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漠北各族勢力在被沙俄吞併前屢次被剿滅又屢次復甦,反而歸統沙俄後再無動亂呢?

謫仙人太白


其實老毛子搞定漠北中亞的遊牧部族,也沒那麼簡單,曾經也是多次反覆的。問題的關鍵並不是老毛子有什麼秘笈,而是時代變了,戰鬥的方式變了。

所謂戰鬥的方式變了,其實就是火器的出現。火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版圖。曾經縱橫不可一世的遊牧帝國、馬背民族都變得不堪一擊,那些曾經風雲一時的馬背民族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威風。

這些遊牧帝國最典型的有兩個:一個是中東的阿拉伯帝國,另一個就是漠北的蒙古帝國。

阿拉伯帝國將近600年,曾經是縱橫中東,不可一世的帝國,其版圖向東則擴張到今天的印度,也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由來;向西則最遠達到了伊比利亞半島,壟斷了東西方的路上海上交通要道。但現在的阿拉伯各國,哪還有一點點阿拉伯帝國的威風?

在被西方摁在地上摩擦了數百年以後,至今是四分五裂,內部可以說是相當的混亂。

而蒙古帝國在創造了遊牧民族最輝煌的一頁以後,至今也是偏居一隅,消失在世界的政治版圖中。記住我這裡說的是政治版圖,也就是說,今天的蒙古國,不管它能不能代表蒙古正統,因為黃金家族都生活在中國,但它在世界政治上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誰會在乎一個國民只有三百萬,沒有任何科技可言,軍隊不堪一擊的內陸小國呢?

原因何在?就是我一開始提到的,火器的出現。

太史公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有明確記載,“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遠處則用弓箭,近處則刀劈斧斫,這是他們的主要攻擊方式,數千年由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而蒙古,一直沒有變化;而且其戰鬥模式非常有特點,“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這種戰鬥方式,曾經讓大漢名將李廣苦不堪言。在文景之時,李廣守衛北方邊疆,歷任雁門、北郡等七郡太守,可以說是立下了赫赫功勳,把他善守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倏忽而來,倏忽而逝的不可捉摸的戰鬥方式,李廣則極為不適應。李廣善守,善用步兵和弓箭手,可人家不和你糾纏,李廣就只剩下吃苦頭了。

其實真正能夠痛擊草原部族的,也只有善於使用騎兵快速突擊的霍去病、李靖;善於調動騎兵和諸兵種配合作戰的衛青等寥寥數人了。

後世名將,比如戚繼光,打倭寇是神出鬼沒,厲害得很;但是在北地,抗擊遊牧民的進攻,卻沒有建立太大的功勳,原因也是沒有找到應對騎兵快速機動突擊的辦法。

後來蒙古騎兵橫掃中亞西亞和東歐,更是將這種機動攻擊的方法發揮到了極致。利用騎兵的機動性,不斷騷擾包抄陣型嚴密的歐洲軍團,而笨重的歐洲重騎兵和步兵又不敢離開陣型分散攻擊,這麼的反覆幾輪接觸下來,歐洲軍團就會陷入崩潰狀態,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

在農業社會,火器沒有發明或者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馬匹加上弓箭的攻擊,在野戰戰場上是無解的。要不就像霍去病一樣,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突的比你還快,攻的比你還狠;要不就是結寨防守,就像戚繼光、李陵李廣孫子那樣,這樣可以有效殺傷騎兵,甚至獲勝。但結寨防守的弱點在於,遊牧騎兵即使輸了,你也無法將其殲滅,因為他能跑,會很快的消失在大漠中。

但是在火器得到大規模應用以後,騎兵的這種攻擊方式就失效了。火器的威力遠在弓箭之上,攻擊距離也更遠,發射也更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火器將人的能力降到了最低,只要經過適當的培訓,老弱病殘女人都可以使用,而弓箭要想射得遠,射得準,對臂力是有較高要求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軍的八里橋之戰。

僧格林沁的3萬蒙古騎兵抗擊8千英法聯軍,最終的戰果是:

