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關羽之死並不是偶然,您幾乎猜不到,他是被誰謀殺的

三國時期,關羽生命中的最後一戰,是奉諸葛亮之命前去收復襄陽。襄陽是曹魏的地盤,他隻身帶兵北上攻打曹操的軍隊,當時東邊有東吳對荊州虎視眈眈,北邊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而關羽的身後卻空空如也,諸葛亮和劉備沒有安排任何援軍。此去襄陽,策劃成迷,似乎註定就是讓關羽去送死的。

武聖關羽之死並不是偶然,您幾乎猜不到,他是被誰謀殺的

那麼,大家會疑惑了:關羽是劉備軍中的五虎將之首,他的實力在蜀軍中首屈一指,自家人怎麼會害自家人呢?其實,這個時候,關羽和諸葛亮、劉備之間已經是矛盾重重了,打下益州和借佔了荊州之後,劉備和諸葛亮早已看清了天下局勢,他們沒有能力去打敗曹操然後恢復漢室,三分天下是當時最好的結局。諸葛亮是希望劉備稱王稱帝的,但是在關羽這裡卻絕對不行,就算是喝了雞血酒,說是“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拜把子兄弟也不行。因為關羽做人的根本就是一個“義”字,他眼裡容不得別人任何一點私心,他從小喜歡看《春秋》,深明春秋大義,在漢家王朝沒有恢復之前,誰膽敢自立為王就是篡逆不道,是小人,他是不願意相與為謀的。

武聖關羽之死並不是偶然,您幾乎猜不到,他是被誰謀殺的

劉備攻取了西川以後,諸葛亮等一幫大臣都勸他稱帝,但是劉備沒有稱帝, 他就是怕關羽。關羽當時防守荊州,他要是敢自立為帝,保不齊關羽就要去投降曹操。因為關羽曾經在華榮道放走了曹操。所以劉備其實一直是耿耿於懷的。關羽當年在被曹操俘虜後,曾被封為“漢壽亭侯”,關羽自己覺得是漢獻帝封的,所以他很喜歡,很在意,還在軍旗上高調繡上“漢壽亭侯關”幾個大字。但是劉備知道實際上是曹操封的,所以看見關羽喜歡這個稱號,在他心裡就成了根刺。讓他心涼得很,所以就沒有那麼信任他了,反而會時時防著他。

武聖關羽之死並不是偶然,您幾乎猜不到,他是被誰謀殺的

除了這個原因,關羽在劉備那裡還有一個作死的缺陷。他反對劉備稱帝不說,劉備稱王后,他也很不痛快,倍加嘲諷。劉備知道後,更加感覺這個弟弟這根刺已經紮在了他的喉嚨上,讓他食難下嚥。劉備覺得,讓關羽來蜀地幫自己忙吧?他就沒辦法稱帝。讓關羽繼續留守荊州吧?又怕他最終投降了曹操,所以,雖然劉備不說,但是他心裡已經是沒有那麼積極主動地去保關羽了。就像當孃的雖然沒有殺兒子,但是卻沒有去用心監護兒子的安危,也是一種失職。對於東吳來說,關羽在荊州佔據著,距離東吳很近,說不定緩過勁來就會放馬過來攻打東吳,曹操也是一樣的,關羽是個棘手的麻煩事。這樣一來,兩家敵人都防著他,自家主公也防著他。

武聖關羽之死並不是偶然,您幾乎猜不到,他是被誰謀殺的

對當時的戰局,關羽其實是知道,向北去攻取襄陽,前有如狼的曹操,後有似虎的孫權,自己的結拜大哥卻沒有再派任何將領給自己支援。兩兵夾擊之下,哪有自己的生路?但是關羽還是去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他想的也是很周全的。如果真的勝了,打敗了曹操,那就是恢復漢家天下的英雄。如果不幸敗了,那也是討伐逆賊的英雄,不成功也能成仁,這樣的結果是比當漢賊好一百倍的。

武聖關羽之死並不是偶然,您幾乎猜不到,他是被誰謀殺的

結果真如他所願,他一出發去打曹操,孫權就在背後偷偷攻佔了荊州,他再返回來荊州,曹操又從屁股後面追過來。他派手下去就近搬救兵,當時去找的是劉封,劉備的乾兒子,但是人家就倆字:“不救”。無奈之下,一代英雄,終於就帶著兒子一起“成仁”了。這個結果,其實是劉備、孫權、曹操都樂意看到的,後來,曹操死了之後,曹丕、劉備孫權都相繼稱帝。所以關羽之死其實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一場謀殺,諸葛亮是主推手,劉備默認,曹魏、東吳具體實施。

武聖關羽之死並不是偶然,您幾乎猜不到,他是被誰謀殺的

關羽死後,劉備其實良心上也很不安,他處死了劉封,其實沒有他的命令,劉封怎麼敢不救關羽?有段時間劉備對諸葛亮也是臉不是臉,鼻子不是鼻子的。

武聖關羽之死並不是偶然,您幾乎猜不到,他是被誰謀殺的

歷史的真實性已經無從查證,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上那些利害相關的事件上,剝繭抽絲,一家之言也是一種求證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