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1960年6月15日,北京晚報以‘’昆明湖畔抒心懷,賦詩歌唱群英聚會‘’為題刊發報道,記述了全國民研會正付主席郭沫若,周揚邀請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部分民歌手,詩人,畫家在頤和園湖心亭舉行座談會的盛況。文中記載:碧波漣漪的昆明湖畔,蒼松濃陰間,傳來一陣陣的歡笑聲。徐水縣白洋淀公社漁民詩人李永鴻正朗頌自己的即興詩作:

眼前就要到七一,澱上漁民笑嘻嘻,慶祝黨的誕生日,捕魚男女奪紅旗,打上魚來挑大的,大的裡頭挑活的,活的裡頭挑好的,好的獻給毛主席。後此詩被編入《白洋淀漁歌.頌歌獻給毛席》篇內圖片選自《白洋淀漁歌》插圖。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在全國文教群英會上,李永鴻和與會代表一起受到了毛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而在此次會議間隙,陝西農民詩人王老九和李永鴻相遇對詩已成為相傳五十餘年的佳話。據安新縣政協文史資料作者季章元等採訪實錄中記載,當見到王老九,時年39歲的李永鴻自報家門,欲拜王老九為師被婉辭,約定以兄弟相稱。大批新聞記者得知倆人相見聞訊而至。此時王老九詩就編了出來,他拉著李永紅的手說,咱們是:一個蔓藤結兩瓜,黨是咱的親爹媽,手拉手兒大躍進,建設咱們的新國家。當時在眾目睽睽之下,李永鴻即刻緊張起來,開會中間休息只有二十分鐘,予備開會的鈴聲已然響起,人們不免為李永鴻擔心。李永鴻回憶,當時也不知哪來的那股子勁,詞兒就順著嘴就溜出來:你老九,我永鴻,咱倆攜手同路行,永遠跟著共產黨,甜歌越唱越好聽。你山歌震倒凌霄殿,我漁歌震坍水晶宮,不是咱倆有驕傲性,只因為心裡有個毛澤東。李永鴻話音剛落,大家鼓掌歡呼。恰好,開會入場的鈴聲準時響起。圖片為北京日報原件,文中新聞圖片釋文為在座談會上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將白洋淀漁歌詩稿交給郭沫若。自此,李永鴻正式有了漁民詩人的稱謂並享譽全國。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1922~2002)系雄安新區安新縣趙北口鎮李莊村人。李永鴻出生於一個貧苦漁民家庭,祖上三代都不識字。其從小家境貧寒只在學堂讀了兩個月書。1940年共產黨八路軍來到白洋淀,李永鴻積極參加抗日鬥爭當了遊擊組長,他才有機會進夜校讀書識字摘掉了文盲的帽子。那時的李永鴻愛唱民歌小調快板和順口溜,在上課前大家都喜歡他唱幾句。他第一首得到老師和村長肯定的民歌小調是:漁民歡,漁民歡,八路軍來到白洋淀,受苦農民得解放,窮人上學不花錢。從此,漁民詩人李永鴻一發不可收拾,隨身帶著小喇叭筒和竹板,配合黨的方針政策做好群眾的宣傳鼓動工作。在建國前後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都能找到李永鴻充滿時代特徵和濃郁水鄉氣息的歌謠和詩句,其中有這樣一首詩就是完美體現:雁翎隊是子弟兵,繼承紅軍好傳統,無邊蘆葦紮營盤,風吹雨打心更紅。李永鴻是中國作家協會和民間文學研究會會員,河北民間文學研究會副主席,河北省三、四屆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先後結集出版《白洋淀漁歌》《紅菱傳》《澱上飛兵》等。在幾十年的業餘創作中,他在全國和地方文學刊物上發表一百多首上萬行詩歌。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李永鴻的詩歌創作始於1958年。在該年徐水大縣成立文聯的大會上,李永鴻才知道了什麼叫詩歌。特別聽說農民詩人王老九的詩作結集出版更使他受到啟發鼓舞,決心用詩歌把白洋淀漁民解放前後的苦和甜寫出來。寫詩對於剛剛脫盲的李永鴻來說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他沒有被困難嚇倒並先後攻克文字關和詩詞格律關。不會寫的字用符號代替,不會寫碗和槍就畫個碗畫個槍下來再問人。他不懂詩詞格律就紮根澱底泥土,按照毛主席說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漁民一起打葦摸魚聊天尋找創作素材。在《白洋淀漁歌》創作中邊寫邊跟鄉親們徵求意見。先後將《漁民難》中的‘’