  據俄使伊格估計,當時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多麼恐怖的差距。

冷兵器時代至此,可以說徹底落幕。

而俄羅斯是率先進入火器時代的列強之一,靠著火器對騎兵的巨大優勢,這些漠北民族也就翻不起什麼大浪來了。

但是題目中後半句說法是錯的,老毛子搞定這些漠北遊牧民族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也是打了100多年。從1607年俄羅斯在託木斯克和衛拉特和碩特諸部第一次大戰開始,一直到1757準格爾汗國滅亡,整整150年,老毛子搞定這些漠北遊牧民族並不容易。而且這還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持續打擊下完成的。

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時候的火器還沒有對馬匹和弓箭形成絕對的優勢。但隨著火器的不管改進,威力逐漸加強,騎兵已經不復當年之勇。蒙古騎兵在通州之戰就是騎兵最後的輓歌。

這個時候,不止老毛子不再把漠北這些部落當回事,其實現在中國還會考慮漠北的威脅麼?一樣能搞定他。

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就是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威脅草原遊牧民族的騎兵不再能夠威脅中原,而新的威脅來自海上。

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時代變了。


江上一峰青


因為俄國人能在漠北定居,而中國人不能。

漠北苦寒,田地只能一年一熟,以中原古代的牛耕技術,一個壯勞力能耕二十畝就到頂了,畝產兩三百斤,一年打個四五千斤,自己都得吃掉一千五百斤,牛馬的食量是人的三倍,如果每人都有一匹馬或一頭牛,那一年至少要六千斤糧食,你打的那四五千斤夠吃麼?而且女人小孩也要吃飯。

俄國人就不同了,他們是帶著近代先進馬拉犁技術來的,那玩意一人兩馬一天就能耕二三十畝地,一人一年種上兩三百畝不在話下,產糧四五萬斤,足夠養活一家老小帶幾匹馬的。

所以,沒有先進農業技術,沒人能在漠北定居。在俄國人帶來先進技術前,漠北只適合遊牧民族生存,因為他們的羊群可以一路吃過去不怕草不夠。所以中原沒法統治漠北,只能看著遊牧民族一茬又一茬長出來。俄國人直接定居,搶了遊牧民族的草場種田,讓遊牧民族無地可牧。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漠北從來都不是我國心腹大患。只不過因為我們是農耕民族,漠北的土地並不適合耕種,所以才被放棄。

漢朝時,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霍去病甚至到達了貝加爾湖。漢軍擊破匈奴,漠北風沙不可留,於是漢軍在擊破匈奴王庭後便返回了。甚至沒有派兵留守。



東漢大將軍竇固再次擊破匈奴。設置了
宜禾都蔚統治漠北。後來由於漠北實在太貧瘠,沒什麼利用價值,便被廢棄了。漢軍撤回。

章帝時期,竇憲討伐匈奴。這一次漢軍徹底擊敗了匈奴。北匈奴遁走,從此徹底消失在了茫茫漠北,不知所蹤。竇憲在燕然山刻石記功。今天在蒙古國境內一座山上已經出土了當年竇憲刻石記功的石頭。此後,漢朝並沒有把漠北當做領土。而是交給已經投降的南匈奴看管。


漢朝之後,一直到唐朝,唐朝和漢朝一樣。雖然武力遠達漠北,但是卻沒把漠北當做領土,認為這地方貧瘠寒冷,沒有什麼利用價值,周邊又不像西域一樣有重要的貿易路線,於是便放著不管。

唐朝之後,漠北基本被排除在中華領土之外。再加上蒙古族等民族的崛起,中原王朝再也沒有像漢唐一樣掌控漠北的主動權。

今天的俄國,實行的是邦聯制度。漠北地區被分成幾個自治共和國。他們都有自己的總統,行政。所以當然不會反叛了。而且即使在今天,漠北地區也是貧寒無人。雖然分成了幾個自治共和國,但是總人口不過幾萬人而已。


忘川星玉


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藍色小字關注我

自古為什麼漠北地區會一直入侵中原,在於漠北地區是極寒之地,從氣候的角度來說,那地方是季風所到不了的地方,所以一直是苦寒之地,根本開拓不了耕地。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中國曾經多次出擊漠北,但最後都沒有控制漠北一樣,不是我們控制不了,是我們不想要。

在古代,中國人經過不懈努力,將東方最富饒的耕地地區征服,而周圍只剩下一些地理環境惡劣的地區。唐朝時期曾經征服過漠北,但是那地方並不能給唐廷帶來什麼收入,漠北主要的產品是皮毛,但是中原有絲綢,根本不需要。而派駐一支軍隊在漠北,人數多了的話開銷太大了,人數少的話又守不住。所以還不如把花在漠北地區的兵力,用來征服其他地區。

