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詔安李自成,讓他去打滿清,結果會如何?

時間的七號記錄者


這個問題可以說腦洞大開了。

但是腦洞大開就一定能顛倒乾坤?靜夜史認為並不能。也就是說,即使李自成接受了崇禎的招安成為大明將領,他還是不能擊敗清軍保全大明社稷,明朝依舊會滅亡!

作為一個悲劇人物,李自成的人設就充滿著各種悲哀。這樣的人,無論是建立自己的王朝,還是成為大明的中堅,甚至說成為清朝的馬前卒,都不能成就一番大業。

所以,明朝該亡還是亡,清朝該得天下還是得天下,並不會有什麼改變!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明朝當時的內外因素決定了歷史大勢不可違背!因為以下因素的存在:

1、李自成的能力問題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只坐了42天的江山,然後就匆匆退出,一路捱打,最終煙消雲散。

為什麼這一切如此之快呢?主要原因就是李自成團隊的能力不足。

從1628年起兵,李自成除了最後一次風捲殘雲攻陷北京,取得了消滅明朝的空前是勝利,其他時間絕大多數都是屢戰屢敗。甚至在人數遠遠多於明朝官軍的情況下,李自成的部隊也一潰千里,不可收拾。

是李自成的意志不夠堅定嗎?不全是,但手下的烏合之眾確實讓一切不可能的失敗成為可能!

農民是我國曆史發展的推動者,是一支可怕的力量。但是這個力量需要因勢利導,也就是說,只有在英明領導的帶領下,這個力量才能改天換地,首先王朝的更迭。而李自成能力的缺失導致他手下的農民只能打碎救王朝,而沒有能力建設一個新王朝。

由於農民起義軍組織力和戰鬥力不足,使得農民起義軍相對於明朝官軍,除了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剩下的只有不足。

而一旦遭遇關寧軍這樣的強勢武裝,李自成的軍隊只有被追著打。按照很多人的說法,關寧軍是明朝末年最強悍的武裝,如果說這支武裝不好打。孫傳庭這樣的次一級武裝應該能打得過吧,事實證明還是不行!如果崇禎沒有催著孫傳庭去送死,李自成能不能拿下西安都很難說。

這樣的軍隊,去攻打清朝的八旗軍隊,簡直就是送人頭。此時的八旗已經經過了兩次改組,自1615年創立,經過1636年加入蒙古軍,1642年加入漢軍,已經成為一支多民族多兵種的強悍力量。

這樣的軍隊,關寧軍尚不能與之野戰取勝。李自成的軍隊又如何能擊敗清軍?要知道,軍隊在精不在多,農民能夠一湧而起數百萬大軍,當然也能夠一鬨而散。

關於農民起義軍的特點,想必崇禎是有了解的。所以在李自成多次表達了想要接受招安信號時,崇禎選擇了拒絕!

不是鄙視你,是你真的不好用!

2、明朝的資金勤問題

打仗就是燒錢,尤其是北上和清朝決戰。但是明朝沒錢,如果有錢,明朝斷然不會淪落到烽煙四起的地步。

所以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崇禎招安了李自成等部,讓李自成成為明朝的在編人員,他拿什麼去給將士們發工資呢?要知道自己可是一言九鼎,代表著大明絕對的權威。而沒有拿到工資的農民起義軍是繼續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衝向清軍送死呢?還是反戈一擊幹掉崇禎這個老闆呢?答案再明顯不過。

天啟年間,孫承宗構築了從山海關到錦州的防線,也就是“關錦防線”,關錦防線的誕生,有力阻擊了清軍從遼西走廊進入中原威脅明朝。

在當時後金還沒有徵服漠南蒙古,組建自己的海軍的情況下,遼西走廊是後金入關的唯一通道,關錦防線也成為後金軍隊難以逾越的天塹。

但是,為了構築這條防線,明朝卻幾乎傾其所有。畢竟孫承宗的防禦體系是以堡壘和城池為基礎的,要想取得壓縮後金迴旋餘地的目的,明朝就需要不斷築城,並不斷向北推進。

而越向北,後勤補給線越長,成本就越高。

到關錦防線趨於成熟時,這條長200公里的防線已經成為一個年耗至少300萬兩的吞金巨獸。雖然孫承宗一面築城一面屯田,但是由於小冰期到來,明朝的屯墾並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評價每年也就產出最多15萬兩。這就意味著,剩下的至少285萬兩的漏洞,需要從明朝國庫中出。

