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国家战略之四:“国务”与“统帅”的对立

《大日本国宪法》第十一条、十二条规定,陆海军直接隶属于天皇,编制和兵力规模亦由天皇本人直接决定。这就形成了著名的“统帅权独立”传统,等于是将军事体系和文治政府列为平行关系。同时,作一部君主立宪性质的宪法,明治宪法又将天皇进行了"需君"化的处理,使得天皇并不直接治理国政,期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只表态,并不直接进行前台运作。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军人的活动空间,大大压缩了文治政府的决策范围。

二战中日本国家战略之四:“国务”与“统帅”的对立

参加甲午战争大清陆军

即便将19世纪的世界理解为一个放大的全球性战国时代,也不应忘记克劳塞维茨的教悔:战争永远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脱离了目的的手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克里蒙梭又说:“战争是如此重要,绝不能任由军人决定。”日本的认知错误就在于,过于强调了军事斗争的内在逻辑,忽视了驾驭军事斗争的政治逻辑,从而造成了军略凌驾于政略之上的态势,进而埋下的军事战略取代国家战略的伏笔。

二战中日本国家战略之四:“国务”与“统帅”的对立

甲午海战中的中日双方军舰

在明治时代,日本去武家政治未远,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旧幕藩体系下的武士出身。在这些人身上,还看不到文武对立的严重痕迹,但不祥的预兆已经出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陆军总参谋部全力推动战争前进,事先不仅未与政府进行必要沟通,甚至没有与海军进行协商。大本营成立后,作为政府首脑的伊藤博文居然被排斥在外,最后只有依靠其与天皇的特殊关系破格列席大本营会议,连旧陆军遗老编纂的《大本营陆军部》也不得不承认:

二战中日本国家战略之四:“国务”与“统帅”的对立

明治时代的日本武士

总理伊藤博文决心承担国家安危于一身------经奏请天皇,特许列席大本营会议,这是由于不明军事作战情况,即无法确定内政、外交方针的缘故------伊藤博文总理列席大本营会议时,据说从政治、外交的立场进而议论作战,往往与陆军海军幕僚发生激烈辩论-----参照伊藤博文总理的战争指导方案的结果------政、战两略似乎接近珠联璧合了。

来源:世界军事,未完待续,欢迎军迷朋友们关注,转发谢谢大家。

二战中日本国家战略之四:“国务”与“统帅”的对立

明治时代的日本生活场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