但是帝俄就不一樣了,他們同樣是處於苦寒之地,而且在歐洲對皮毛有巨大需求,也就是說帝俄其實不是靠武力拿下漠北的,而是通過貿易和下層民眾對漠北的滲透,達到了控制漠北,也可以說是同化漠北。

就如當年滿清開放東北,面對東北有未開發的耕地,大量漢人進入東北,現在的東北已經佈滿漢人,這和帝俄控制漠北道理是一樣的。如果當時古代中國強制遷一批漢人去漠北,那麼結局也是能夠控制漠北!


小司馬遷論史


漠北又稱嶺北,指中國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廣大地區,漠北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和林。


在中國歷史上,漠北地區經常有不同的遊牧民族向南衝擊長城,對中原王朝產生影響。

中原王朝強大時,如漢時、唐時,也曾組織過大規模的征討,產生了很多代表漢民族武力頂峰的軍功,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犁庭掃穴等。

在中原王朝衰弱時,遊牧民族多次以漠北為根據地,不斷襲擾中原地區,甚至在宋末、明末摧毀中原王朝的軍事、政治秩序,入主中原。

很多遊牧民族,之前於史無載,好像是突然從地下冒出來一樣,突然間就變得很強大,直接出現在中原王朝旁邊,也使中國的史官們也無從考究他們的來源,只好語焉不詳地說他們是某某別部,大意是跟著某個民族一起遷徙過來的。

中原王朝的皇帝們通過翻閱史冊,肯定也發現了一個規律:

北方遊牧民族的發祥地有兩個:

在西北,是在阿爾泰山的中亞草原(北虜)。

在東北,則是在呼倫貝爾草原附近(東胡)。

中國歷史上的眾多遊牧民族,其發源地基本都在這裡。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兩邊的遊牧民族交替強大,佔據漠北草原,號令北疆,與中原王朝爭雄。

中亞草原,即位於中國西北,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民族大熔爐。從古至今,有大夏人、巴克特里亞人、吐火羅人、欽察人、斯基泰人、阿蘭人、哥特人、康居人等等,還有很多連史學家也不知道怎麼命名的民族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這些民族的日常,都是逐水草而居,他們之間也發生征戰,但更多的是融合。這些數量眾多的不同人種、民族的人在一起地域裡生活,很容易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民族。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等都是如此產生的;

在東北的興安嶺附近,也出於同樣的原因,先後出現有丁零、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

中原王朝如要解決遊牧民族如同韭菜一般,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新的遊牧民族強權出現在草原上的困境,就需要從根本上斷絕草原民族強權的生成機制。

可以有兩種做法:

1,軍事佔領,強權統治。漢王朝、唐王朝即是採取此種做法,只是這種方式會隨著中原王朝勢力衰弱時出現強烈的反彈。

2,政治攻心,經濟革命。通過經濟影響,徹底改變這兩個地方的地方遊牧經濟為農耕經濟。實際上,這是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能大面積屯田,中原王朝也不至於每次出征都有鞭長莫及之感。

現代國際社會對金三角毒品的治理,實際上也是第二種辦法,替換農作物,改變當地以毒品為生的生活狀態,以達到徹底治理。這即是中國人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漢、唐時,中原王朝的都城都在長安,因此王朝的注意力,始終都集中在西北地區。

為了保衛都城長安,就要控制河西走廊。為了守住河西走廊,又要佔領西域。為了守住西域,又要繼續向中亞腹地進攻,直到中原王朝的軍事能力達到極限。這個極限是指中原王朝軍事物資投放的最遠距離,基本就在現在的中亞一帶。也因此,漢朝、唐朝不斷向西北用兵,唐朝時最遠打到了現在的伊朗一帶。

依靠軍事進攻,打下來中亞草原這只是第一步。中原王朝需要在當地屯田,改變當地的遊牧狀態為農耕狀態,實現自給自足,前文說過,這非常困難。由於當地遊牧部落的反抗,還有當地的水土條件不適合發展農業等原因,中原王朝改變當地生產習性的工作,往往來不及實施,就因自身原因不得不採取保守策略,從而退出了中亞草原地帶的爭奪。

