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5、設計

5.3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

5. 3.1 地下建築工程的防水等級應為一級或.一級,各等級防水標準和適用範圍應符合表5.3.1的規定。

表5.3.1 地下建築工程防水標準和適用範圍

防水等級

判定標準

適用範圍

一級

不允許滲水

人員長期停留或經常活動的場所;住宅建築地下工程;因有少量溼漬會使物品變質、失效的貯物場所及影響設備正常運轉和危及工程安全運營的部位等。

二級

不允許滴漏、線漏,可以有零星分佈的滲水點;總滲水面積不應大於總防水面積的1/2000;任意200㎡的防水面積上的滲水點不應超過1處,單個滲水點的面積不應大於0.15㎡。

有少量溼漬不會使物品變質、是小的貯物場所及基本不影響設備正常運轉和工程安全運營的部位等。


解讀:

5.3.1 本節適用於地下建築防水工程的設計。設計師應根據人員活動及使用要求,按照適用範圍的要求確定設防等級。以2000㎡單層地下室為例,總防水面積約為4800㎡ ,按1/2000計算可滲漏面積約為2. 4㎡,如果每處滲漏面積為0. 15㎡ ,該工程地下室最大允許滲漏為16處。在任意200㎡防水面積上的滲水點不應超過1處的雙控條件下,該標準相對是比較合理的。由於居住建築地下工程使用頻繁,重要性已超過以往僅為駐車使用,因此,將居住建築地下工程列入一級防水等級要求。


5.3.2 防水混凝土的設計抗滲等級,應符合表5.3.2 的規定。

表5.3.2 防水混凝土設計抗滲等級

工程埋置深度H(m)

設計抗滲等級

H<10

P6

10≤H<20

P8

10≤H<30

P10

H≥30

P12

解讀:

5.3.2 不作解讀,自行理解。

5.3.3 地下建築底板一級防水應在迎水面設置二道防水層。當底板選用預鋪防水卷材時,應單層鋪設,並不設保護層。底板一級防水設防的基本防水構造見圖5.3.3。防水層設計方案可按附錄D. 0. 7選用。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3 不作解讀,自行理解。


5.3.4 地下建築底板=級防水設防應在迎水面設置一道防水層。二級防水設防的基本防水構造見圖5.3.4。防水層設計方案可按附錄D. 0. 8選用。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4 不作解讀,自行理解。


5.3.5 地下建築底板防水層應整體連續。基坑、地梁等下凹部位應設置防水層,並與大面防水層相連。

解讀:

5.3.5 由於土體中充滿水分,防水層任何破損或接縫、收頭不嚴密,都會造成水進入防水層,造成竄水現象。實際工程中,有人認為地梁或承臺的混凝土很厚,無須採用防水材料防水,防水層只鋪設至承臺的和地梁的側面,形成了大量的防水層斷截面,造成了由於防水層的非連續性而整體失效。


5.3.6 地下建築底板防水層的保護層及隔離層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高分子自粘膠膜預鋪卷材防水層與底板結構混凝土之間不得設置其他構造層次。其他防水層表面應設置細石混凝土保護層,保護層的厚度不應小於50mm,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20;

2 地梁、電梯井坑、承臺基坑等部位底面與側面,應根據施工作業條件及鋼筋工程施工對防水層的影響,確定是否設置防水層的保護層,保護層可選用擠塑型聚苯板、砂漿、砌體。

解讀:

5.3.6 由於高分子自粘膠膜預鋪防水卷材具有較好的抗穿刺性、耐汙性等特性,可以直接在其表面綁紮鋼筋澆搗混凝土而不易被破壞。卷材與混凝土緊密粘結,有效地阻止了竄水情況的發生,是一種國際常用的施工工法。該工法的卷材防水層表面不需要做保護層,但防水卷材的相關性能需要滿足預鋪防水卷材的標準要求。 其他防水材料表面需要做剛性保護層,以防鋼筋施工等作業造成破壞。在防水層面澆搗細石混凝土保護施工時,也應注意對防水層的保護,必要時可以通過鋪設聚苯板或油氈等進行保護性隔離。 底板上的地梁等下凹部位,可以根據其他工程施工對防水層破壞的可能程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地梁鋼筋一般作業為架空綁紮後再放入槽中,對防水層破壞作用較小,可以視情況不設或部分設置防水層的保護層。


