繞。“沽取”,買什麼呢?是“酒”!毛澤東直接點明,既符合酒中語境,也顯示出酒中神態。不擅飲酒的毛澤東也能體悟出李白的醺酣,真是令人醉了!

《梁甫吟》是李白遭讒毀被排擠出長安後官場失意之時的悲憤之作。毛澤東對這首帶有他鄉音的樂府楚調曲表露出特殊的傾心,在李白名篇中誦讀次數最多,還多次手書,在公開和私下場合也多次提及。1973年7月4日,毛澤東在和王洪文、張春橋的談話中,談及李白三首詩中的佳句,引出了一段對李白很不客氣的議論。毛澤東戲說李白“儘想做官”,“《梁甫吟》說現在不行,將來有希望。‘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指揮楚漢如旋蓬’。那時神氣十足。我加上幾句,比較完全:‘不料韓信不聽話,十萬大軍下歷城。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鍋了。”

李白的《梁甫吟》共42句,其中8句寫楚漢相爭時劉邦幕僚大儒生酈食其,推崇其以三寸不爛之舌建功於風雲際會之時的才智和氣概,寄寓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但毛澤東對其詩中表達的思想卻並不贊同,認為故事說得不完全,於是續寫了4句,以詠酈食其的悲催結局兼正李白的偏頗之處。這首詩後被人擬題為《七古·續李白<梁甫吟>》《七言詩·戲改李白<梁甫吟>》等,編入毛澤東詩詞註釋和賞析本中。

詩中的“酒徒”,特指“高陽酒徒”。《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酈食其為“陳留高陽人”(今河南杞縣高陽鎮人),嘗自稱“高陽酒徒”。後來,“高陽酒徒”還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指好飲酒而狂放不羈的人。作為一介書生,酈食其嗜酒如命,以高傲的姿態得到劉邦賞識,獻計攻克陳留,後又遊說齊國,說下72座城池。作為一介謀士,酈食其給世人留下的不僅僅是他的謀略,還有“民以食為天”等諸多名言。

毛澤東一向極為推崇李白傲視一切的心態和古今獨步的詩思,可在這裡,卻一反常態,對其作了幽默的調侃,與他對李白的一貫態度大相徑庭。作為詩人,李白才華固然超人,但對政治卻生疏得無從下手。即使他像“高陽酒徒”那樣僥倖創造一番業績,恐怕最終的命運也不樂觀。從毛澤東富有情趣的打油詩中,不難看出他對純粹詩人心態的超越,對自視過高的書生意氣的輕視。他以詩談史,並非純粹地討論學術問題。除了重實際重功業輕空談等原因之外,也許也是暮年毛澤東對聽話對象們的一種警告。但不管怎樣,作為“酒徒”,以雙重含義出現在毛澤東詩詞中,也僅此一見,酒香撲鼻,沁人心脾。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