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5、设计

5.3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

5. 3.1 地下建筑工程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或.一级,各等级防水标准和适用范围应符合表5.3.1的规定。

表5.3.1 地下建筑工程防水标准和适用范围

防水等级

判定标准

适用范围

一级

不允许渗水

人员长期停留或经常活动的场所;住宅建筑地下工程;因有少量湿渍会使物品变质、失效的贮物场所及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危及工程安全运营的部位等。

二级

不允许滴漏、线漏,可以有零星分布的渗水点;总渗水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1/2000;任意200㎡的防水面积上的渗水点不应超过1处,单个渗水点的面积不应大于0.15㎡。

有少量湿渍不会使物品变质、是小的贮物场所及基本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工程安全运营的部位等。


解读:

5.3.1 本节适用于地下建筑防水工程的设计。设计师应根据人员活动及使用要求,按照适用范围的要求确定设防等级。以2000㎡单层地下室为例,总防水面积约为4800㎡ ,按1/2000计算可渗漏面积约为2. 4㎡,如果每处渗漏面积为0. 15㎡ ,该工程地下室最大允许渗漏为16处。在任意200㎡防水面积上的渗水点不应超过1处的双控条件下,该标准相对是比较合理的。由于居住建筑地下工程使用频繁,重要性已超过以往仅为驻车使用,因此,将居住建筑地下工程列入一级防水等级要求。


5.3.2 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3.2 的规定。

表5.3.2 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

工程埋置深度H(m)

设计抗渗等级

H<10

P6

10≤H<20

P8

10≤H<30

P10

H≥30

P12

解读:

5.3.2 不作解读,自行理解。

5.3.3 地下建筑底板一级防水应在迎水面设置二道防水层。当底板选用预铺防水卷材时,应单层铺设,并不设保护层。底板一级防水设防的基本防水构造见图5.3.3。防水层设计方案可按附录D. 0. 7选用。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3 不作解读,自行理解。


5.3.4 地下建筑底板=级防水设防应在迎水面设置一道防水层。二级防水设防的基本防水构造见图5.3.4。防水层设计方案可按附录D. 0. 8选用。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4 不作解读,自行理解。


5.3.5 地下建筑底板防水层应整体连续。基坑、地梁等下凹部位应设置防水层,并与大面防水层相连。

解读:

5.3.5 由于土体中充满水分,防水层任何破损或接缝、收头不严密,都会造成水进入防水层,造成窜水现象。实际工程中,有人认为地梁或承台的混凝土很厚,无须采用防水材料防水,防水层只铺设至承台的和地梁的侧面,形成了大量的防水层断截面,造成了由于防水层的非连续性而整体失效。


5.3.6 地下建筑底板防水层的保护层及隔离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卷材防水层与底板结构混凝土之间不得设置其他构造层次。其他防水层表面应设置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50mm,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 地梁、电梯井坑、承台基坑等部位底面与侧面,应根据施工作业条件及钢筋工程施工对防水层的影响,确定是否设置防水层的保护层,保护层可选用挤塑型聚苯板、砂浆、砌体。

解读:

5.3.6 由于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具有较好的抗穿刺性、耐污性等特性,可以直接在其表面绑扎钢筋浇捣混凝土而不易被破坏。卷材与混凝土紧密粘结,有效地阻止了窜水情况的发生,是一种国际常用的施工工法。该工法的卷材防水层表面不需要做保护层,但防水卷材的相关性能需要满足预铺防水卷材的标准要求。 其他防水材料表面需要做刚性保护层,以防钢筋施工等作业造成破坏。在防水层面浇捣细石混凝土保护施工时,也应注意对防水层的保护,必要时可以通过铺设聚苯板或油毡等进行保护性隔离。 底板上的地梁等下凹部位,可以根据其他工程施工对防水层破坏的可能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地梁钢筋一般作业为架空绑扎后再放入槽中,对防水层破坏作用较小,可以视情况不设或部分设置防水层的保护层。


5.3.7 地下建筑侧墙防水层应直接铺设或涂布在结构混凝土迎水面表面。

解读:

