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巴中

初春时节,走进恩阳区下八庙镇安居村,一条条平整洁净的通村道路,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果蔬田地,一座座漂亮别致的农家小院、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文化广场,犹如一幅幅画卷,镌刻在大地上,呈现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美丽风景随处可见,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蝶变新村 狠抓村民精神文明建设

5年前,安居村还是下八庙镇有名的落后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上了年纪的村民则留守种地,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泞小道。5年过去,如今的安居村人行走在宽敞的水泥道上,由红色的琉璃瓦和淡黄色的墙体构成的巴山新居,错落有致、分外惹眼,片片绿色的果蔬产业园也为安居村增添了一笔动人的色彩。在新村蝶变的同时,安居村人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翻天巨变。

据安居村党支部书记浦光敏介绍,在新村建设中,安居村始终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提升村民素质同步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巴山新居”建设方方面面,让贫困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我们村经过建设、整治,变得更美了,物质上富了,精神上也不能丢。‘礼仪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是村德,以前村民经常为了些许矛盾就闹得不可开交,现在村里和睦了,人人都变得有礼貌了。这多亏了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读书室、文化茶园、文艺宣传队等的建立,让村民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里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发扬,现在村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精神头十足,邻里和睦,一片好风貌。”蒲光敏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

评好人学好人 做新时代安居人

树立在安居村的文化广场展板上的“好人榜”,记录了村里评选的“好人”。好人榜不仅吸引了众多村民驻步流连,同时也吸引了前来参观游客的注意。通过一段段文字和一张张图片,村里的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先进事迹都呈现在了村民的身边,融入了大家的生活,让更多村民感受“身边好人”的榜样力量。

据了解,为了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加深村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素质。安居村组织村民挖掘身边故事树立典型,通过评选“身边好人”,学习“好人”,切实促进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村“两委”还利用展板、大讲堂、座谈会、表彰会、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村民蔡秀英被评为2015年安居村身边“好人”。面对瘫痪丈夫,她毅然决然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任劳任怨,亲情付出,一坚持就是十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真爱永不弃。“2006年自他出车祸瘫痪后,很多人都劝我放弃,但是我做不到。看到陌生人这样我也会伸出援手,更何况是自己的丈夫,自己的亲人。”像蔡秀英这样孝老爱亲的村民,在安居村还有好几个。她们用实际行动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弘扬了安居村“礼仪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美德。

学法、知法、守法 树法治理念

来到安居村村委会,一间不大的“人民调解室”映入四川新闻网记者的眼帘,只见一摞摞卷宗里记载了村里纠纷调解情况。据蒲光敏介绍,自2013年全村建立人民调解制度以来,已经多次就村民纠纷进行过调解。“这一两年来,在村里的法治教育下,村民和睦了许多,村中的纠纷也越来越少。”

蒲光敏说,令他最记忆深刻的是村民崔蓉芳和村民黎蓉的纠纷。本来和睦的相邻两家人因为平常琐事,导致近10年关系不融洽,经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2013年村委会建立调解制度后,专门针对两家人的纠纷进行调解,通过对双方子女以及老人的不懈劝解和无数次上门调解,最终两家人关系和好如初。

“我们的人民调解制度主要分三部分,平常巡视员调解、坝坝会、调解室调解。我们充分依靠发动群众参与身边矛盾纠纷调解,采取当事人罗列证据表达诉求、参与群众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调解员点评发言依法引导、参与群众共同行劝和签订协议、调解员以案为例宣传法律、事后及时回访促其‘履约’的办法,实现定纷止争,如今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9件。”蒲光敏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

据了解,安居村村委会平常还通过组织法治电影下乡、法治文艺演出、播放“法治广播村响”等宣传途径,传播法治文化,强化法治宣传,让村民在耳濡目染口述中得到熏陶和提升。还将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结合“法律进乡村”、大力实施乡村普法“七个一”工程,编印农村普法读本,开展“法治赶场”、法治讲座、送法下乡活动,培育法律明白人。( 王鹏 文成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