漁民淚水溼衣衫‘’改為‘’流淚如同網出水,滴滴淚水流滿澱‘’。描述瞭解放前漁民捕魚難流下的淚水和澱水無法分清的感人場景。在《漁民笑》中,他又採納漁民建議將‘’幸福生活步步高‘’改為‘’多年的羅鍋直了腰‘’,使詩歌更加貼進生活和人民,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將詩歌的賦比興運用到了極致。在頤和園聯歡會上,郭沫若對‘’流淚如同網出水,多年羅鍋直了腰‘’讚不絕口,連聲說寫的好,真是絕句。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白洋淀漁歌》六十年代初由百花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72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彩色插圖單行本。該單行本《白洋淀漁歌》內容包括‘’白洋淀漁歌,苦歌,戰歌,甜歌,尾聲‘’五部分,同時還收錄了《頌歌獻給毛主席》,《白洋淀上紅旗飄》兩首長詩。其中苦歌中‘’漁民苦,漁民苦,黃連蒲根淚水煮‘’詩句最為著名。在李永鴻所有詩作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白洋淀漁歌》。據七十年代初曾培同李永鴻到多所大學做報告的原安新創作組成員範法柱老人講述,不論到哪所學校講課,開場白總是聲情並茂的朗誦白洋淀漁歌:我姓李叫永鴻,過去受苦又受窮,自從來了共產黨,拔開烏雲見光明。我的歌兒唱不完,解放前後兩層天,解放前歌比黃連苦,解放後歌比蜂蜜甜。拉開嗓門唱一唱,先訴苦來後唱甜。在保定電視臺2002年拍攝製作的由趙忠祥解說的‘’遠去的歌謠‘’視頻短片中,保存有李永鴻朗誦此詩的珍貴影像!圖片為人民文學海外版介紹漁民詩人李永鴻的文章。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白洋淀漁歌》發行後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有時縣,公社開大會請他去朗讀漁歌。1960年新年,省裡舉辦文藝廣播大會,他在會上朗誦了《白洋淀漁歌》中的章節受到與會領導重視。省群藝館要去底稿整理後於1960年三月發表在《俱樂部》期刊上。同時河北各大學中文系紛紛邀請李永鴻到學校講課。據範法柱老人回憶,當時在河北大學做報告時學校規定只有中文系學生才能聽課,但是其它專業的學生也棄課前來,當時走道窗口都是人,學校怕發生安全事故,只好在房頂架上高音喇叭讓全校師生在院內收聽。李永鴻的詩歌集革命現實和浪漫主義於一身,發出了白洋淀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強音。在《甜歌》中還有這樣一首詩被廣泛傳誦:白洋淀是聚寶盆,蘆葦根根是金條,魚蝦群群是白銀。過去金銀富人佔,如今財寶屬人民。其中在《白洋淀紅旗飄》人民公社中寫到:解放前走獨木橋,土改翻身上鐵橋,互助合作鋼橋起,人民公社通天橋,漁民跟著共產黨,越走越寬步步高。該圖片採集於由文化部,國家民族宗教委,全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編的《中國歌謠集成》河北卷。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長篇敘事長詩《紅菱傳》1977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據百度資料顯示,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將李永鴻請到保定住在印染廠。一人動口,三人動手。李永鴻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和豐富的生活經驗,通過一位窮苦漁民出身的女共產黨員的成長過程,反映白洋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鬥爭,塑造了‘’紅菱‘’這樣一位女英雄形象。由於當時所處歷史時代,長詩修改中加入了階級鬥爭成分,有些詩句留下了些許遺憾。但長詩中卻不乏有語言生動,比喻貼切的動人篇章。在長詩第一章初鬥中描寫紅菱母女貧困交加情景時寫到:

一夜雙歲熬千秋,苦年新仇連舊仇,過年給孩子梳梳頭,沒有攏子用媽的手,眼淚就是梳頭油。在該書序言中有‘’千年的苦,萬年的淚,刀尖上滾過舊社會。兩種社會分的清,舊的黑喲新的紅‘’。‘’漁家出了英雄女,河北水鄉頂天立‘’。‘’大河小河灣套灣,單漿難搖打漁船‘’。‘’大仇難報雲遮天,孤雁回澱落葦灘。滿澱風浪催漁船,從這唱起《紅菱傳》‘’。圖片為《紅菱傳》及插圖。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長篇故事集《澱上飛兵》1973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包含南澱口火種、撲不滅的烈火等十五個故事共計12萬餘字。後天津人民出版社重印。該書記述了白洋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配合八路軍正規部隊,組織起人民武裝,堅持了長期的水上游擊戰,打敵船、扒鐵道、割電線、除漢奸、端炮樓、拿縣城。用捕魚打雁的土槍、漁叉起家,同兇惡的日寇、漢奸進行鬥爭,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塑造了鐵樁、趙亮、高智、紅蓮等英雄形象。其中‘’小金水巧釣鬼子兵‘’的故事出版了連環畫冊。在採訪中得知,李永鴻後人為尋得該連環畫冊,以600餘元的價格從藏者手中購得,當時書價僅0.4元。圖片為朝鮮文版《澱上飛兵》及李永鴻寫該書的手稿和連環畫冊。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1972年5月22日,人民日報以‘’澱上漁歌-記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為題進行了報道。文中記述李永鴻說:‘’我寫的東西,就是給漁民聽的。寫好了,自己就用喇叭廣播或在船頭朗誦,也有登在隊裡的黑板報上。群眾歡迎能鼓舞大家鬥志,我就打心眼裡高興,所以越寫越有勁‘’。據縣政協文史資料採訪實錄記載,面對人們稱呼和誇讚自己為漁民詩人、歌手和取得的成就,用李永鴻自己的話說‘’