5.3.7 结构混凝土有很好的强度和抗渗性能,防水层直接涂铺在混凝土基面上,是减少防水层窜水的有效方法。找平层的目的是为了给防水层提供符合防水材料施工工艺要求的基面,通常找平层采用水泥砂浆,而用于找平的水泥砂浆强度和抗渗性比较差,一旦防水层有破损,水泥砂浆找平层就成了窜水层。因此,当结构混凝土基面符合防水材料的工艺要求时,就不需要进行找平处理。


5.3.8 地下建筑侧墙一级防水设防应在迎水面设置二道防水层。当围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侧墙外模时,宜采用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作防水层。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卷材防水层应固定在支护结构面上,与浇筑的结构混凝土直接粘结。一级防水设防的基本防水构造见图5.3.8,防水层设计方案可按附录D. 0. 9选用。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8 墙板一级设防设置一般采用二道防水层,二道防水层应设置在迎水面。

当围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侧墙外模板时,要先预铺外防水层,再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称为外防内贴法,预铺的外防水层应采用预铺防水卷材,使其能与结构混凝土牢固粘结,达到有效的防窜水功能,在该施工工法中,只能采用单层卷材设置,直接固定在围护结构表面。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由于其材料性能及基层有效的防窜水功能,单层卷材可以达到常规二道防水的功效,所以,在一级设防中只采用单层卷材设置。

5.3.9 地下建筑侧墙二级防水设防应在迎水面设置一道防水层。当施工条件不允许在迎水面设置防水层时,可在背水面采用防水当施工条件不允许在迎水面设置防水层时,可在背水面采用防水当施工条件不允许在迎水面设置防水层时,可在背水面采用防水砂浆进行防水。=级防水设防的基本防水构造见图5. 3- 9,防水层设计方案可按附录D. 0. 10选用。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9 在背水面采用防水砂浆设防的方案仅限于迎水面无防水施工条件的工程。如叠合侧墙结构,沉井工程等。


5.3.10 地下建筑侧墙与支护结构间宜预留不小于1. 0m的防水施工操作空间。

解读:

5.3.10 没有足够的防水施工操作空间就无法保证防水施工质量,因此,为了施工安全,确保防水工程质量,在结构设计时,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应留取足够的施工操作间距。但有时受环境约束,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间无法保证足够的距离时,可以采取取消间距,将防水层固定在围护结构上,将带有防水层的围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的外模,使混凝土直接与防水层粘结。


5.3.11 铺设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的支护结构表面应基本平整,当支护结构表面平整度差异较大时,可采用水泥砂浆、砌体、混凝土等进行整体或局部修整找平。

解读:

5.3.11 虽然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对基层平整度要求并不很高,但有时支护结构表面平整度差异会很大,搅拌桩围护结构整体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弧形,搅拌桩还会出鼓颈、孔洞等缺陷,需要整体找平后才能铺贴防水卷材。卷材与基层通常使用水泥钉固定,不得与基层牢固固定,以防主体结构与支护发生沉降而造成卷材破坏。


5.3.12 地下建筑侧墙防水层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材料宜根据防水层做法按表5. 3. 12的选用。

表5.3.12 保护层材料选

防水层做法

保护层材料

涂膜防水层、湿铺卷材防水层

25厚挤塑聚苯板(XPS)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排水板或120厚砌体墙

自粘法、热熔法、胶粘法粘贴的卷材防水层

120厚砌体墙

解读:

5.3.12 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回填土施工时,对防水层造成刺伤破坏。随着近年来回填土施工方式发生了变化,保护层的另一个作用是,防止卷材因回填土下沉而产生下滑破坏。用级配土或素土分层夯实是最为理想回填方式,但实际工程施工中,经常会采用汽车倾倒或推土机械填土的方法,回填土的质量也不是太严格。这种情况下,回填土的压缩沉降量会很大。在回填土沉降为过程中,土体产生的摩擦力会带动保护层或防水层产生向下滑移。防水涂料由于粘结力较好,不会因土体沉降而下滑破坏,但使用热熔法、自粘法铺贴的防水卷材,很容易随着土体下滑,即使表面铺贴了苯板等软质保护层,也可能产生摩擦滑移破坏。湿铺法卷材抗下滑的情况要好得多。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防水材料与粘贴方法,规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5.3.13 当结构底板有外挑台肩时,砌体保护墙应砌筑在台肩上。当保护墙砌筑在底板垫层上时,砌体墙与防水层间应设置15mm - 25mm 厚的砂粒隔离层或油毡隔离层。砌体保护墙厚度不应小于100mm,用M5砂浆砌筑。保护墙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必要时设置砌体柱或混凝土柱以增加稳定性。

