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責任感不足的伴侶,就只能說再見嗎?

面對責任感不足的伴侶,就只能說再見嗎?

責任感有多足,愛情就能走多遠

什麼是愛情?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

有人說:“愛一個人就好像突然有了鎧甲,也突然有了軟肋。”

也有人說:“愛讓人變得什麼都介意,卻又什麼都能妥協。”

還有人說:“愛就是昨天和今天都說了晚安,明天依舊想說晚安。”

“愛情三角理論”驗明,愛情由三個組成部分——親密、激情和承諾。親密讓兩個人走到一起,激情讓愛更甜美,承諾則能延續激情。

然而,同樣是承諾,從有責任感的人的嘴裡說出來,彷彿是一枚定心丸,從責任感不足的人的嘴裡說出來,卻像飄在空中的風箏,隨時都可能斷了線。

所以說,責任感是維護親密關係的關鍵。

責任感並非是與生俱來的特質,後天的培養至關重要,家庭環境、成長背景、個人經歷,都會影響到責任感的強弱。

在兩性關係中,責任感會切實地體現在生活中,以下,便是三種常見的“責任感不足”的表現。

面對責任感不足的伴侶,就只能說再見嗎?

在經濟上不獨立,推卸養家的責任

小許最近很煩惱,她和男友小衚衕居一年多了,小胡連一次房租、水電費、飯費都沒有付過。

一開始,小許還是很能體諒小胡的處境的,他剛大學畢業,還沒有上班,自己比他年長3歲,賺得不算少,在經濟上多擔待些也說得過去。

可是至今,小胡都是待業狀態,不是嫌棄上班路途太遠,就是不喜歡工作內容,覺得不適合自己,他頻繁地跳槽,最長的沒做過1個月,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就跑去網吧打遊戲,也不做家務。

面對小許的不滿,小胡卻埋怨她不懂得體諒自己。矛盾越發激化,小許感到束手無策,她看不到小胡的責任心在哪裡。

她還能把自己託付給他嗎?除了轉身離開,就沒有挽回的可能了嗎?

其實,並非全然沒有可能,只是一個人懶得太久了,會忘記如何勤快,所以,安排事情給男友做,帶他離開舒適圈是第一步

其次,在吵架時,不要揪著找工作的事情不放,否則會進一步消耗他有限的信心和動力。

在需要決策的時候,多讓他站出來做決定,培養男友的“強者意識”,陪他直面恐懼和不安,鼓勵他、支持他,讓他感到自己在這個家中的分量。

最後,再根據他的表現,重新考慮這段感情值不值得繼續。

面對責任感不足的伴侶,就只能說再見嗎?

家務活一點不做,讓另一半感覺過得像保姆

有些家庭的觀念比較落伍,認為做家務是女人的義務,哪怕她已經忙了一天,和男人一樣疲憊,也該無所怨言地買菜燒飯洗碗拖地打掃衛生。

前段時間很火的朱雨辰的母親,便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她看來,新娘等同於小娘,必須要和自己一樣家務全包,把朱雨辰照顧得無微不至才算合格。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變成一回家就躺倒,對妻子忙進忙出毫無幫忙之意的丈夫也不奇怪了。

但這會讓妻子感到既委屈又心涼——我們一樣都在為這個家賺錢,憑什麼我在下班後還要做你的免費保姆?

如果說改變對方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太難,不如先改變自己的觀念,想一想——家中是否需要時刻保持得一塵不染?偶爾亂一些、偶爾不收拾,是不是也可以呢?

在家務分配中存在著

互補現象,一個人很勤快,另一個人就會變懶散,讓自己變得懶一點,把應當由他承擔的部分留出來,等突破了一定界限以後,他就會自己動手收拾了。

心懷怨念會破壞女人的美麗和優雅,學著對自己好一點,把做家務的時間騰出來去美容、健身、逛街,快樂生活自己創造。

面對責任感不足的伴侶,就只能說再見嗎?

拒絕敞開心扉溝通,宛若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

好的溝通能讓人在精神上產生共鳴,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有些女性喜歡和另一半分享自己的見聞,希望得到對方的回應,卻發現兩人不在一個頻道上。

對方要麼說她無聊,要麼就說她想太多,堵死了她的傾訴渠道,時間一久,心中難免憋屈,甚至會產生離婚的想法。

婚姻的功能之一,便是幫助一個人獲得安全釋放情緒的途徑,無論心情的好壞,都能得到另一半的用心傾聽和安慰,一旦正當表達情感訴求的機會被剝奪,傷害便形成了。

那麼,如何讓不愛溝通的另一半做出改變,承擔起情感責任,和伴侶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呢?

首先,要理解對方不願意敞開心扉的原因,是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情?還是遇到了自己不擅長的話題?或是覺得男性不該議論家長裡短,以免顯得婆婆媽媽?

在理解了對方深層次的心理因素以後,再做以下的嘗試——

第一,給雙方留出均等的表達機會,記得時不時交換傾訴者和傾聽者的角色,尊重雙方的意見;

第二,如果對方是因為工作不順利、人際關係不和諧等具體問題選擇了閉口不談,那麼,不要逼迫對方開口,給對方留出一些時間自行解決;

第三,有時,親密的舉動比單純的口頭表達更有效果,你們可以手拉著手,靠坐在一起,處於放鬆的狀態後,再分享彼此的心情,感受到彼此的接納,開口聊天就要容易得多。

愛情需要雙方的努力,共同維護,責任感不足聽起來像是致命的缺點,讓人想要放棄,實際上卻存在改變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