5.3.7 地下建築側牆防水層應直接鋪設或塗布在結構混凝土迎水面表面。

解讀:

5.3.7 結構混凝土有很好的強度和抗滲性能,防水層直接塗鋪在混凝土基面上,是減少防水層竄水的有效方法。找平層的目的是為了給防水層提供符合防水材料施工工藝要求的基面,通常找平層採用水泥砂漿,而用於找平的水泥砂漿強度和抗滲性比較差,一旦防水層有破損,水泥砂漿找平層就成了竄水層。因此,當結構混凝土基面符合防水材料的工藝要求時,就不需要進行找平處理。


5.3.8 地下建築側牆一級防水設防應在迎水面設置二道防水層。當圍護結構作為主體結構側牆外模時,宜採用高分子自粘膠膜預鋪防水卷材作防水層。高分子自粘膠膜預鋪卷材防水層應固定在支護結構面上,與澆築的結構混凝土直接粘結。一級防水設防的基本防水構造見圖5.3.8,防水層設計方案可按附錄D. 0. 9選用。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8 牆板一級設防設置一般採用二道防水層,二道防水層應設置在迎水面。

當圍護結構作為主體結構側牆外模板時,要先預鋪外防水層,再進行主體結構的施工,稱為外防內貼法,預鋪的外防水層應採用預鋪防水卷材,使其能與結構混凝土牢固粘結,達到有效的防竄水功能,在該施工工法中,只能採用單層卷材設置,直接固定在圍護結構表面。高分子自粘膠膜預鋪防水卷材由於其材料性能及基層有效的防竄水功能,單層卷材可以達到常規二道防水的功效,所以,在一級設防中只採用單層卷材設置。

5.3.9 地下建築側牆二級防水設防應在迎水面設置一道防水層。當施工條件不允許在迎水面設置防水層時,可在背水面採用防水當施工條件不允許在迎水面設置防水層時,可在背水面採用防水當施工條件不允許在迎水面設置防水層時,可在背水面採用防水砂漿進行防水。=級防水設防的基本防水構造見圖5. 3- 9,防水層設計方案可按附錄D. 0. 10選用。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9 在背水面採用防水砂漿設防的方案僅限於迎水面無防水施工條件的工程。如疊合側牆結構,沉井工程等。


5.3.10 地下建築側牆與支護結構間宜預留不小於1. 0m的防水施工操作空間。

解讀:

5.3.10 沒有足夠的防水施工操作空間就無法保證防水施工質量,因此,為了施工安全,確保防水工程質量,在結構設計時,圍護結構與主體結構應留取足夠的施工操作間距。但有時受環境約束,圍護結構與主體結構間無法保證足夠的距離時,可以採取取消間距,將防水層固定在圍護結構上,將帶有防水層的圍護結構作為主體結構的外模,使混凝土直接與防水層粘結。


5.3.11 鋪設高分子自粘膠膜預鋪防水卷材的支護結構表面應基本平整,當支護結構表面平整度差異較大時,可採用水泥砂漿、砌體、混凝土等進行整體或局部修整找平。

解讀:

5.3.11 雖然高分子自粘膠膜預鋪防水卷材對基層平整度要求並不很高,但有時支護結構表面平整度差異會很大,攪拌樁圍護結構整體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弧形,攪拌樁還會出鼓頸、孔洞等缺陷,需要整體找平後才能鋪貼防水卷材。卷材與基層通常使用水泥釘固定,不得與基層牢固固定,以防主體結構與支護髮生沉降而造成卷材破壞。