假使明朝的財政收入能接近或者達到北宋的水平,在西北修建堡壘堵死西夏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現實是明朝末年的財政收入只有500萬兩上下,大部分都投入到關錦防線了,九邊重鎮怎麼辦?拿什麼去賑災?而且最要命的是隨著後金征服漠南蒙古,後金完全可以借道蒙古南下劫掠,耗費巨資建造的關錦防線真正成為雞肋的存在!

後金和漠南蒙古的聯合,使得明朝北方壓力驟增,開支更加龐大。

面對這種情況,崇禎從地主手裡收不到稅,只好向農民攤派,這才導致李自成等人揭竿而起。

如果明朝招安李自成,首先發不起工資,其次開支繼續增加加速明朝破產,最後農民起義軍和關錦防線天然不匹配,最後只能造成1+1<2的效果。

最後,作為明朝的對手,清朝一直在為成功入關而努力,對於主動投降的漢人,清朝一直禮遇有加,這使得很多沒有節操的漢人找到了家的感覺,為了不落到和袁崇煥一樣的地步,他們紛紛投向清朝陣營。更重要的是,編入八旗的漢人享受股東分紅的收益,這使得他們不僅能夠發光發熱,還能夠養家餬口。相比於充滿猜忌的崇禎政府,這裡簡直就是天堂。

李自成雖然不一定投向清朝,但是其意志不堅定的手下就不一定了,倘若如此,崇禎借李自成的手消滅清朝的目標就無法達到!通過兩敗俱傷挽救大明就更是無從談起!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結果明朝還是會亡。

一、事實上,李自成在圍攻北京城之前,曾透露出議和的意思,他也不想把事情做絕。只要崇禎同意他割據西北稱王,並犒勞百萬賞銀,他將助明朝抵禦滿清。事成之後,他不尊奉明朝詔令,也不來京城朝覲,做個土皇帝就心滿意足了。



二、這條件是非常苛刻,明朝之前還沒有哪個朝代能和反賊達成如此屈辱的和議。但是崇禎出於全局考慮,表示大體能夠接受。無奈在具體談判過程中耗費了太多時間,超出了李自成的期限,李自成才下令總攻,致使明朝滅亡。

三、如果崇禎和李自成達成議和,明朝就可以和李自成一道抗擊滿清。這樣一來,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不會降清,明軍則可以將滿清擋在山海關之外,明朝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滅亡。


四、但是,滿清的問題暫時解決之後,李自成還是要處理的。滿清暫時退兵,李自成必定居功自傲,嚮明朝索要更多的好處,否則他是不會繼續和滿清作戰的。給不了,李自成就回西北做土皇帝,靜觀天下之變了。以崇禎的性格,真能忍受李自成的囂張跋扈?

所以明朝和李自成是不能共存的。不久,明朝又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還是難免滅亡。明朝到末年已是氣數已盡,無力迴天了,招安李自成也就多維持個10年左右,清朝還是會征服中原。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請右上角關注一下!謝謝!


石頭說歷史


假如崇禎當時答應李自成的要求,讓他做個西北王,這也算招安了,如果真這麼做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滿清不會這麼快入關,以後是誰的天下真不好說!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李自成不會傻乎乎的心甘情願被當槍使用。

在當時京城被圍的時候,如果崇禎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那麼李自成下一步會怎麼做呢?說實話對於自己軍隊戰鬥力如何李自成是有底的,一統天下當皇帝,這目前是沒這個實力的,即使包圍了北京!

因此李自成謀求從崇禎這裡獲得一個正統名號,從而拜託流寇的爛名,假如崇禎答應了,李自成會去打滿清嗎?即使去也是不會使全力,畢竟保存實力才是最重要的,都不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自成坐山觀虎鬥,以不變應萬變!

