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亩产税收”指挥棒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在线11月1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邱海平 叶一蕾 占蕴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都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可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各地积极探索“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省“亩均论英雄”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亩均论英雄”改革是“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关键一招。作为税务部门应服务全局,提高站位,充分运用好“亩产税收”这一衡量纳税人用地与税收贡献度的重要指标,积极建言献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以青田县为例,通过分析规上工业企业亩产税收现状特点,提出以“亩产税收”为指挥棒,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青田经济发展概况

青田县地处浙江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连温州,西接丽水,全县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人口55.88万,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近年来,青田县深刻领悟“丽水之赞”创新实践“八八战略”,以“青田之干”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紧紧围绕生态工业发展导向,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区块特色经济明显,形成了时尚鞋服、钢铁(不锈钢及深加工)、阀门铸造、金属制品等传统支柱产业以及钼业、石雕、休闲椅等特色行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青田县跻身县域经济竞争力全国百强县,在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两项评比中,分列国内第85位和第81位。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2.9亿元,比上年增长7.2%,GDP总量位列全市各县市第一(市区除外)。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9%和13%。2017年全县工业税收10.2亿元,较上年增收60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0%。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青田,土地资源紧张,先天不足的地理条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根据《青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年修订版》,青田2013年-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仅为682公顷,重点保障交通、水利、能源、旅游设施等项目用地需求,土地开发利用呈现“产地关系紧张”且分散格局。2017年省里全年安排给青田的工业用地指标只有106亩,比2016年减少一半,建设用地指标压力大,严重制约了青田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引进。因此,在“亩均论英雄”大趋势下,“弹丸之地”的青田如何着眼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合理产业布局,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之路刻不容缓。

二、青田县工业企业“亩产税收”现状

根据《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的实施意见》(丽政发〔2018〕44号)文件精神,我们对青田县经信局提供的纳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的2015-2017年度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及2017年用地5亩以上规下企业的“亩产税收”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青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5年194家,2016年180家,2017年95家(该年数据调整,剔除电力和燃气、污水处理等行业),总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借力“亩产税收”指挥棒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 2017年数据不含电力和燃气、给排水、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行业)

2017年纳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的还有5亩以上的规下企业共126家,土地占用共计1664亩,税收贡献共计8255万元,平均亩产税收4.96万元,远远低于上述规上企业的平均值。其中停产出租的企业17家,土地闲置的企业2家,无税收入库的企业8家。其中主要有阀门铸造行业17家,钼业8家,其他也多属于“低小散”、高耗能、处于价值链低端的行业企业。在资源要素制约的背景下,政府亟需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采取关停淘汰、兼并重组、提升整治等措施,引导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或实施“腾笼换鸟”。

三、青田县规上工业企业“亩产税收”特点

(一)税收贡献符合“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指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排除2017年数据调整,为了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分析,以2015、2016两年为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水电行业)为样本。2015 年亩产税收大于22.5万元的企业有38户,占地789 亩,占规上企业总体用地面积的22%,实现税收 65399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体税收贡献的82%;2016 年亩产税收大于26.2万元的企业有34户,占地532 亩,占规上企业总体用地面积的16%,实现税收 68632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体税收贡献的79%。综上数据可以看出,亩产税收超过全县规上企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占地是总面积的二成左右,却贡献了八成的税收,符合“二八定律”,这些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产品附加值高或核心技术先进,因此实现了高税收贡献率和高土地利用率。

(二)工业用地边际效益递减

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任何资源的投入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土地也不例外。据统计,青田县95%的企业工业用地小于30亩,5%的企业大于45亩,在30亩至45亩之间出现断层。两级分化的原因是大部分企业用地面积集中在30亩以下,随着土地资源增加,企业亩产税收边际效益递减。

借力“亩产税收”指挥棒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上图显示,用单位面积内亩产税收超过平均值的企业数量代表亩产税收边际效益。除去大户企业占用土地的因素,发现当企业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30亩时,随着土地资源增加,企业亩产税收效益呈现递减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土地投入越多越好,一个地区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应当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

而用地面积大于45亩的企业,“亩产税收”均超过平均值,“亩均效益”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如下表所示,青田县重点税源企业亩产税收情况,这些企业是工业水平名列前茅的几个大户企业,占地面积大多超过45亩,由于年产量大,企业规模大,因此对厂房数量和用地面积需求也较大。