5.3.12 地下建築側牆防水層應設置保護層。保護層材料宜根據防水層做法按表5. 3. 12的選用。

表5.3.12 保護層材料選

防水層做法

保護層材料

塗膜防水層、溼鋪卷材防水層

25厚擠塑聚苯板(XPS)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排水板或120厚砌體牆

自粘法、熱熔法、膠粘法粘貼的卷材防水層

120厚砌體牆

解讀:

5.3.12 保護層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回填土施工時,對防水層造成刺傷破壞。隨著近年來回填土施工方式發生了變化,保護層的另一個作用是,防止卷材因回填土下沉而產生下滑破壞。用級配土或素土分層夯實是最為理想回填方式,但實際工程施工中,經常會採用汽車傾倒或推土機械填土的方法,回填土的質量也不是太嚴格。這種情況下,回填土的壓縮沉降量會很大。在回填土沉降為過程中,土體產生的摩擦力會帶動保護層或防水層產生向下滑移。防水塗料由於粘結力較好,不會因土體沉降而下滑破壞,但使用熱熔法、自粘法鋪貼的防水卷材,很容易隨著土體下滑,即使表面鋪貼了苯板等軟質保護層,也可能產生摩擦滑移破壞。溼鋪法卷材抗下滑的情況要好得多。因此,根據不同類型的防水材料與粘貼方法,規定不同的保護措施。


5.3.13 當結構底板有外挑臺肩時,砌體保護牆應砌築在臺肩上。當保護牆砌築在底板墊層上時,砌體牆與防水層間應設置15mm - 25mm 厚的砂粒隔離層或油氈隔離層。砌體保護牆厚度不應小於100mm,用M5砂漿砌築。保護牆應進行穩定性驗算,必要時設置砌體柱或混凝土柱以增加穩定性。

解讀:

5.3.13 砌體保護牆砌築在底板臺肩上,砌體牆與結構產生同步沉降,是最為穩定的保護方式。當結構底板沒有外挑臺肩時,砌體保護牆只能砌築在墊層上,砌體牆與結構牆體之間可能會產生少量的相對滑移,因此,在砌體保護牆與防水層之間灌入鬆散性的砂粒或油氈之類的材料,以達到減少沉降摩擦力對防水層的影響。對一次性砌築較高或連續長度較長的保護牆,應進行穩定性驗算,並採取增加穩定性的技術措施。


5.3.14 地下建築頂板防水層宜設置在隨搗隨抹平的結構混凝土板面上。

解讀:

5.3.14 混凝土面採取隨搗隨抹平收水壓光有助於提高混凝土表面密實度和強度,防水層直接鋪貼或塗刷在結構混凝土表面,有利於減少竄水現象發生。當基層平整度不能達到防水材料鋪貼要求時,可進行局部或整體找平處理。找平用的水泥砂漿要求有一定的強度,最好具有使用粘結性能好,有防水功能的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


5.3.15 地下建築頂板一級防水設防應在迎水面設置二道防水層,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第一道防水層宜採用與混凝土粘結性較好的防水材料直接設置在結構混凝土表面;

2 二道防水層宜相鄰設置,也可分開設置;第二道防水層宜選用防水卷材;

3 分開設置的第二道卷材防水層的基層,宜採用細石混凝土找平,厚度不宜小於40mm,強度等級不宜小於C20,表面應隨搗隨抹壓光。採用水泥砂漿找平時,厚度宜為15mm,強度等級不宜小於M20 ,表面應收水壓光;

4 一級防水設防的基本防水構造見圖5. 3. 15;

5 一級防水設防時,相鄰設置的防水層設計方案可按附錄D. 0. 11 -1選用。分開設置的第一道防水層設計方案可按附錄D. 0. 11 -2選用、第二道防水層設計方案可按附錄D. 0. 11 -3選用。

解讀:

