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中國武術的創始人,真的是達摩祖師嗎?

詠春拳“迴歸少林”曾經引起了詠春界激烈內訌。詠春與少林究竟有無關係,當由詠春界自行解決。倒是在今天幾乎已是中國武術之代表的“少林功夫”的真實歷史面貌,很有必要作一點基本普及。

少林之祖達摩,是個遊方和尚,不會武術

今人論及少林武術,大多必言及達摩,言及易筋洗髓。如釋永信方丈就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道:“達摩祖師離開少林寺,只履西歸時,留下兩部經,一部是《易筋經》,一部是《洗髓經》。這是兩部上乘內功心法,在少林功夫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實達摩根本就不會武術,也不是少林初祖。

“天下功夫出少林”:中國武術的創始人,真的是達摩祖師嗎?

按文獻記載,少林寺乃後魏孝文帝為天竺僧人跋陀所建。該寺武風盛行,與其地處中原戰亂之地,歷史上長期受朝廷供養、有眾多寺產需要保護有關。其因武術而聞名,始於隋末唐初。按唐代裴璀《少林寺碑》的說法,隋末大亂,少林寺曾遭遇山賊,“僧徒拒之”,山賊遂焚燒塔院而去。

其後,李世民與王世充交戰,曾致書少林寺,命其“早識妙因”,“擒彼兇孽”,稍後,即有少林僧眾抵禦王世充,並抓獲王世充之侄獻給李世民之事。當日王世充不但欲駐軍少林,還霸佔了隋朝給少林寺的賜地,僧眾投靠李唐,乃情理中事。

至於達摩,雖實有其人,但現存各種聲稱達摩會武術,甚至是少林武術之鼻祖乃至少林初祖的材料,都經不起推敲。按唐代貞觀年間的《續高僧傳》的記載,達摩只是南北朝時期一個“遊化嵩洛”的遊方和尚,其生活長期由弟子們接濟。而少林寺在北魏時代,一直是由官府供給衣食的,若達摩是少林初祖,哪裡用得著靠弟子們接濟而生活呢?

其實,達摩根本連少林僧都不是,1935年出土的“禪門第一祖菩提達摩大師碑”說得很明白,達摩畢生,只是一個遊方和尚,“莫知其所居,未詳其姓氏”,最終圓寂,也不是在少林寺,而是在“洛州禹門山”。該碑由梁武帝撰寫,大唐元和十二年重建。一直到唐德宗時代,才出現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的說法。

武學奇書《易筋經》,乃是道家偽作

至於被釋永信方丈稱作“在少林功夫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易筋經》和《洗髓經》,當然也不是達摩所傳,甚至這兩部經書,與武術也沒多少關係。按武術史大家唐豪先生的說法,“此書疑是羽流所作”,託名達摩而已。所謂“羽流”,就是講求煉丹長生、陰陽採補的道士。為什麼這樣說?只要讀一讀《易筋經》就不難了解。該書載有練功之法如下:

“天下功夫出少林”:中國武術的創始人,真的是達摩祖師嗎?

“功行百日,久之益佳。弱者強,柔者剛,縮者長,病者康,居然偉丈夫也。若木石鐵捶吾何惴哉!以之鏖戰,泥水探系,可以得珠。以之求嗣,則百斯男。吾不知天地間更有何藥復加於是,此功此法,信受者實乃宿契也,豈小補哉。”“設鏖欲戰,則閉氣存神,按隊行兵,自能無敵。若於應用之時,加吞吐呼吸之功,更精神百倍,氣力不衰,晝夜不寢,數日不食,亦無礙矣。”

通觀這一大段固本之術的描寫,按佛教史學者龔鵬程先生的說法:

“它如此沾沾自喜其強陽神效,是否恰當呢?若真是達摩傳經,授予少林寺僧,當然不會談這一套,也用不著這一套。且這種功法中顯示的性態度,是以性為天地間之至樂,以晝夜不寢不食地性事為樂事,更非僧人習武者所宜有。所以像這些地方,明顯地是為它所吸收的道教功法所誤,不及檢別,因而誤人歧途。”

把它當成少林功夫的重要典籍來修煉,會練出個什麼結果,真不敢想象。

所謂“禪武合一”,明代著於史籍的少林派高手並不認同

釋永信方丈對史學界就少林武術源流,所做的諸般考證的努力,並不認同。2010年曾撰文表示:“現在很多武術史書和文章上,將少林功夫源頭直接歸結到隋末少林僧助唐史實上,實為勉強”,而認為“少林功夫源於佛教信仰”,並舉例說:

“少林功夫信仰有主神,叫緊那羅王;少林寺有緊那羅王殿。練少林功夫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一點,並且都信仰、供奉緊那羅王。不練少林功夫的人,一般不知道緊那羅王在練少林功夫者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即使知道緊那羅王,也只是把他當作神奇故事而已。而練其他武術的人,由於不瞭解少林功夫的信仰內情,所以,他們與少林功夫做比較時,只看到少林功夫技術層面的特點,而完全忽略了少林功夫的信仰內容。這是人們誤解少林功夫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自明清以來,史學界確實“完全忽略了少林功夫的信仰內容”,認為少林功夫與禪、信仰之間沒什麼關係。這是不是如釋永信方丈所言,是誤解了少林功夫呢?且不妨看一看緊那羅王傳說與少林武術的真實關係。緊那羅王傳說,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少林棍法闡宗》,大意說的是:元朝末年,富有產業的少林寺被紅巾軍圍攻,無計可施之際,廚下一僧,“乃奮神棍”,“跨立於嵩山御寨之上”,紅巾軍見狀大恐,“自相辟易而退”,得知此廚下僧即“觀音大士化身緊那羅王是也”,僧眾遂設殿塑像供養。

“天下功夫出少林”:中國武術的創始人,真的是達摩祖師嗎?