借力“亩产税收”指挥棒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亩产税收视角下行业两极分化

一是重点行业各具特点,亩产税收效益突出

经过测算分析,2015-2017年青田县规上重点行业亩产税收排名如下图(不含水电行业),这与该县的生态工业发展导向基本吻合,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大多数具有较好的单位产出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青田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典型示范。

田县2015-2017年度重点行业亩产税收排名情况

借力“亩产税收”指挥棒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皮革业是青田县传统支柱产业,一直以来为该县税收增收主力,2015年到2017分别有29户、27户、19户企业列入规上企业名单。近几年青田皮革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做精做强时尚鞋服品牌,市场发展稳定,产生了良好的税收效益,亩产税收达到40万元以上,尤其是占税收90%比重的8户企业发展相对稳定,如意尔康股份有限公司、起步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税收效益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拉动皮革行业整体稳步发展。2017年皮革行业共计入库国地税税收24089万元,同比增收3051万元,增长14.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行业)亩产税收势态逐渐转好。近年来青田县不断加强建设不锈钢及深加工产业链,研发高附加值不锈钢材料,同时2016年下半年以来钢铁市场回暖,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企业销售及盈利快速上升,税收大幅增长。2017年钢铁行业共计入库国地税税收9473万元,同比增收3409万元,增长56.22%。其中4家为青山集团下属行业龙头企业(分别是浙江青山钢铁、浙江瑞浦机械、浙江青山钢管、浙江泰朗钢管),入库税款占行业总税收的93%。金属制品业亩产税收也稳步增长,受市场回暖的影响,产品销售和盈利大幅上升。其中浙江瑞浦科技有限公司及丽水神飞利益保安用品是该县重点税源企业,年纳税额达到千万元以上,突出的税收贡献带动了该行业税收效益快速增长。2017年金属制品业共计入库国地税税收5896万元,同比增收1958万元,增长49.72%。

二是部分特色行业亩产税收相对落后,发展有待提升

通用设备制造业是青田县一大传统支柱行业,也是高能耗、低小散企业聚集行业,其中大部分是阀门和旋塞制造企业。而该行业亩产税收效益偏低,2015-2017亩产税收分别为4.78万元、4.27万元、6.99万元。因此,促进阀门铸造行业节能环保、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税收征管力度的任务迫在眉睫。而近年来,该县阀门铸造行业开展了全行业的专项整治和转型升级行动,全县127家阀门铸造企业缩减至目前48家(累计关停淘汰63家,整治提升24家,兼并重组24家),其中27家正常生产,21家在建。重组再生后的阀门企业产业升级,实力进一步增强,税收也稳步增长。2017年阀门铸造行业共计入库国地税税收5470万元,同比增收1703万元,增长45.21%。

石雕行业是青田县的金名片,也是重要特色产业,但从规上企业数据统计来看,该行业亩产税收低,存在大量无税收企业。现有税务登记户数1240户,2017年纳税户数41户,年纳税额超过10万元的7户,超过50万元的5户。2017年共计入库国地税税收591万元,比2016年的299元增收292万元,增长97.65%。主要是青田县大力发展石雕文化产业,加强石料源头控管和绿色开采,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建设石雕创业园和电商平台,开发石雕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扩大市场规模,行业经济税收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四、以“亩产税收”为指挥棒,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亩产税收”是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之一。以“亩产税收”为指挥棒,扶优汰劣,让重点行业做大做强继续发挥中坚力量,倒逼落后行业转型升级,帮助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绿色创新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绿水青山之上,蓝天白云之下”的现代绿色经济体系。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围绕“亩产税收”,建设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

一是设定衡量标准,用数据说话。随着“亩产论英雄”机制深入推广,“亩产效益”评价的大数据平台逐渐形成。亩产税收实现了用地面积与税收相挂钩,设定每亩用地产生的税收效益的参考标准,以此打破单一强调GDP 和工业产值的惯性思维,并探讨制定本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亩产税收”的合理标准,范围由目前的工业企业向规上服务企业以及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园、特色小镇等延伸,从而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亩产效益。