5.3.15 地下建築頂板的二道防水層分開設置時,第二道防水層一般會設置在找坡層或保溫層上面,由於找坡層與保溫層屬變形量較大的輕質材料,找平層材料宜選擇細石混凝土,採用強度較高的找坡層或保溫層材料,變形較小時,找平層材料可以採用水泥砂漿。


5.3.16 地下建築頂板二級防水設防應在迎水面設置一道防水層。二級防水設防的基本防水構造見圖5. 3. 16,防水層設計方案可按附錄D. 0. 12選用。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16 頂板二級防水設防為一道防水屎,防止由於防水層局部破損造成大面積竄水現象,在混凝土結構表面採用防竄水性能好的防水材料或工藝是防水設計首選方案。防水塗料、掇鏟眷材等防水材料,具有與混凝土基層密閉粘結的防竄水效果。


5.3.17 地下建築種植頂板應設置不少於二道防水層,其中一道應為耐根穿刺防水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卷材應鋪設在普通防水層之上。

解讀:

5.3.17 不作解讀,自行理解。


5.3.18 施工縫應在接縫迎水面及斷面內分別設置防水措施,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水平施工縫的留設位置,當斷面內採用止水帶防水時,宜留在高出板表面150mm一300mm的牆體上;當斷面內採用遇水膨脹止水膠或預備註漿系統時,可留設在板表面;

2 接縫迎水面應採用與側牆板防水層相同或相容的防水材料作為附加增強層。附加增強層應以縫為中心對稱設置,寬度不宜小於300mm;附加增強層厚度,防水塗膜不宜小於1. 5mm ,防水卷材不宜小於1. 5mm;

3 中埋式止水帶應埋設在結構斷面的中部。鋼板止水帶度不應小於300mm,厚度不宜小於3mm;自粘丁基橡膠鋼板止水帶寬度不應小於250mm,厚度不宜小於Smm,其中單側的自粘丁基橡膠厚度不小於2mm;

4 遇水膨脹止水膠(條)的寬度不宜小於10mm,厚度不宜小於5mm。單獨使用宜採用雙道打膠,或與中埋式止水帶、預埋灌漿管組合使用;

5 預埋灌漿管宜採用不鏽鋼彈簧骨架灌漿管,灌漿材料宜為聚氨酯或丙烯酸鹽化學漿液:。 0000000

6 水平施工縫基本形式見圖5. 3. 18。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18 施工縫等節點應設置二道或以上防水措施,縫內和縫的迎水面均應設置一道。迎水面防水措施應選擇具有密封防竄水功能的防水材料。遇水膨脹止水膠由於斷面體積較小,在單獨使用時以雙道使用為宜。施工縫內埋置灌漿管可以工程交工前,在無滲漏或有滲漏情況進行灌漿,這種情況的灌漿相當於在施工縫內設置了密封材料。也可以在後期有滲漏水時進行灌漿堵漏。通常施工灌漿採用聚氨酯或丙烯酸鹽化學漿液,不鏽鋼彈簧骨架、橡膠骨架和塑料骨架的灌漿管均可用於化學灌漿,但全斷面出漿的不鏽鋼骨架灌漿管其抗壓性能和出漿效果比較理想,以選擇該類,;型灌漿管為宜。灌漿材料不得使用水泥基類材料。


5.3.19 變形縫的寬度宜為30mm一50mm,斷面中部應設置中埋式止水帶。並在迎水面設置外貼防水層或嵌填密封材料,也可在背水面設置可卸式止水帶。變形縫的防水措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像膠止水帶或鋼邊橡膠止水帶的寬度不宜小於350mm,變形孔的寬度宜為30mm - 50mm,高度應根據結構變形量計算確定;

2 底板和側牆板迎水面宜採用外貼防水層增強處理,外貼虎止水帶寬度不宜小於300mm,外貼防水卷材寬度不宜小於400mm;

3 側牆板和頂板迎水面變形縫內可嵌填密封材料;

