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道德經》結緣,它成了我的生命之書(一)!

我很慶幸有緣閱讀《道德經》這本書,曾差一點就與它失之交臂,原因是個人成見太深,太自以為是,看到什麼“經”之類的書就嗤之以鼻,總覺得那些都是忽悠人的,還不如多看一些經營管理或者銷售類等書籍來得更實際些。如今,我就差沒給老子這位偉大的先賢叩拜了。

與《道德經》結緣,它成了我的生命之書(一)!

每每想起內心都無法平靜,感覺自己是何其幸運啊!還好沒有錯過。其實我早知道這本書的存在,但過去連瞥一眼它的心情都沒有,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機緣還不到吧。

一個人如果在適當的年齡不讀一讀《道德經》的話,我會說那真是他人生的遺憾。《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我不是要站在任何學術的角度探討,也不搞咬文嚼字這一套,這些任何一個學術大師都可以甩我十萬八千里。我不過是萬千讀者中最普通的,屬於大眾階層,想跟大家談談《道德經》帶給我的啟發和改變。而其實,自己雖然閱讀過多個版本,比如王弼通行本《道德經》、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等,但我是聽了羅大論博士《每天聊點道德經》後觸動更大了(在此推薦大家也聽聽,也許人生就會不一樣)。

(一)

談到老子,自然容易想到孔子、莊子、孟子等等,我們中國人有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神化一個人,這個人出了名,有了成就以後,我們就開始神化了。比如,他出生的當天光芒萬丈、有金光照耀他們家的房子,或者彩雲環繞等,這種故事太多了,歷代文獻翻開多如牛毛。關於老子的傳說也很多,不管傳說是真是假,老子的“子”應該只是對尊敬的人的稱謂。

在我看來,無論對待任何的事物,我們既要有包容性,更要有自己清晰的判斷,不要人云亦云。

翻開《道德經》這本書,隨處可見“使民......”、“則無不治”、“太上”、“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侯王若能守之”、“以正治國”、“其政悶悶”等等,所以有人提到,《道德經》的源頭應該是上古時代,國家君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總結出的領導者法則。對此,我個人覺得很有道理。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中也提到,老子所關心的是如何消解人類社會的爭紛,如何使人們生活幸福安寧。他期望政治權力不過分干涉人民的生活;避免戰爭的禍害,在上者應揚棄個人奢侈的生活,引導人民返回到真誠樸質的生活心境。

當站在領導者的角度來閱讀和理解《道德經》時,感覺整個內容脈絡清晰又通透。應該是老子看到當時時代亂了,領導者喪失了這些美好的品德,互相爭奪利益,發起各種戰爭,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從“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等章句可以看出來。所以,老子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希望後世的領導者學習。這是最基本的品德修養,是領導者最基本的規律、法則。它是告訴在上者,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有什麼樣的品性,如何修煉自己,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領導。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唯有先修煉好自己,才會齊家和睦,才能管好國家,也方能平定天下。

也許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並不重要。每個人都可以對《道德經》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能對你的人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後人揣摩老子的本意,也只是後人自己的意思,我們又如何深知和判定自己說的就是老子的全意呢?

與《道德經》結緣,它成了我的生命之書(一)!

通讀《道德經》會發現,其中有兩個“道”,一個是“天之道”,一個是“聖人之道”,這兩個“道”有聯繫,但是不一樣。聖人效法“天之道”,觀察它的特點,來制定“聖人之道”即領導者法則,並以此作為行事準則。對我們個人也是如此,若我們明白事物之間的規律以後再去運行,人生就會順暢很多。

簡單地說,所謂“聖人之道”就是領導者要儘量放下自己的私慾,放下自己的名利和地位。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由於機會的便利,往往容易搶先佔有。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應該盡全力為你管理的老百姓去做事,去謀福利,這就是領導者法則。老子的思想非常積極,處處關心的都是老百姓的生活。