那最後明朝會滅亡麼?按照明末這種狀況,東林黨的瞎搞,滅亡是遲早的問題,但是是不是滿清最後入主中原,這就不一定了!


飛魚小侃


假如崇禎帝能夠成功招安李自成而封李自成為西北王。面對崇禎帝的攻打後金命令,李自成有兩個選擇:

一,去,接受命令,率軍攻打後金。

這裡涉及的就是後金和李自成兵力的戰鬥力問題。後金是騎兵,李自成是步兵為主。以步兵打騎兵,基本上沒有指望。明軍敗給後金原因有二:

1、明軍沒有堅決貫徹熊廷弼,袁崇煥的防禦策略,還想著主動收復失地。

2、明軍在李成梁的遼東騎兵被滅後,基本就是步兵。和宋朝和契丹,女真有,西夏的情形一樣,敗多勝少。

因此,李自成帥軍去國外作戰,也和明軍一樣沒有什麼作為,甚至表現還不如明軍。

二,不去,不聽崇禎帝的命令。理由有三:

1、既然是西北王,自當鎮守西北,東北還是另外找人吧;

2、以人民需要休養生息,士卒需要休養為由拒絕出兵;

3,提出以大額的軍餉條件為難崇禎帝,以此達到拒絕崇禎帝的命令目的。

從事實和邏輯來看,李自成拒絕崇禎帝的機率至少80%以上。

即:崇禎帝若能成功招安李自成,最大效果只是結束內亂而已。想要擊敗後金,還需要明朝正視自己的問題並改革。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錢

在中國歷史上,至少三個王朝的滅亡是因為錢:北宋,南宋,明朝。

北宋因為官吏厄員和軍費臃腫又沒有能夠解決而滅亡。南宋因為官吏士大夫侵佔大量土地導致南宋稅基變小,無力支撐戰爭,而賈似道的改革也沒有能夠解決而亡國。

明朝的主要問題是皇室待遇問題和越來越大的軍費問題。萬曆時張居正的改革只是增加了一些稅源,最多能達到平衡,而無力去發動大規模的征戰。

萬曆帝親政後,開徵了礦稅。萬曆帝很聰明,沒有把礦石收入給戶部,而是進入自己的錢包。這才有了萬曆三大徵的財務保障。

從萬曆時開始,明朝戶部每年都是在勉力支持。原因在於朱元璋對農民徵收5%—12%的低稅。這點說越來越不能滿足明朝皇室和軍費的需要。

本來萬曆帝開徵礦稅是一個很好的開頭。但東林黨的士大夫或處於維護傳統儒家農本價值觀,或維護商人利益,而對礦稅加以反對。

萬曆帝不惜罷免官員才得以實施的礦稅,卻被剛即位的明光宗給廢除了,繼續把明朝的財政危機留給自己的兒子,最終導致天啟帝,崇禎帝等不得不對農民徵收額外的稅收,最終造成農民的反叛。

明朝的財政危機,造成了明軍無法提升和維持自己的火器武器,也無力購入更多的紅衣大炮,甚至連邊防軍的軍餉都幾個月發不了。

若明朝有錢,修建堡壘,守兵以火槍加火炮攻打後金騎兵,何愁不能取得勝利。

純粹手機原創手打,隨手關注,謝謝您的支持!

歷史哨聲


其實李闖王人本質是不壞的,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偏安一偶,做他家鄉陝西的土皇帝,從根本上不會動搖大明的根基,那時崇禎有認真考慮過招安李闖王的,可是那時的大明朝廷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崇禎又搖擺不定,手下大臣又各懷心事,李闖王圍住北京時有跟崇禎談過條件,崇禎答應了,可是派去傳話的人心懷鬼胎,一直沒有把崇禎的意思穿到李闖王,導致李自成一怒打下了北京城。如果歷史可以假設,李自成肯定只會要點糧餉和官印就撤軍,至於滿清,只要李自成一撤,大明騰出手就可以打得他哭爹喊娘,根本都不需要李自成幫手,唉,所以崇禎臨死前說的諸臣誤國並不是自己推卸責任,確實那時大明朝廷已經爛到了骨子裡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文-安澤君

