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運營流量從何而來?

營銷從“找獵物”到“找同類”

曾經盛行的“誰搶的流量多誰就是贏家”的微信運營方式開始落伍,微信運營開始真正把重心放在“誰能攻佔目標用戶的心智”從而提升轉化率和復購率的問題上來,而非利用低價、補貼等誘餌或狂轟濫炸的廣告來吸引粘性低的用戶。


微信運營流量從何而來?


“流量思維”:多少人看到了(潛在思維是:看到的人越多,潛在用戶的比例就大);誰對我有用(潛在思維是:並不在乎企業和用戶的三觀相不相符)。

營銷升級後,企業更應該關注的是:誰看到了(潛在思維是:流量來源是否精準);誰認可我、相信我(潛在思維是:只有需求甚至三觀相符,買賣才能長久)。如此一來,營銷思維便從“找獵物”變成了“找同類”,面對的不再是一大群面目模糊的受眾,而是更加垂直、精準的客戶群。

用戶主動權的提升

從門戶,到搜索引擎,到社交媒體,互聯網的流量入口在發生變化。傳統媒體的頭部優勢消失的背後,是用戶主動權的提升:從被動地接受信息,到主動地搜索信息,到參與創造信息。

在這個世界裡,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突然進入你的視線,然後又很快消失了,這是一個沒有連續性、沒有意義的世界,一個像孩子們玩的躲貓貓遊戲那樣完全獨立閉塞的世界。

一些主打精準推送的新聞軟件,實質是替用戶在海量信息面前樹起一道藩籬,在篩選優化信息的同時也限定了用戶的視界。八成以上的微信用戶不再願意打開訂閱號(在這之前的“訂閱”行為已是一道篩選),而只願點擊朋友圈裡熟人同事分享且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用戶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正在提升,他們會考慮產品的功能是否真正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會輕信“穿上XX牌的外套,女神就會被你迷倒”,他們會上網查看其他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也會與同類產品進行比較,同樣會通過萬能的朋友圈發個徵集建議。

任何網絡都有兩個要素:節點和連接。互聯網時代,節點正變得越來越小,而它們之間的連接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社交網絡的興盛,自媒體的繁榮,正在加速這一趨勢。隨著媒體渠道日益碎片化、垂直化,流量更容易向優質原創內容聚集。

過去營銷常用的“洗腦”手段,本質是把用戶當作對信息來者不拒、沒有甄別能力的小白,因此需要藉助渠道的力量,對用戶進行狂轟濫炸。就像腦白金,佔據著當年的主流渠道電視媒體,每天每年夜以繼日重複一句話,終於讓用戶記住它,甚至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放在今天,渠道更加碎片化,同時用戶每天接觸的新鮮信息太多,談資也十分充裕,所以即使今日頭條那樣耗資1億的大型風暴,影響範圍及其熱度和記憶度也難成功“洗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