中亞地區,重新進入了遊牧狀態,成為各種遊牧民族的催生機。這些遊牧民族,不斷蠶食河西故地,使得漢民族的西北防線自唐代開始不斷後縮。

當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北時,中原王朝的雷霆之錘也給了匈奴、突厥以沉重打擊,在客觀上為東胡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清朝的創建民族,都源出東胡。

中原王朝為了抑制西北的遊牧民族,有時會策略性地扶持東北的遊牧民族。所以,東胡的各個民族,在中國的歷史上的舞臺要比西北的遊牧民族還要大,不管是鮮卑、契丹、蒙古還是女真。

唐代之後,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實際上已經在對付東胡民族。西北地區由於戰線收縮,已經放棄了河西以外的中亞地區,對漠北更是鞭長莫及,不得不建立要塞、長城來防禦。

東胡民族變得強悍難制,主要原因在於得到了燕雲十六州,已經從部落制向國家體制轉變,這種遊牧與農耕兩種政治組織所迸發的戰鬥力,讓中原王朝倍感壓力。由此可見,石敬塘送出去的燕雲十六州,影響極其惡劣。

明成祖時,漢民族武力有所恢復,力圖振作。他曾經五次出征漠北,犁庭掃穴,雖戰果不多,每次匆匆而返,但卻斷絕了蒙古人復返之念,甚至到秋天還要去草原縱火。

但是,歸到實際,這不是改變草原生活經濟的做法,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明朝200年間都不能解決北患。

到了清朝。由於清朝本身就是東胡的遊牧民族(漁獵),因此中原王朝東胡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滿清政府實際上也沒有能力經濟同化,但是它能夠做到精神同化。滿清200年下來,蒙古已經不能再作為邊患了。

於是,在18世紀前後,中原王朝剩下漠北問題,就是西北地區剛剛冒頭的遊牧民族勢力,這股勢力被稱作準噶爾汗國。

清王朝通過80多年的連續征戰,終於消滅了準噶爾汗國,佔領了中亞地區。同樣,清王朝也沒有能力改變當地的遊牧民族生活習性,因此時有反叛。直到左宗棠再次收復新疆時,新疆的生產方式也基本變化不大。清王朝也面臨著與漢唐王朝一樣的困境,中亞地區距離核心區太遠,軍事投射能力變弱。清王朝依靠軍事強權統治,在當地勉力支撐。直到19世紀俄羅斯的到來。

俄羅斯統一歐洲部分後,在18世紀後期,開始經略中亞草原。當時俄羅斯通過學習西方世界,已經具備了近代的火器裝備和近現代的社會管理制度,而這些跨時代的軍事和政治手段,對俄羅斯能夠佔領,並順利征服中亞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有重大關係。

如俄羅斯攻打塔什干時,1940名士兵,進攻一座30000人駐防的大城,最終打贏了,讓塔什干賠了50萬盧布。

俄羅斯就此通過先進的軍事裝備,用不多的兵力逐步控制了中亞草原。

俄國又通過近代化的社會管理制度,往中亞遷徙大量的俄羅斯農民,並且嚴禁各個遊牧民族越界放牧,同時還人為製造矛盾,斷絕了這些民族間的交流,使其不能產生新的遊牧民族強權。

於是,漠北地區就出現了權力真空狀態。以往2000多年來,不管是西北的阿爾泰山遊牧民族生成器,還是東北的興安嶺遊牧民族生成器,到了18世紀末,都不能再為漠北提供新的遊牧民族強權了。

漠北,枕戈待了2000多年後,安靜了。

也因此,俄國在往西伯利亞的擴張之路異常順利,因為當地已經沒有地區強權了。西伯利亞汗國,看著挺大600萬平方公里,有多少人呢?全部加在一起,不到20萬人。


直到此時,遊牧民族也並非沒有機會。因為不管是俄國,還是清王朝,實際上並沒有從根上改變當地民族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只是通過軍事強權威壓,與以往中原王朝勢力強大時的做法沒有根本上的區別。