1644年李自成大軍從陝西東進,很快整個山西望風歸降,大順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殺到北京城下。

李自成自己也沒有想到勝利會來的這麼快,一路上的順風順水出乎他的意料,當由流民、土匪、前官軍等組成的幾十萬大順軍將這座200多年的古城團團包圍的時候,李自成的內心其實是忐忑不安的。

思考了一晝夜,李自成是又激動又惶恐,功成名就的機會就在眼前,可他又打起了退堂鼓。草根出身的李自成想一睹大明天子的容顏,但在什麼場合以怎樣的形式見崇禎帝,這又是個問題。

第二天李自成最終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皇權的威嚴仍然使人有所畏懼,李自成派遣投降的太監向北京城內傳達了他的意思“裂土封王,不受朝見”。李自成希望朝廷將西北割給他,讓其稱王,只保持明面上的臣屬關係。

如果崇禎自己做下決定,併成功湊齊百萬兩白銀,招安了李自成,那天下形勢就大變了。

先不論李自成的真實意圖,如果北京城不破,吳三桂就不會降清。而多爾袞本來是再次打算繞道蒙古進擊中原的,這種軍事行動充其量只能是劫掠,滿清不解決吳三桂和山海關,根本就取不了天下。

李自成也是個聰明人,他不至於傻到替明朝真的去和滿清拼命,只有兩者發生利益衝突時才有可能。



如果崇禎招降了李自成,讓他去打多爾袞我覺得明朝還得亡。至於誰能坐天下還真不好說。

話說崇禎十七年三月,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團團包圍了北京城,就在這危機時刻,李自成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史料記載:十八日……賊攻彰義門甚急。監視宣大太監杜勳首先降賊,射書城上呼曰: “我杜勳也。”勳素貴,軍官們都認識他,見勳獨身來,不發矢。



也就是說,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杜勳去和崇禎商議籤協議之事。太監杜勳入城會見崇禎帝,見到崇禎後,宣稱李自成兵馬強勁,同時轉告了崇禎合議的主要內容:割據西北一帶作為李自成的封地,並犒勞三軍軍銀百萬兩。然後老李願歸順明朝廷願校犬馬之勞:“內遏群寇外御強清”,但有一先提條件:應許以不奉詔不朝覲為首要條件。

崇禎一想就順坡下驢答應了下來(真實歷史沒有達成協議。)李自成大軍稍做整頓,急忙去山海關抵禦多爾袞的後金軍。此時多爾袞原來計劃被打亂了,因為李自成沒進京,故手下大將劉宗敏沒有擄掠陳圓圓,吳三桂沒理由降清。



李自成和吳三桂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多爾袞沒有招架之力,敗回老巢。吳三桂欲乘勝追擊,李自成一拉老吳的衣袖,低聲說道,難道你為官這麼久了,不明白崇禎的心思,“養寇自重”你不懂?難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也不懂嗎?吳三桂暗豎大拇指,心裡暗自服氣。高、實在是高,不愧“賊首”稱號,哈哈大笑。於是二人各帶人馬回京覆命。


還別說老李基本看透了崇禎的心思,崇禎能招降李自成也是權宜之計,他的如意算盤是,等消滅了多爾袞的後金軍,緩過勁來收拾老李的大順軍,老李可不是吃素的,沒等崇禎下手,老李命大將劉宗敏用弓弦勒死了崇禎。李自成最終稱帝,吳三桂降李自成,中國農民起義第一次取得了成功。李自成建立大順帝國,宋獻策為軍師。吳三桂為兵馬大元帥,陳圓圓和吳三桂終於有了個美滿的結局。