4 側牆板外貼式止水帶收頭應留置在高出地面300mm的混疑土牆面上,並應進行收頭密封處理。頂板變形縫不應設置外貼式止水帶;

5 中埋式止水帶與外貼橡膠止水帶複合使用的防水構造見圖5. 3. 19 -1;

6 背水面防水宜選用無穿孔可卸式橡膠止水帶,防水構造見圖5. 3- 19 -2; 也可選用穿孔可卸式橡膠止水帶。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19 隨著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地下工程的空間越來越大,埋置深度越來越深,變形縫在地下工程中的運用較為普遍。由於變形縫防水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等原因,其滲漏成為地下工程的質量通病之一。

地下建築工程中,變形縫防水主要採用中埋式止水帶,常用的中埋式止水帶有中埋式橡膠止水帶和中埋式鋼邊橡膠止水帶兩e中埋式止水帶適應變形的機理是中間的空腔變形調節,為保證調節空腔變形量在可控範圍內,規定了縫的最大寬度為50mm,過寬的變形縫會增加止水帶的水壓作用力,容易引起止水帶的壓力拉伸破壞。控制最小寬度目的是讓中埋式止水帶中間的空腔不被全部埋入混凝土中,可以充分發揮變形作用。

外貼式止水帶只適用於底板與側牆板,在頂板部位收頭時,應採用密封材料進行封頭處理。頂板變形縫內應可選用密封膠防水處理。 可卸式橡膠止水帶通常有二種做法,-一種是採用槓桿原理,通過螺栓、鐵件壓塊、鋼板壓條等,使橡膠止水帶與基面壓實密封。這類橡膠止水帶通常為表面平板或多齒牙狀,在水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應在帶內設增強纖維層,也可做成端部帶凸楞,與金屬壓板配合使用。另一種做法是將橡膠止水帶打孔後穿過螺栓,再用鋼板壓條壓緊密封。由於橡膠止水帶孔的位置與預埋螺栓很難對齊,安裝時容易出現橡膠止水帶起拱現象,無法達到有效止水效果。穿孔安裝的可卸式止水帶由於與結構固定牢固,價格較低,更適用於地震多發地區,在製作與安裝條件能保證防水效果時,穿孔式可卸橡膠止水帶仍常使用。


附錄: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5.3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

5.3.20 地下建築誘導縫宜設置在跨中;側牆誘導縫下端宜至底板結構面或水平施工縫面,上端宜至頂板底或梁底。誘導縫的防水設防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誘導縫部位混凝土宜連續澆築,並採用設置誘導器、減小混凝土截面積或減少鋼筋通過數量等方法進行裂縫誘導;

2 誘導縫預裂縫斷面的混凝土截面積減少比例,宜為混凝土板厚度的1/3 - l/2。混凝土截面積減少量包括表面誘導凹槽、誘導器長度的斷面減少等;

3 誘導縫預裂縫斷面的水平鋼筋減少量應通過計算確定,鋼筋應均勻間隔斷開,斷開比例宜為1/3 - 1/2.鋼筋圊並間距宜為50mm - 100mm;

4 結構內、外表面應設置誘導凹槽,凹槽的寬度宜為30mm - 50mm,深度宜為20mm。迎水面凹槽內宜嵌填密封材料,表面防水增強層宜選用寬度不小於300mm防水卷材;

5 誘導器表面宜包裹丁基橡膠止水膩子,也可採用表面平整光滑的金屬或樹脂片;誘導器寬度應根據混凝土截面減少率計算確定。混凝土牆板厚度在250mm一350mm時,可設一個誘導器;混凝土牆板厚度大於350mm時,可設置一個或二個誘導器,見圖5.3.20;

