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淮鎮村名詩話》發表在《紀曉嵐研究》2018年第二期上

《獻縣淮鎮村名詩話》發表在《紀曉嵐研究》2018年第二期上

採風網滄州站趙志忠報道:2018年8月16日獲息,由趙剛以淮鎮三十一行政村為素材創作的《獻縣淮鎮村名詩話》,發表於2018年第二期的《紀曉嵐研究》上。

《獻縣淮鎮村名詩話》發表在《紀曉嵐研究》2018年第二期上

他以村名為素材創作詩詞作品,最初是為了以詩詞為史,為家鄉淮鎮立傳,後收官於梳理淮鎮文脈過程中。

正如他在《詩眼看世界》中說,以詩為史,為家鄉淮鎮三十一個村莊立傳;以詩為筆,為家鄉淮鎮古今人物立傳。一地之繁榮,可佐國家之盛世。淮鎮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脈,仍然煥發生機,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淮鎮人。將淮鎮納入中華詩詞的版圖,形成詩詞淮鎮,在中國的詩的版圖中,尋找到淮鎮的位置,這就是我為之努力的方向。

他以詩詞的形式,挖掘和整理淮鎮的文化,梳理淮鎮文脈,淮鎮文脈是由農商文化、仕宦文化、俠義文化、河路文化、回漢民俗文化等五部分共十個方面構成。他從史典、文集、家譜、縣誌、民俗、傳說入手,在文物、遺址、河渠中尋覓影像和文字資料。詩詞創作以村名為主,逐步還原淮鎮千年的歷史文化。

《獻縣淮鎮村名詩話》發表在《紀曉嵐研究》2018年第二期上

在梳理淮鎮文脈時,他以時間為序,以文物、歷史古村落遺址、風物傳說為軸,多層面、多角度,閱典尋源,走訪和座談相結合,力爭用全方位的翔實挖掘。以詩文為史,記錄淮鎮、闡釋淮鎮,並在詩文中充分展示淮鎮獨特的人文魅力及文化蘊涵。

淮鎮的每一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傳說,有入史的,有沒有入史的,名人與百姓的,捕捉最原始的故事,就能尋找許多不被人知的故事。淮鎮多為明代移民而來,其背後定有一系列的故事,這側面反應戰爭的殘酷與親情的分離,一個個普通人所經歷的不尋常的故事。

挖掘淮鎮的文化,梳理淮鎮文脈的同時就是為了傳承下去,雖然大部分建築有些已經不存在了,但在史書、縣誌中都可以查閱到,因為昨天的歷史遺存,就是今天的佐證。

展現淮鎮文化魅力,提升淮鎮文化,淮鎮擁有燕趙之義,古河間之雅,延續千年古鎮魅力,提升文化品味,把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與時代氣息融為一體。

《獻縣淮鎮村名詩話》發表在《紀曉嵐研究》2018年第二期上

滄州紀曉嵐研究會成立於2004年11月,由滄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滄州市民政局依法登記註冊的學術類法人社團單位,首任會長為滄州紀曉嵐文化研究學者李忠智、滄縣縣長劉強任名譽會長,聘請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孫軼青、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史樹青、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為高級顧問,現任會長為滄州紀曉嵐文化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寶友。其前身是成立於2002年8月的滄縣紀曉嵐研究會業務範圍為:收集紀氏文化資料、遺物、考察遺蹟;進行紀氏文化學術研究、交流、合作;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歷史文化方面服務。現有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共計220餘人,研究會下轄“一處、三部”即:秘書處、學術部、開發部、外聯部;“一園、一網、一刊”即:紀曉嵐文化園、紀曉嵐文化網、《紀曉嵐研究》。會刊《紀曉嵐研究》原名《紀曉嵐》,為季刊,至今已出刊五十八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