解读:

5.3.13 砌体保护墙砌筑在底板台肩上,砌体墙与结构产生同步沉降,是最为稳定的保护方式。当结构底板没有外挑台肩时,砌体保护墙只能砌筑在垫层上,砌体墙与结构墙体之间可能会产生少量的相对滑移,因此,在砌体保护墙与防水层之间灌入松散性的砂粒或油毡之类的材料,以达到减少沉降摩擦力对防水层的影响。对一次性砌筑较高或连续长度较长的保护墙,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并采取增加稳定性的技术措施。


5.3.14 地下建筑顶板防水层宜设置在随捣随抹平的结构混凝土板面上。

解读:

5.3.14 混凝土面采取随捣随抹平收水压光有助于提高混凝土表面密实度和强度,防水层直接铺贴或涂刷在结构混凝土表面,有利于减少窜水现象发生。当基层平整度不能达到防水材料铺贴要求时,可进行局部或整体找平处理。找平用的水泥砂浆要求有一定的强度,最好具有使用粘结性能好,有防水功能的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5.3.15 地下建筑顶板一级防水设防应在迎水面设置二道防水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一道防水层宜采用与混凝土粘结性较好的防水材料直接设置在结构混凝土表面;

2 二道防水层宜相邻设置,也可分开设置;第二道防水层宜选用防水卷材;

3 分开设置的第二道卷材防水层的基层,宜采用细石混凝土找平,厚度不宜小于40mm,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表面应随捣随抹压光。采用水泥砂浆找平时,厚度宜为15mm,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20 ,表面应收水压光;

4 一级防水设防的基本防水构造见图5. 3. 15;

5 一级防水设防时,相邻设置的防水层设计方案可按附录D. 0. 11 -1选用。分开设置的第一道防水层设计方案可按附录D. 0. 11 -2选用、第二道防水层设计方案可按附录D. 0. 11 -3选用。

解读:

5.3.15 地下建筑顶板的二道防水层分开设置时,第二道防水层一般会设置在找坡层或保温层上面,由于找坡层与保温层属变形量较大的轻质材料,找平层材料宜选择细石混凝土,采用强度较高的找坡层或保温层材料,变形较小时,找平层材料可以采用水泥砂浆。


5.3.16 地下建筑顶板二级防水设防应在迎水面设置一道防水层。二级防水设防的基本防水构造见图5. 3. 16,防水层设计方案可按附录D. 0. 12选用。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16 顶板二级防水设防为一道防水屎,防止由于防水层局部破损造成大面积窜水现象,在混凝土结构表面采用防窜水性能好的防水材料或工艺是防水设计首选方案。防水涂料、掇铲眷材等防水材料,具有与混凝土基层密闭粘结的防窜水效果。


5.3.17 地下建筑种植顶板应设置不少于二道防水层,其中一道应为耐根穿刺防水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应铺设在普通防水层之上。

解读:

5.3.17 不作解读,自行理解。


5.3.18 施工缝应在接缝迎水面及断面内分别设置防水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当断面内采用止水带防水时,宜留在高出板表面150mm一300mm的墙体上;当断面内采用遇水膨胀止水胶或预备注浆系统时,可留设在板表面;

2 接缝迎水面应采用与侧墙板防水层相同或相容的防水材料作为附加增强层。附加增强层应以缝为中心对称设置,宽度不宜小于300mm;附加增强层厚度,防水涂膜不宜小于1. 5mm ,防水卷材不宜小于1. 5mm;

3 中埋式止水带应埋设在结构断面的中部。钢板止水带度不应小于300mm,厚度不宜小于3mm;自粘丁基橡胶钢板止水带宽度不应小于250mm,厚度不宜小于Smm,其中单侧的自粘丁基橡胶厚度不小于2mm;