秉燭讀春秋


如果李自成投靠朝廷,率領農民軍攻打滿清,明朝可能亡得更快。

明朝滅亡,直接原因就是李自成攻入北京,農民軍滅亡了大明。但實際上,明朝的滅亡是綜合因素所導致的,比如氣候、財稅制度、黨爭……

就軍事層面來說,李自成的農民軍攻佔了北京,並不代表其戰鬥力有多強,只能證明明軍戰鬥力太弱。明朝的名將和精銳部隊在與滿清的數十年交戰中損失殆盡,明朝的國庫也因遼東戰事而告磬,無力救濟災民,導致農民軍越剿越多,甚至連吃不飽飯的官兵也加入其中。

因此,不是滿清沾了農民軍的光,而是農民軍沾了滿清的光,僥倖攻佔北京。

如果李自成接受招安,率領農民軍抵抗滿清,憑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軍隊的戰鬥力,完全不是滿清的對手。要知道,當初幾千二流明軍就能追打幾萬農民軍,李自成自己也好幾次差點被肉體消滅。而明軍的最精銳部隊也不是滿清八旗的對手。李自成及其農民軍根本擋不住滿清入關。

此外,按照李自成朝三暮四的無節操品行,他在軍事上失利後,要麼逃回陝西,任由八旗長驅直入進攻北京;要麼被滿清收買,調轉槍口反攻明朝。滿清完全可以假意扶持李自成稱帝,而贏得百萬帶路黨。不論出現哪種情況,明朝都會加速滅亡。


江南俗士1


結果不會怎樣,當初苗劉兵變時宋高宗在城樓上接見叛軍,問叛軍有什麼要求,叛軍說我等不負國,只求皇帝誅殺身邊的奸佞的宦官,結果高宗答應了,殺了那幾個宦官。本想這樣叛軍你總該退兵吧,結果叛軍變本加厲,要高宗退位。以上說的就是南宋的一起兵變,為什麼要說這個,李自成和崇禎幾乎和以上的情況類似。當時大順軍圍困北京城,北京城岌岌可危。李自成就向崇禎提了一個要求,只要朝廷給自己封西北王,再打賞點銀子,李自成馬上退兵,而且還許諾可以幫助朝廷去打滿清。

崇禎說啥也沒答應,你以為崇禎是傻瓜?城下之盟可信嗎?崇禎不是捨不得一個爵位,相比如一個江山都快完蛋了,一個爵位算得了什麼。

因為崇禎看到了問題的本質,農民軍不可信,李自成更不可信。崇禎當年也信任過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對於農民軍曾經也採取過寬大的政策,只要你不與朝廷為難,朝廷願意詔安你們。事實上李自成和張獻忠在被政府軍打的無路可走的時候都受過詔安,特別是張獻忠,多次受詔安,等養精蓄銳後馬上又扛起造反的大旗,所以崇禎不信任農民軍有他的原因。

而且回到歷史,歷史發生政變無數次你見過那個城下之盟是兌現的?而且李自成當時不是打不下北京城,北京城都快到嘴了,你覺得李自成的野心只是想得到了一個西北王?做西北王他早就實現了,為啥要千里迢迢到北京來,既然最初的想法還是要為朝廷效力,那為啥大順軍一路殺起明朝宗室和地方大員來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足見李自成對於崇禎的承諾完全是政治用語。假如崇禎信了,那就說明崇禎太幼稚了。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即使詔安也沒用,沒用的原因是李自成不會幫崇禎去打清軍的,從崇禎元年到十五年,張獻忠李自成起義軍可是反反覆覆投降了10多次的啊!但始終就不懂為什麼崇禎不殺了他們,也許是清軍救了他們的命吧!明朝也是氣數已盡了吧!整體來說是因為整個崇禎朝內有根深蒂固的黨爭,外有天災、起義軍、後金軍沒有消停過,哪怕能給崇禎5年的平靜時間,明朝起碼也會突破中國封建王朝的300年極限的!人無完人,崇禎肯定有缺點,但是他確實努力了17年,險些扭轉局面,3次被打到北京都是坦然面對,對比歷史上逃跑皇帝強太多了,君王死社稷我覺得崇禎是徹底死心了!對普通人來說努力17年沒一點回報早就心灰意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