可是時代一直在發展,俄羅斯和清王朝都在18世紀、19世紀挺住了,迎來了工業革命後的20世紀。隨著馬克沁機槍的出現,遊牧民族的騎兵徹底走下了歷史舞臺。

在適宜定居的地方,遊牧民族紛紛拋棄了帳篷,住進了磚瓦房。他們的生活習性2000多年來終於被整體性改變了。新的遊牧民族強權,再不可能再建立起來了。

在西北,清王朝和俄羅斯分別佔領中亞草原一部,用武力維持到火器出現大變革以壓制、終結遊牧民族騎兵的機動優勢,共同完成了清靖漠北遊牧民族勢力的工作。

在東北,清王朝獨自通過羈縻、姻親等手段控制了東北草原,使得東北遊牧民族產生新的強權的機制也遭受到徹底的破壞。

漠北遊牧民族強權的兩個供應基地都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漠北地區就此安靜了。只是,老式的遊牧民族強權已經走下歷史舞臺,新式的軍事強權卻在北疆再次對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脅。

在此,雖為漢唐時候的中原王朝感到惋惜,但要求漢民族在2000年前進入到工業革命時代的要求太高了,俄羅斯和清王朝則很幸運地趕上了。

借用一句互聯網流行的話來結尾,也可能不太恰當:站在了風口上,豬都能飛。


而知而行


這個問題乍一看會覺得沙俄比中國高明,其實並沒有誰比誰強。之所以會這樣我認為有這麼3點原因:

1.火槍、火炮的發展應用——能夠輕易打敗遊牧部落

在火器沒有發展成熟之前,遊牧民族一直對農耕民族具有騎兵優勢,俄國的前身就一直被蒙古騎兵壓著打,但隨著火器的發展,遊牧民族的優勢逐漸被抵消。

當然,遊牧民族也會使用火槍火炮,但火器不比冷兵器,它需要穩定的彈藥供應、需要高超的工匠保證加工精度,但遊牧民族沒有穩定的生產基地,這些都無從保證。

但就算他們建立了生產基地,卻會因此喪失最重要的機動性優勢。很容易就會被農耕文明一鍋端。

於是從15世紀開始,亞洲內陸的遊牧民族就開始被沙俄、清朝兩個火藥帝國一步步蠶食合圍。

在中國,從東到西,今天的內蒙、外蒙、新疆、中亞的一堆斯坦被納入清朝版圖,原先的遊牧部落或徹底降服(蒙古)或屠滅(準噶爾部落)

(圖為清軍和準噶爾部的烏蘭布通之戰,雙方都有火器,但清軍火器明顯更多、更強)

在沙俄,俄羅斯殖民者拿著火槍火炮,一路向東、向南,建立據點、獲取毛皮。最終,兩大帝國在貝加爾湖、雅克薩一帶碰撞相遇。而處在中間的遊牧部落,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2.漠北對沙俄、古代中國不同的價值——是否有佔領的動力?

在古代中國,不能種莊稼的土地,簡直毫無價值,就算征服駐軍也是得不償失。所以古代中國對漠北的遊牧民族只能打敗壓制,而沒有動力去佔領征服。

(圖為:蘇武牧羊 對古代中國人來說,去塞外放羊簡直是活受罪)

而對於沙俄,派遣很少人數的探險隊就可以獲取大量值錢的皮毛,這是個一夜暴富的買賣,自然有一代代人去幹。

3.中俄兩個方向的氣候不同——能否殖民定居?

請看下面的全球降水量分佈圖,在中國長城一帶,降水量有一個斷崖式變化,這使得中原地區的百姓越過長城後很難適應塞外的氣候,更別談定居生活了。

而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帶,降水是逐漸減少的,這使得俄羅斯殖民者向東、向南擴張的過程中可以逐步適應氣候,一代一代的前進,建立穩定的殖民地。

總結一下:

首先,有了成熟的火槍火炮,文明國家才能輕易戰勝遊牧部落,在此之前無論是中國還是俄國,對付遊牧民族都是一件很頭疼的事。

然後,由於塞北、西伯利亞這些地方對古代中國、沙俄的不同價值,使得沙俄有動力一直向這些地方擴張,而古代中國則沒有這個動力。

最後,由於中俄兩個方向的氣候不同,沙俄佔領這些地方後能夠逐步建立穩定的殖民地,向這些地方移民。而古代中國則不能。


人口結構改變了,也就沒了叛亂的土壤了,這也是建國後,中央向xin jiang大規模移民下的一盤大棋。

令人擔憂的是,最近幾十年,xin jiang的漢族人口比重卻在急劇下降。


福林說歷史


漠北古稱嶺北,古代所稱的漠北是指南起蒙古喀爾喀南部的戈壁,北抵貝加爾湖之間的狹長地帶。

而廣義的漠北則指內蒙古以北的地區,其範圍包括如今的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

漠北自古以來都是各少數遊牧民族興起的搖籃,自秦至清,先後經歷了匈奴、鮮卑、柔軟、突厥、回鶻、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數民族,漠北也因此成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各遊牧民族相互角逐更替競技的歷史舞臺。