4 遇水膨胀止水胶(条)的宽度不宜小于10mm,厚度不宜小于5mm。单独使用宜采用双道打胶,或与中埋式止水带、预埋灌浆管组合使用;

5 预埋灌浆管宜采用不锈钢弹簧骨架灌浆管,灌浆材料宜为聚氨酯或丙烯酸盐化学浆液:。 0000000

6 水平施工缝基本形式见图5. 3. 18。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18 施工缝等节点应设置二道或以上防水措施,缝内和缝的迎水面均应设置一道。迎水面防水措施应选择具有密封防窜水功能的防水材料。遇水膨胀止水胶由于断面体积较小,在单独使用时以双道使用为宜。施工缝内埋置灌浆管可以工程交工前,在无渗漏或有渗漏情况进行灌浆,这种情况的灌浆相当于在施工缝内设置了密封材料。也可以在后期有渗漏水时进行灌浆堵漏。通常施工灌浆采用聚氨酯或丙烯酸盐化学浆液,不锈钢弹簧骨架、橡胶骨架和塑料骨架的灌浆管均可用于化学灌浆,但全断面出浆的不锈钢骨架灌浆管其抗压性能和出浆效果比较理想,以选择该类,;型灌浆管为宜。灌浆材料不得使用水泥基类材料。


5.3.19 变形缝的宽度宜为30mm一50mm,断面中部应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并在迎水面设置外贴防水层或嵌填密封材料,也可在背水面设置可卸式止水带。变形缝的防水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像胶止水带或钢边橡胶止水带的宽度不宜小于350mm,变形孔的宽度宜为30mm - 50mm,高度应根据结构变形量计算确定;

2 底板和侧墙板迎水面宜采用外贴防水层增强处理,外贴虎止水带宽度不宜小于300mm,外贴防水卷材宽度不宜小于400mm;

3 侧墙板和顶板迎水面变形缝内可嵌填密封材料;

4 侧墙板外贴式止水带收头应留置在高出地面300mm的混疑土墙面上,并应进行收头密封处理。顶板变形缝不应设置外贴式止水带;

5 中埋式止水带与外贴橡胶止水带复合使用的防水构造见图5. 3. 19 -1;

6 背水面防水宜选用无穿孔可卸式橡胶止水带,防水构造见图5. 3- 19 -2; 也可选用穿孔可卸式橡胶止水带。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19 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的空间越来越大,埋置深度越来越深,变形缝在地下工程中的运用较为普遍。由于变形缝防水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等原因,其渗漏成为地下工程的质量通病之一。

地下建筑工程中,变形缝防水主要采用中埋式止水带,常用的中埋式止水带有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两e中埋式止水带适应变形的机理是中间的空腔变形调节,为保证调节空腔变形量在可控范围内,规定了缝的最大宽度为50mm,过宽的变形缝会增加止水带的水压作用力,容易引起止水带的压力拉伸破坏。控制最小宽度目的是让中埋式止水带中间的空腔不被全部埋入混凝土中,可以充分发挥变形作用。

外贴式止水带只适用于底板与侧墙板,在顶板部位收头时,应采用密封材料进行封头处理。顶板变形缝内应可选用密封胶防水处理。 可卸式橡胶止水带通常有二种做法,-一种是采用杠杆原理,通过螺栓、铁件压块、钢板压条等,使橡胶止水带与基面压实密封。这类橡胶止水带通常为表面平板或多齿牙状,在水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应在带内设增强纤维层,也可做成端部带凸楞,与金属压板配合使用。另一种做法是将橡胶止水带打孔后穿过螺栓,再用钢板压条压紧密封。由于橡胶止水带孔的位置与预埋螺栓很难对齐,安装时容易出现橡胶止水带起拱现象,无法达到有效止水效果。穿孔安装的可卸式止水带由于与结构固定牢固,价格较低,更适用于地震多发地区,在制作与安装条件能保证防水效果时,穿孔式可卸橡胶止水带仍常使用。


附录: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5.3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

5.3.20 地下建筑诱导缝宜设置在跨中;侧墙诱导缝下端宜至底板结构面或水平施工缝面,上端宜至顶板底或梁底。诱导缝的防水设防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诱导缝部位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并采用设置诱导器、减小混凝土截面积或减少钢筋通过数量等方法进行裂缝诱导;