此乃神話傳說,史實又當如何呢?其實,在少林碑群中,有不少記載顯示:元朝至正末年,少林寺確被紅巾軍圍攻,且被攻破,僧眾流離失所,廟宇遭到焚燒,“僅存其半”,殿中佛像也被“刮金破背”——紅巾軍懷疑佛像中藏有財物。直到元軍平定河南,少林僧眾才得以回寺,漂泊逾年,歸者不過二十餘人,可謂淒涼。哪裡有什麼緊那羅王救寺的事情呢?

少林寺之棍法,乃抗倭名將俞大猷所授,這也可證少林武術,非如釋永信方丈所言“源於佛教信仰”。按俞大猷《十方禪院碑》記載:他聽說少林寺棍法聞名,曾特意前往考察,結果卻發現,“此寺以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盡失矣”——俞氏撰有《劍經》一書,專談棍法,所謂“劍技”,實乃棍法——俞氏遂從寺中挑選了兩名僧人,隨侍左右,授以棍法,再由他們傳授給合寺僧眾。

俞大猷乃戰場廝殺出身,其武術重實用性,少林棍法因之得以聞名。再如,明代少林棍法的集大成者程宗猷,曾在少林寺學藝十餘年,明代兵書《武備志》稱讚他對少林武術的闡釋最為詳盡;但他所著之《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洋洋灑灑談的俱是格鬥技巧,絲毫未曾提及“禪宗信仰”一類事物,即便是在精神層面的“練膽”環節,程宗猷談的,仍然是“藝高人膽大,苟平日識見未廣,功夫未純,若一遇敵,則心志亂,手足忙,不能自主矣。故弓馬嫻熟,,良有以也”

——換言之,勤練苦練,見多識廣,才是練成好武藝、練出好膽色的關鍵。至於“禪宗信仰”,這位明代的少林派鉅子,竟一字未提。另據武術史學者唐豪先生考證,“禪與武藝結合的理論源出日本”,至清末才由革命黨輸入中國。

所謂“天下功夫出少林”,其實是“少林功夫學天下”

少林武術進入興盛期,確切可考者,是在明代。最初只有棍術知名,程宗猷生活在明末,據他在《少林棍法闡宗》一書中講,當時,少林寺的拳術“猶未盛傳於海內”。而且如前所述,即便是棍術,少林寺自家所習也已沒落,須賴名將俞大猷傳授。

“天下功夫出少林”:中國武術的創始人,真的是達摩祖師嗎?

此外,明末文人王士性遊嵩山,曾看到寺中有僧人“為猴擊者”。猴拳也不是少林寺自有的武術,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早有關於猴拳的記載。這些史料,一方面說明少林武術根本不是起源於禪宗信仰,而是自外界不斷引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所謂“天下功夫出少林”,並非史實,相反,實際上可謂“少林功夫學天下”。

1998年出版的《中國武術百科全書》中,載有許多少林拳法的名稱。像什麼“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數,暗藏先天無極之象”;少林十三抓——“由龍行、蛇變、鳳展、猴靈、虎坐、豹頭、馬蹄、鶴嘴、鷹抓、牛抵、兔輕、燕抄、雞蹬等十三趟仿生動作而成”;“少林五行柔術”——“模擬蛇、虎、龍、鶴、豹五種動物形象”;“少林五行八法拳”——“包括龍、虎、豹、鶴、蛇五種拳法和內功,主張練功修心”……

“天下功夫出少林”:中國武術的創始人,真的是達摩祖師嗎?

從這類稀奇古怪的名目中不難看出,這些拳種所附會的五行、八卦、象形一類的“文化虎皮”,沒有一張是真正屬於“禪宗”的。顯然,這些稀奇古怪的拳種,乃少林寺學自外界,而非外界學自少林寺。只不過到了清末民初之際,因洪門等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其宣傳著作,多以少林寺為附會(如《少林宗法》,實乃反清宣傳材料),更捏造出“火燒少林寺”一類傳說,在徒眾中口口相傳,以致少林寺名聲鼎盛,後出之拳種及後世之武師,遂多願自承“少林門下”,所以衍化出“天下功夫出少林”這樣一種假象。

結語

武術,歸根結底是一種格鬥工具,“能不能打”,才是判斷其優劣的基本標準。可惜的是,中國武術長期籠罩在一種神神道道的迷霧之中,“少林功夫”也不例外——深陷《易筋經》和“禪學”之中,究竟還“能不能打”,實在使人生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