象我這樣一個窮漁民,舊社會打魚摸蝦受盡愁苦,真想不到有今天啊!要不是共產黨,要不是新社會,我李永鴻還不是個叫花子‘’。李永鴻晚年患有腦血管疾病隨兒女在任邱居住,聽力遲緩,記憶減退。當問及有沒有新詩作時,他回答說,我應該寫詩歌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和人民美好生活,可我的眼睛耳朵都不好使了,真是力不從心啦!2002年8月,享年80歲的李永鴻老人告別了他以蘆葦為筆,澱水為墨書寫的白洋淀漁歌與世長辭。老人去逝前,子女們詢問老人為什麼放棄許多轉為國家正式幹部的機會,老人回答說,那我就不是漁民詩人了!圖片翻拍於1972年人民日報原件!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為了深切懷念李永鴻老人逝世十五週年,作者查閱了老人幾十年來業餘創作的多篇詩歌。其中以下三篇已成為白洋淀水鄉深處的絕唱。《漁丫頭》:漁家丫頭真風流,澱做臉盆風梳頭。駕舟浪尖長跳舞,萬傾蘆葦抖綠綢。船拉銀線漿做針,甩手撒網把花繡。都誇織女手兒巧,怎比水鄉漁丫頭。《漁家心願載不完》:江河連海海連天,中南海連著白洋淀。三中全會開新路,漁民喜駕順風船。撒網激起浪花笑,責任制帶來豐收年。手託鮮魚把禮獻,裝車卸船連夜趕。星掛燈,月發電,漁船汽車連成串,頭車到了天安門,後車沒離白洋淀。再多的車再多的船,漁民心願載不完。《一捧澱水兩人喝》:澱邊村旁漁船臥,一對情人船頭坐。東村哥哥西村妹,收工相會話兒多。妹妹織網是能手,哥哥打魚是勞摸。常在一澱同撒網,哥哥領號妹妹合。情話說的口兒渴,一捧澱水兩人喝。哥哥心裡有妺妹,妹妹心裡更有哥。圖片為李永鴻與三女兒的合影照。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在李永鴻後人中其子李白小現任李莊村黨支部書記。最近一年來,李白小懷著對父親深厚的感情投入大量精力著手整理父親遺留下的珍貴文獻資料。在採訪中見到,李白小在孩子們邦助下細心地將父親遺留的幾盡破爛失色的手稿掃描,然後按原來順序分類歸檔,同時尋找梳理父親李永鴻業餘創作幾十年來發表在《人民文學》《新港》等上百種報刊雜誌中的詩歌,分門別類用書籤註明。其中發現了老人八十年代前後創作的詩作和佳句。如慶祝粉碎‘’四人邦‘’詩中寫道:螃蟹橫行八條腿、出汽冒泡一張嘴、苲菜根裡開黑會‘’。‘’曉迎紅日出、暮載錦鱗歸‘’等。由於李白小文化水平不高,他熱切希望能得到專業人士和有關部門關心支持邦助,期盼在2022年老人百年誕辰之際將散落在各種報刊雜誌中的詩作結集出版。圖片為李白小正整理父親遺留的珍貴文獻資料。

澱上漁歌,追憶白洋淀漁民詩人李永鴻

後記:無意間看到微信朋友圈保定林長庚老師發的老照片,端詳了很久才猜到是家鄉的漁民詩人李永鴻。記得在七十年代中期上高中時,在慶祝粉碎‘’四人邦‘’大會上,曾親耳聆聽其朗誦詩歌。對李永鴻老人的美好記憶促使我開始尋找查閱有關資料,在舊書市場上艱難尋找六,七十年代出版的李永鴻所著《白洋淀漁歌》等書,最終高價購得如願以償。此紀念文章形成參閱了人民日報,縣政協文史資料及百度查閱有關介紹李永鴻的文章,原安新創作組成員範法柱,李永鴻後人李白小提供了原始圖片和資料,縣政協蔡文暖女士給予了熱情邦助,在此一併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