2 诱导缝预裂缝断面的混凝土截面积减少比例,宜为混凝土板厚度的1/3 - l/2。混凝土截面积减少量包括表面诱导凹槽、诱导器长度的断面减少等;

3 诱导缝预裂缝断面的水平钢筋减少量应通过计算确定,钢筋应均匀间隔断开,断开比例宜为1/3 - 1/2.钢筋圊并间距宜为50mm - 100mm;

4 结构内、外表面应设置诱导凹槽,凹槽的宽度宜为30mm - 50mm,深度宜为20mm。迎水面凹槽内宜嵌填密封材料,表面防水增强层宜选用宽度不小于300mm防水卷材;

5 诱导器表面宜包裹丁基橡胶止水腻子,也可采用表面平整光滑的金属或树脂片;诱导器宽度应根据混凝土截面减少率计算确定。混凝土墙板厚度在250mm一350mm时,可设一个诱导器;混凝土墙板厚度大于350mm时,可设置一个或二个诱导器,见图5.3.20;

6 诱导缝应设置自粘丁基橡胶钢板止水带或采用包裹自粘丁基橡胶的止水型诱导器,自粘丁基橡胶的单面厚度不应小于2mrn, 止水带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20 在多地震地区和超长混凝土结构工程中,为了控制混凝土裂缝有序发生,在墙板的适当部位设置诱导缝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技术措施。诱导缝也称控制缝、引导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 2010 中明确,诱导缝是采取弱化截面的构造措施,设置诱导缝的目的是将结构混凝土可能发生的无规则开裂.引导至规定的部位,同时预先采取防水措施,控制诱导缝位置开裂后不会出现渗漏水现象。地下建筑工程诱导缝一般设置在墙板的二柱之间,对于无柱墙板可以在最小间距Sm以上自由设置。为了能有效引导裂缝在规定部位发生,必须减小诱导缝部位的刚度,以减少钢筋配制、减少混凝土截面和留置表面诱导凹槽为诱导措施。水平钢筋根据设计要求部分断开或可不断开。诱导缝主要防水措施是自粘丁基橡胶钢板止水带,另一个防水措施是在迎水面凹槽内嵌填粘结力较好的低模量密封材料,或粘贴有防窜水功能的防水卷材。

自粘丁基橡胶钢板止水带、诱导器,主要由镀锌钢板、不锈钢板等金属材料作芯材,厚度为0. 5mm - 0. 8mm,止水钢板双面涂覆自粘丁基橡胶,单面厚度约为2mm - 3mm。国外也有树脂板作为芯材的止水带,主要材质有聚乙烯板、乙烯 - 醋酸乙烯板等,厚度为0. 8mm - 1. 2mm。

混凝土截面减少率计算:(迎水面凹槽深度+背水面凹槽深度+诱导器长度) / 侧墙板混凝土厚度。


5.3.21 后浇带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600mm -1000mm。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擬土。后浇带两侧施工缝的防水措施应符合本规程第5.3.18的规定。


解读:

5.3.21 后浇带为连续整体结构的分区施工,在未封闭阶段应尽可能发挥调节结构变形的作用。后浇带宽度及设置的位置主要以便于施工为主。从减少后浇混凝土收缩考虑,后浇带的宽度小一些为好,但考虑到垃圾清理和浇捣混凝土操作,留有300mm左右的空间比较适合,当后浇带采用钢板止水带防水时,加上150mm每边止水钢板宽度,后浇带宽度至少为600mm为宜,如果不选用钢板止水带防水,在保证清理和浇捣混凝土作业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后浇带宽度。后浇带的设置间距以结构设计规范要求的连续』尉垦土结构最长限距为原则进行间距布置。


5.3.22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应设置临时变形缝,在结构板的外侧增加配筋混凝土板和留置变形缝,并安装临时止水带。超前止水后浇带应在底板和墙板同时设置,其防水构造形式见图5.3.22 ,其防水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板后浇带留置深度应大于底板厚度50mm - 100mm ,侧墙板后浇带厚度与结构侧墙板相同;

2 后浇带下部用于封底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200mm,配筋通过结构计算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同底板混凝士;