二是部门齐心协力,数据共享共治。以“亩产税收”指标为基础,构建各类社会资源的税收产出指标体系,将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与税收收入相比对,不仅仅是单位面积下的亩产税收,也可以是资金投入导引下的单位投入税收贡献度。税务机关应积极拓展涉税信息获取渠道,推进税务、海关、金融、国土、环境等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分类建立企业体检档案,实现大数据管理与各个部门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对于税务部门来说,通过这样的指标体系,可以提高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效率,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全方位指引,并评价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有效推动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为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二)依托“亩产税收”,当好决策参谋

一是为招商引资提供决策参考。目前,全市范围内有大批低效益、低产业层次的企业和大量无税源入库的工业用地,其土地利用率极低,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税收情况,设立准入门槛,以该行业亩产税收平均值的3-4倍作为参考,从源头上力促增效,提高整体税收贡献。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部署,紧紧把握建设浙江(青田)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做深做细整体建设方案,抢占先机打好“政策拳”。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高端项目产业,引进终端出口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上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等。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做强地方税收。例如目前积极建设的华侨总部大楼、青商回归创业园,就是经济创新发展的一大突破。

二是为节地增税提供有力抓手。以该指标为评判标准可对企业生产开工率不足、土地闲置率高、经济效益差、税收贡献低的项目,采取改造、重组、并购等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清查整治,对圈大建小、半拉子工程、圈而不建等项目可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及时处置盘活,借此合理优化用地结构,盘活现有存量土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三是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以亩产税收为导向,对不同效益的企业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对高效益、低耗能的企业给予政策、资源方面倾斜,在用水、用电、用能、用地、财政等方面实施差别化奖励政策,并向金融、科技、人才等多领域不断扩展,向纵深不断推进。

(三)运用“亩产税收”,营造良好税收营商环境

一是分类施策加强税源管理。全面推开亩产税收评价机制,使其覆盖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并制定出地区、行业、企业、税种等方面的指标标准,建立多层次指标体系,通过亩产税收标准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基层税务部门依据分类的标准,制定差别化管理措施。对未达到标准的企业进行多层级的信息比对,监控纳税申报异常情况,核实税收疑点数据,进一步提升税源监控水平;对超过标准的企业建立联系机制,随时掌握其生产经营和纳税等情况,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对不同时期指标数据变化幅度较大的企业进行深入分析,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有效推动税源精细化管理进程,进而提高征管质效。

二是量身打造个性化纳税服务。“亩产税收”数据为税务部门对辖区内的纳税人提供个性化纳税服务创造了条件。按照放管服要求,税务部门利用指标数据,结合纳税人的实际情况、业务特点以及办税痕迹,对每个纳税人的诉求进行动态分析,由被动咨询转变为主动服务,再对纳税人进行分类指导,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精准纳税服务;用好用足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更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四)聚焦“亩产税收”,为企业、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指标的指引下,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亩产税收、资源配置效率等情况,转变发展思路,合理规划用地。通过改建厂房,厂房建多层,来提供土地利用率,践行节约、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破土地要素的制约,发展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逐步建立起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亩产税收”与资源利用率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依法诚信纳税,同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促进就业、科学发展等社会责任,以消耗最少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推动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到2020年,“亩产效益”纵合评价由工业企业向规上服务企业以及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园、特色小镇覆盖,基于分产业、分区域的“亩产税收”结果,合理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企业,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合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低产田”改造升级,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和各类开发园区改造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合理转移和淘汰不合适绿色发展导向的产业。

三是推进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以 “亩产效益”论英雄,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大力推动“数字+工业”,支持传统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现有产业向高层次、高标准、高效益发展。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加快转型升级,从而有效推动本地区企业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规模化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如近几年,青田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经济信息化、集约化 “两化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实现阀门行业技术改造提升,深化休闲椅、砂石料等行业“低散乱”整治,实施中部阀门百家企业百亿产值计划,完成青山—泰朗钢管重组,启动起步百亿高新产业园开发,加快意尔康产业园建设,做好新长江钼深加工项目落地,加快构建高端不锈钢产业、时尚鞋服产业、阀门(高端装备)产业、石雕与钼特色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等“五大百亿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向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