6 誘導縫應設置自粘丁基橡膠鋼板止水帶或採用包裹自粘丁基橡膠的止水型誘導器,自粘丁基橡膠的單面厚度不應小於2mrn, 止水帶的寬度不應小於250mm;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20 在多地震地區和超長混凝土結構工程中,為了控制混凝土裂縫有序發生,在牆板的適當部位設置誘導縫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技術措施。誘導縫也稱控制縫、引導縫,《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 GB50010 - 2010 中明確,誘導縫是採取弱化截面的構造措施,設置誘導縫的目的是將結構混凝土可能發生的無規則開裂.引導至規定的部位,同時預先採取防水措施,控制誘導縫位置開裂後不會出現滲漏水現象。地下建築工程誘導縫一般設置在牆板的二柱之間,對於無柱牆板可以在最小間距Sm以上自由設置。為了能有效引導裂縫在規定部位發生,必須減小誘導縫部位的剛度,以減少鋼筋配製、減少混凝土截面和留置表面誘導凹槽為誘導措施。水平鋼筋根據設計要求部分斷開或可不斷開。誘導縫主要防水措施是自粘丁基橡膠鋼板止水帶,另一個防水措施是在迎水面凹槽內嵌填粘結力較好的低模量密封材料,或粘貼有防竄水功能的防水卷材。

自粘丁基橡膠鋼板止水帶、誘導器,主要由鍍鋅鋼板、不鏽鋼板等金屬材料作芯材,厚度為0. 5mm - 0. 8mm,止水鋼板雙面塗覆自粘丁基橡膠,單面厚度約為2mm - 3mm。國外也有樹脂板作為芯材的止水帶,主要材質有聚乙烯板、乙烯 - 醋酸乙烯板等,厚度為0. 8mm - 1. 2mm。

混凝土截面減少率計算:(迎水面凹槽深度+背水面凹槽深度+誘導器長度) / 側牆板混凝土厚度。


5.3.21 後澆帶間距和位置應按結構設計要求確定,寬度宜為600mm -1000mm。 後澆帶應採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築,其抗滲和抗壓強度等級不應低於兩側混擬土。後澆帶兩側施工縫的防水措施應符合本規程第5.3.18的規定。


解讀:

5.3.21 後澆帶為連續整體結構的分區施工,在未封閉階段應儘可能發揮調節結構變形的作用。後澆帶寬度及設置的位置主要以便於施工為主。從減少後澆混凝土收縮考慮,後澆帶的寬度小一些為好,但考慮到垃圾清理和澆搗混凝土操作,留有300mm左右的空間比較適合,當後澆帶採用鋼板止水帶防水時,加上150mm每邊止水鋼板寬度,後澆帶寬度至少為600mm為宜,如果不選用鋼板止水帶防水,在保證清理和澆搗混凝土作業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減小後澆帶寬度。後澆帶的設置間距以結構設計規範要求的連續』尉墾土結構最長限距為原則進行間距佈置。


5.3.22 後澆帶需超前止水時,應設置臨時變形縫,在結構板的外側增加配筋混凝土板和留置變形縫,並安裝臨時止水帶。超前止水後澆帶應在底板和牆板同時設置,其防水構造形式見圖5.3.22 ,其防水構造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底板後澆帶留置深度應大於底板厚度50mm - 100mm ,側牆板後澆帶厚度與結構側牆板相同;

2 後澆帶下部用於封底的混凝土厚度不應小於200mm,配筋通過結構計算確定,混凝土強度等級同底板混凝士;

3 封底混凝土板的臨時變形縫寬度宜為30mm - 50rmn ,宜採用350mm寬中埋式橡膠(塑料)止水帶或外貼式橡膠(塑料)止水帶作臨時防水措施。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22 帶有臨時止水功能的後澆帶,也稱超前止水後澆帶,採用該技術措施解決了施工階段在不降水的情況下,地下水不會從未封閉的後澆帶部位進入地下建築室內的問題,已在工程中普遍採用。該技術縮短抽水時間,保護地下水資源,提高地下防水工程質量,已被住建部列入《綠色施工推廣應用技術》。