比如,從一個公司來講,領導者放下自己的名利,儘量為你員工的物質和精神幸福去努力,這樣才符合“聖人之道”。你為大家好,大家都願意來投奔你,都願意來成就你,你的事業就會越做越大。老子說的這叫“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正因為你沒考慮自己的私利,心想著為大家做事,結果大家都來幫助你,反而獲得非常大的利益。但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絕不是一種手段,而是做人的心境,是自然流露的品性。

從個人來說,“道”是無處不在的,在生活中是可以奉行的,我們奉行一定會有改變,因為天下大道在我們生活中是到處都有的,也在不知不覺間運行。比如新東方集團的俞敏洪曾經講過一個小故事,這故事從反面恰好印證了這個道理。俞敏洪曾經說過,他說他大學的時候,一個宿舍住著7個人,其中一個同學的家就是北京的,他每週回一次家,然後就帶了7個蘋果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他拿來7個蘋果,應該是想一個同學分一個,對吧?可沒想到這位同學,人家自己藏起來了,每天自己吃一個蘋果,一天一個正好吃一週,下週回去再拿7個,沒有室友們什麼事兒。你說他這麼做有錯嗎?也沒錯,但是明顯這個同學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不懂分享。後來,俞敏洪開了新東方,把這些同學都拉來入股,都成為了合作伙伴,可就這個同學,俞敏洪心裡想“請不請他來呢?”心裡猶豫,於是就把其他同學找來開個會,結果所有人一致反對,異口同聲說這人不行,為什麼?從小事上能看出來,這人太考慮自己的私利了,如果他進公司合作的話,他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過重,會和其他人起衝突,在他和公司利益放到一起時,他一定會撈取自己的利益,損害公司利益,所以大家認為這個人品性不適合合作,不適合做公司。你看,因這樣的品性,有機會大家都不找你了。如果這個同學自己創業的話,會怎麼樣呢?比如見點利益自己先撈了,員工的利益你不放在心上,若給員工剋扣獎金等事情都能做得出來,那麼,大家會願意長期跟你幹嗎?慢慢地,大家都會離你而去,那麼,你的事業能成就起來嗎?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換位思考一下,是否也是這樣做的?《塔希里亞故事集》裡有一句話說:“命運啊,說是註定,不如說是你忘了是在何時做了選擇”。在利益面前,說到和做到是截然不同的。

與《道德經》結緣,它成了我的生命之書(一)!

所以,老子講的是什麼?是人世間的一種法則,這個法則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適用,如果我們能懂這個道理的話,作為一個普通人去做,我們的成就會慢慢大起來,作為一個公司的領導者去奉行,您的公司會越做越好,這就是“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從哪來的呢?是老子揣摩“天之道”總結出來的。什麼是“天之道”?老子認為,在我們人世間之上有一種力量,支配著世間萬物的運行,它生成了我們的世界,讓萬物如此繁茂地生長,讓花開鮮豔,讓鳥兒歌唱,讓小草樹木如此蔥鬱等。但是我們看不到、聽不到、聞不到,它隱身於背後,把自己的位置放的特別低,它成就萬物卻從來不為自己撈取。老子曾說“上善若水”,那種悟道的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養眾生,但不為自己爭奪利益,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放到人們最討厭的低處,“居眾人之所惡”。人往高處走,人喜歡地位高,討厭那種低下的地方,但水卻恰好相反。老子說這種品性就跟“道”特別接近,“故幾於道”。所以說,道是非常清楚的,可奉行的,而非虛幻縹緲的東西。老子從觀摩萬物,觀摩自然,觀摩天道出發,總結出了一些品性,放到人裡邊也一樣可以適用,而且放到人群中他會做事做得更好,這叫“聖人之道”。我們如果領悟了這個道理去做的話,人生會越來越順暢、越來越圓滿、越來越豐盛,這個是我們都要學習的。

如果你喜歡看更多關於《道德經》的賞析,記得關注哦,謝謝!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