3 封底混凝土板的临时变形缝宽度宜为30mm - 50rmn ,宜采用350mm宽中埋式橡胶(塑料)止水带或外贴式橡胶(塑料)止水带作临时防水措施。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22 带有临时止水功能的后浇带,也称超前止水后浇带,采用该技术措施解决了施工阶段在不降水的情况下,地下水不会从未封闭的后浇带部位进入地下建筑室内的问题,已在工程中普遍采用。该技术缩短抽水时间,保护地下水资源,提高地下防水工程质量,已被住建部列入《绿色施工推广应用技术》。

底板后浇带内容易沉积泥砂、垃圾,为了保证下皮钢筋保护层厚度,方便清理垃圾,将下沉临时混凝土封底的面标高下降50 -100mm, 以弥补后浇带混凝土可因垃圾堆积造成的厚度损失。


5.3.23 穿墙套管或直埋穿墙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

解读:

5.3.23 穿墙管包括穿墙套管或后接管道的直埋穿墙短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主要是为了避免混凝土及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再重新开洞,破坏防水层形成渗漏水的隐患。直埋穿墙短管是管道直接穿墙的形式,施工时先埋置一段与管道相同的短管,在整体管道安装时,将管道与短管相连接。


5.3.24 电缆穿墙应设置预埋套管,套管外侧应设置电缆井或电缆沟,电缆沟井底面应低于套管底部不小于250mm。电缆沟井应有防止积水漫过套管底部的排水措施。电缆沟井构造做法见图5.3.24。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24 本条规定的距离要求是为了便于防水施工和管道安装施工操作。


5.3.25 桩头顶面、侧面及桩边的混凝土垫层面宜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桩周围垫层涂刷宽度不应小于150mm。厚度不应小于1. 0mm,用量不应小于1.5kg/㎡。

解读:

5.3.2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 2011 规定,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应小于50mm。桩头应保持与底板混凝土的共同作用,不得有隔离间隙,因此,一般采用刚性防水材料,如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或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等。为了保证底板防水层的连续性,桩顶防水必须与底板防水层保持有效衔接。

在实际工程中,存在水沿桩头钢筋渗入底板的情况,因此,桩头顶面有渗漏水现象时,必须先进行堵漏处理,同时可在桩头钢筋的根部采用遇水膨胀止水胶进行防水。


5.3.26 用于基坑支护的型钢格构柱,穿过结构底板部位的防水设防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格构柱型钢的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泥垢;

2 底板厚度的1/2处,格构柱的内外侧应分别设置止水钢板,止水钢板的单侧宽度不应小于50mm,钢板厚度不应小于3mm,与格构柱型钢焊接牢固;

3 距离底板背水面100mm左右的格构柱外侧或内外侧的缀板部位,应设置遇水膨胀止水胶,宽度不应小于10mm,厚度不应小于5mm;

4 格构柱防水构造形式见图5.3.26。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解读


解读:

5.3.26 近年来,地下工程施工中,大量采用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型式,内支撑节点处需要采用型钢格构柱作为竖向支点。格构柱穿过地下工程的底板支承在混凝土桩上。穿过底板的格构柱由于防水措施不到位,经常发生渗漏水现象。本条针对格构柱的特点,提出采用设置止水钢板和遇水膨胀止水胶的防水设防措施。止水胶设置的位置可以在格构柱缀板上,也可设置在止水钢板面上。


5.3.27 抗浮锚杆防水设防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密实,无空洞、起砂、起皮等缺陷;

2 锚杆体顶面宜采用防水涂料整体防水,涂膜厚度不应小于2.0mm;锚杆防水层与底板防水层在平面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

3 抗浮锚杆防水构造见图5.3.27。

解读:

5.3.27 地下建筑工程抗浮措施通常采用抗浮工程桩和抗浮锚。抗浮锚杆的直径有140mm - 200mm不等,成孔后压力灌入强度M20 - M40 的水泥砂浆,抗浮锚筋通常为3 根 25 的钢筋。由于抗浮锚杆为受拉构件,锚杆砂浆体与结构底板间不需要刚性连接,所以,抗浮锚杆顶面与结构底板间允许存在防水层。选用防水涂料可充分将钢筋间隙、锚杆周边涂刷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