在這篇富有神秘色彩的土地上,逐水草而居、以皮革為服成為不同歷史時期各遊牧部落通行的標準風俗。

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逐水草而居、看天吃飯成為遊牧民族的常態,正是源於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遊牧部落天生勇武彪悍弓馬嫻熟的戰鬥風格。

與之相比,漠南的農耕民族,以土地種植為生存基礎,加之處於亞熱帶的緯度,良好的地理環境和適宜的氣候形成了中原王朝的人民歷代皆以農作物作為生存的基礎,而農作物的可儲藏性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保障了中原王朝人民安居樂業。

因此對比漠北遊牧民族農業文明先天具有穩定的優勢,故此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始終處於固化狀態,一切中原王朝始終圍繞農業作為立國之本,“士農工商”的排序足以說明中原先民對農業的重視。

而遊牧民族無固定土地收益,亦無抵禦自然天災的先天條件,每逢天災暴雪或久旱無雨,物資匱乏的遊牧民族只得通過採取對外武力擴張的方式來劫掠物資,以求安然度過。

這就是為何在長達數千年以來的中國歷史上,漠北遊牧民族一直被中原王朝視為心腹大患的主要原因。縱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到滿清入關,無一不是一幅幅中原王朝對抗漠北遊牧部族的歷史,甚至可以說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部中原王朝與漠北少數民族互掐的歷史,正是中原王朝先民的極力自衛反擊,歷史上才會出現“封狼居胥”、“三箭定天山”等等膾炙人心的經典歷史故事,由此中原王朝啟動開掛模式,展開了對漠北遊牧民族瘋狂追殺的態勢。

雖然曾經的中原王朝有過那麼幾次追殺遊牧民族的先例,然而,梳理史料不難發現,歷史上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屈指可數,多數情況下中原先民原住地要麼被漠北興起的遊牧部落侵佔、要麼漢人民族直接淪為亡國,譬如“五胡亂華”和“蒙元滅宋”以及“滿清代明”皆是如此。

因此,可以說中原文明與漠北遊牧民族文明是一部相愛相殺的互虐史,在這部“虐心大戲”中,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都沒有最後的贏家。

但歷史的拐點進入十七世紀,一個原先生活於東歐,飽受金帳汗國摧殘的羅斯民族誕生,並以莫斯科公國為基礎,此後一路開疆拓土,連續整整三個世紀將帝國觸角延伸至整個廣袤無垠的漠北地區,由此沙俄成為一個誕生於寰宇的超級第一大國。

也許有人會疑惑:難道晚期的俄羅斯族人的能力甩開早期的中國人幾條街?

非也!要回到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結合雙方所處的歷史背景來注意剖析。

中華文明成系統的發展肇始於秦朝,沒落於清朝,而縱觀俄羅斯民族,雖然其文明起步較慢,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連國家都不存在,直到14世紀初,莫斯科公國的出現,俄羅斯民族才開啟了國家的概念。

此後沙俄彼得大帝順風借勢正好搭上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列車,俄羅斯民族隨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西化改革,自此俄羅斯民族逐漸由傳統的農耕民族轉型為工業文明,那麼以此時仍舊處於漠北諸地的遊牧文明與俄羅斯的工業文明相抗,其結果無異於以卵擊石,

自然全無反抗之實力。

沙俄通過軍事行動將偌大的漠北納入其有效管轄領土,表面上看是其強悍的民族戰鬥風格,實則可以說是先進的工業文明對遊牧文明的完勝碾壓!


