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孩子成績不好?7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

為什麼孩子成績不好?7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

你是否經常苦惱於孩子的這些行為習慣:

1.上課容易開小差,喜歡做小動作、東張西望

2.平時做作業速度慢,拖拖拉拉,並且粗心大意、錯誤百出

3.做作業時不夠專注,一會玩玩具,一會喝水、上廁所

4. 家長或老師說話經常聽不清或者沒聽見,不知道在想什麼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專注力不足的表現,情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其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產生厭學心理,對孩子造成無法修復的成長危害。

為什麼孩子成績不好?7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

什麼是專注力

專注力,又稱注意力,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

中國有文學巨匠魯迅因看書太專注,誤把墨水當成飯食吃到嘴中;外國有物理學家牛頓沉迷於做實驗,把手錶當做雞蛋丟進鍋裡。他們都並非聰穎過人的神童,但憑著對熱愛的工作極強的專注力,成就了非凡的事業。

正如蒲松齡所說:“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孩子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注意力缺陷,常常是許多差生的共同特點。

為什麼孩子成績不好?7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

哪些行為會毀掉孩子的專注力


焦慮急性子

如孩子正在做一個手工作品,家長眼看著就要做壞了,急忙奪過來說:“哎呀不是這樣的,快看看我怎麼做。”本來孩子正在專心致志按自己想法做,結果被家長一打擾,就喪失了興趣,去玩別的了。

焦慮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急性子的家長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情緒,孩子也變得遇事易急躁不安、不能冷靜下來專注於解決問題。


過度干擾

比如孩子正在兒童樂園裡玩的很投入,家長時不時地要把孩子拉過來噓寒問暖,“怎麼樣渴不渴,來喝點水”“走我們不玩這個了去那邊看看”。

過度的干預和打擾,不僅會讓孩子變得缺乏主見,感到茫然,也在無形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經常斥責、嘮叨

當孩子淘氣、或者做事不如自己所願時,很多家長就會對孩子大加指責,嘮叨。指責會讓孩子產生緊張心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缺乏安全感;經常嘮叨讓孩子容易產生厭煩牴觸心理。

這兩種方式都會讓孩子變得情緒化,內心無法保持平和鎮定,所以做事的時候難以集中精神。


放任孩子沉迷電子產品

很多家長因溺愛孩子或是比較忙,就放任孩子想做什麼做什麼。例如一放學回家就呆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或者玩起平板、手機沒有節制,對其他事情提不起興趣。

電子產品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罪魁禍首,加上缺乏正確的約束和引導,會對孩子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

為什麼孩子成績不好?7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力是一種習慣,

2歲開始是孩子專注力培養的關鍵期。家長應當早早重視起來,越早開始培養孩子專注力,對孩子成長的幫助越大。

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營造簡約有條理的環境

專注力的培養離不開井然有序的外在環境。一張乾淨的書桌、收拾整齊的房間、安靜的學習空間,不僅給人一種舒適感,也有助於產生清晰、有條理的大腦思路。

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孩子才會更好地獲得思緒的平靜、精神的集中、專注力的提升。

為什麼孩子成績不好?7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


約定時間,分階段完成任務

困難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過量的學習任務容易讓孩子失去信心、分心,難以很好地完成。研究表明,注意力穩定的時間分別為:5~10歲孩子是20分鐘,10~12歲是25分鐘,12歲以上是30分鐘。

由於孩子注意力有限,不要強硬要求孩子一次完成過量的學習任務。將任務分解,規定好每一階段的完成時間,引導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每個小任務。


不要一次給孩子過多書籍和玩具

一次讓孩子擁有過多書籍或玩具,出於新鮮感孩子常常這本翻翻、那本看看,這個玩具還沒玩幾分鐘又去摸摸另一個玩具,無法把心思放在同一個事物上,不利於孩子養成專心致志,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好習慣。

為什麼孩子成績不好?7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


減少干擾、嘮叨、訓斥,多鼓勵誇獎

經常訓斥、嘮叨對孩子來說是百害而無一益的。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跟孩子講清道理、理清思路,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當孩子能在一定時間內很投入地完成了一件事後,家長要注意適時地給予獎勵和誇獎,激勵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在運動中訓練專注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可以利用運動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因為運動本身就要求很好的專注力,比如球類運動,只有時刻注意球的動態才能在運動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另外,運動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平衡,在動靜結合中才能讓孩子更加專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