底板後澆帶內容易沉積泥砂、垃圾,為了保證下皮鋼筋保護層厚度,方便清理垃圾,將下沉臨時混凝土封底的面標高下降50 -100mm, 以彌補後澆帶混凝土可因垃圾堆積造成的厚度損失。


5.3.23 穿牆套管或直埋穿牆管應在澆築混凝土前預埋。

解讀:

5.3.23 穿牆管包括穿牆套管或後接管道的直埋穿牆短管,應在澆築混凝土前預埋,主要是為了避免混凝土及防水層施工完成後再重新開洞,破壞防水層形成滲漏水的隱患。直埋穿牆短管是管道直接穿牆的形式,施工時先埋置一段與管道相同的短管,在整體管道安裝時,將管道與短管相連接。


5.3.24 電纜穿牆應設置預埋套管,套管外側應設置電纜井或電纜溝,電纜溝井底面應低於套管底部不小於250mm。電纜溝井應有防止積水漫過套管底部的排水措施。電纜溝井構造做法見圖5.3.24。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24 本條規定的距離要求是為了便於防水施工和管道安裝施工操作。


5.3.25 樁頭頂面、側面及樁邊的混凝土墊層面宜塗刷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樁周圍墊層塗刷寬度不應小於150mm。厚度不應小於1. 0mm,用量不應小於1.5kg/㎡。

解讀:

5.3.25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 50007 - 2011 規定,樁頂嵌入承臺內的長度不應小於50mm。樁頭應保持與底板混凝土的共同作用,不得有隔離間隙,因此,一般採用剛性防水材料,如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材料或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等。為了保證底板防水層的連續性,樁頂防水必須與底板防水層保持有效銜接。

在實際工程中,存在水沿樁頭鋼筋滲入底板的情況,因此,樁頭頂面有滲漏水現象時,必須先進行堵漏處理,同時可在樁頭鋼筋的根部採用遇水膨脹止水膠進行防水。


5.3.26 用於基坑支護的型鋼格構柱,穿過結構底板部位的防水設防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格構柱型鋼的表面應清理乾淨,不得有泥垢;

2 底板厚度的1/2處,格構柱的內外側應分別設置止水鋼板,止水鋼板的單側寬度不應小於50mm,鋼板厚度不應小於3mm,與格構柱型鋼焊接牢固;

3 距離底板背水面100mm左右的格構柱外側或內外側的綴板部位,應設置遇水膨脹止水膠,寬度不應小於10mm,厚度不應小於5mm;

4 格構柱防水構造形式見圖5.3.26。


地下防水工程設計解讀


解讀:

5.3.26 近年來,地下工程施工中,大量採用內支撐的支護結構型式,內支撐節點處需要採用型鋼格構柱作為豎向支點。格構柱穿過地下工程的底板支承在混凝土樁上。穿過底板的格構柱由於防水措施不到位,經常發生滲漏水現象。本條針對格構柱的特點,提出採用設置止水鋼板和遇水膨脹止水膠的防水設防措施。止水膠設置的位置可以在格構柱綴板上,也可設置在止水鋼板面上。


5.3.27 抗浮錨杆防水設防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錨杆混凝土表面應平整密實,無空洞、起砂、起皮等缺陷;

2 錨杆體頂面宜採用防水塗料整體防水,塗膜厚度不應小於2.0mm;錨杆防水層與底板防水層在平面的搭接寬度不應小於150mm;

3 抗浮錨杆防水構造見圖5.3.27。

解讀:

5.3.27 地下建築工程抗浮措施通常採用抗浮工程樁和抗浮錨。抗浮錨杆的直徑有140mm - 200mm不等,成孔後壓力灌入強度M20 - M40 的水泥砂漿,抗浮錨筋通常為3 根 25 的鋼筋。由於抗浮錨杆為受拉構件,錨杆砂漿體與結構底板間不需要剛性連接,所以,抗浮錨杆頂面與結構底板間允許存在防水層。選用防水塗料可充分將鋼筋間隙、錨杆周邊塗刷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