明月秋風照當年


本人因工作關係四十年前去了內蒙及東北的許多地方,看到史書不曾記載的事實,本人還好問,見到歲數大的人就想問一問古時的事。以我知道的為什麼經過這麼多的戰爭,遷移,人還這麼多?從漢開始把匈奴消滅,可以說當時的蒙古草原已沒有多少人了,當時出征幾天都見不到人影,這在史書上可見。到明朝消滅元朝,蒙古草原人煙極少,人數恢復極慢,這從外蒙這麼多年人口也沒增長多少就可見證,少數民族生了孩子吊在樹上,生存率是極低的,他們好酒,勇敢好鬥死亡率極高,所以女多男少。再看關內漢人地區,由於大地主集中土地,宗族搶地搶水經常械鬥,那時實行一妻多妾制,連有些富農都一妻一妾,更何況大地主了,再說重男輕女溺死女嬰隨處可見,所以關內男多女少。無地無老婆的男人特多,一遇天災人禍人們就去關外,蒙古草原跑,這就是那裡人口增加的原因,走一批再去一批週而復始,就跟現在又有人去俄羅斯找老婆是一個道理。


妙妙爺爺2


提出此問題的人,政治動機不純正。首先從地理概念上說,漠北既長城以北到中亞西亞的廣大地區。此地域上民族眾多,文化摧殘。在由清到民國時期,此期間包括外蒙古,及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均屬於天朝領土受到天朝管制。在從時間概念上說,天朝於漠北民族的鬥爭和交流存在了存在了上千年。在考古中發現包括西亞西亞的部分墓葬都擁有漢式風格。而俄羅斯民族的形成雛形是在元朝時期,其正真走向強大是在彼得大帝之後。而在蘇聯時期,其力量才擴展到中亞,隨著蘇聯的解體,原控制勢力又分解為中亞諸國。其三,遠東地區,自古也屬於天朝勢力範圍,但是地廣人稀所以實際控制力很薄弱,再清朝時期隨著俄國需要東部出海口的戰略,和日本的遠東戰略,使之相互蠶食了遠東廣大地區,而此二國為此也多次作戰,互有勝負。而人口較為稠密經濟在該地區較為發達的外興安嶺及庫頁島地區一直控制在天朝手裡。直至二戰結束後,由於多放原因,目前歸於俄國管理。包括,在蘇聯幫助抵抗法西斯由蒙古共產黨組建的蒙古國,也是因為二戰後獨立形成。這一切在5000年曆史看不過幾百年的變化。隨著時間推移地圖格局還會有變化的,但前提是中國必須自身強大起來。只有自身的發達,配合包容的民族性,自然該回歸的就回歸,該屬於誰的自然屬於誰。同時,有句老話叫得中亞者得天下,所以必須無條件的支持一帶一路是富國強國的政治宗旨


猩猩也是猴子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參考兩個征服漠北的人物!我們來說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漢武帝。實際上匈奴人並不是很怕漢武帝,卻是對秦始皇發自內心的恐懼。為何呢?因為秦始皇的執政理念不同!秦始皇派兵從來不撤軍!歷史上,秦國每派出一支部隊從來就不撤的,比如趙佗的五十萬部隊,蒙恬的三十萬大軍。秦始皇把兵往那一擺,便開始屯墾,築城,發展,安定,然後繁殖下一代,等這孩子一出來就是老秦人,也就會為老秦人效力,然後再以此為基地繼續擴張,直到天邊。也就是說,如果秦始皇打到漠北,那麼他的軍隊會佔領那裡,囤住那裡,開墾或放牧那裡,但是漢武帝則是打完就撤雖然痛但很快過去,這是兩種不同理念。而後,沙皇俄國與滿清王朝最大的區別也在這裡!滿清王朝對漠北的統治基本上也是採用之前漢朝的統治方式,打服了就好,但是從不參與治理或者開發!而沙皇俄國則不同了,沙皇俄國奉行的是類似秦國的戰略,打,一直打到天邊,比如,漠北地苦寒,生存不易,沙俄皇帝就給他們特權,打,打下來的歸你們。於是沙俄貴族都是侵略成性,他們不斷侵略不斷擴張,不斷佔領。而原本的漠北人民被調走打仗,打到一個宜居的地方便停下,住下,安居樂業了。而原來的漠北則成了無人區或者少人區,這樣,資源問題就不會因為人口膨脹的障礙,有多少戰爭就是因為資源在打的。只要有出路,跟著沙俄能發財致富,誰還願意反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