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想找TA,其實多半不是因為喜歡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齊眉陪你度過每一個夜晚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通過前面幾次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安全型依戀是三種依戀類型當中最理想的依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向安全型依戀類型轉變,這幾種依戀類型本身並沒有誰好誰壞,只是非安全型依戀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安全型依戀之外的問題。

迴避型依戀是由於小時候的經歷造成的,那麼對於焦慮型依戀呢?

焦慮型依戀是在用焦慮掩飾被拋棄的恐懼。為什麼會有這類型人群,其實很多焦慮型性格形成大多是因為小時候父母或其他親人對自己的回應不夠親密、及時、有效,所以長期處於被忽略或者被拋棄的恐懼當中。

這種恐懼稱為是原生情緒。所以很多人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原生情緒的困擾,就產生出所謂的次生情緒來進行自我保護。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有些人會憤怒地抗議和抗拒他人,有些人則會產生一系列焦慮情緒,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來表達內心的情感。這種依戀方式會作為童年陰影的一部分一直伴隨長大,從而對成年的交往造成一定影響。

我們很清楚,焦慮型依戀人格的形成大多是源於年少時代親人的忽視。小時候播下的一顆種子,早在心中長成了一片陰影。但對於過去,我們無能為力,也只能就現在進行改變。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1、 奪命連環call

我們可能經歷或者看到過這樣一個現象,剛結束聊天,立即又想重新聯繫,有時候一天會打很多電話,一個電話打不通,自己就在那裡胡思亂想,腦補出一幕幕精彩的場景。明明什麼事情也沒有隻是一次電話沒接,他就會想到各種可怕的結果。

說到這裡,我們大概已經想到焦慮型依戀的第一個表現了。

第一個表現就是,焦慮型依戀者會要求伴侶每天彙報行蹤,隨時保持聯繫。一聯繫不上伴侶,他們就會不斷地打電話試圖去聯繫。

2、 渴望親密

記得以前大學的時候,有一朋友和男朋友每次一起吃飯的時候,男朋友就算是去上廁所她都會跟著去,我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就問她為什麼要跟著去,她說,不去的話她覺得不自在。

這就是焦慮型依戀的第二個典型表現,十分渴望親密,希望時刻得到陪伴,獨自一人時會覺得不自在,覺得自己被拋棄。

3、 討好伴侶

第三個典型的表現就是,討好伴侶。由於害怕被伴侶拋棄,焦慮型依戀者為了維持關係會放棄自身的需要,去討好伴侶。

4、 用不恰當的行為來引起伴侶的關注

第四個典型的表現是用不恰當的行為來引起對方的關注。比如說會故意不接電話、不回伴侶信息、以分手做要挾等方式來引起對方的關注和在意。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在我的很多女性來訪者中,會見到這樣的情況,只要男朋友不能秒回微信,不能及時回電話,不能送她回家結果就是吵架。

其實這些在我們眼裡都是零碎的小事,可是在當事人可能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只要他不回我信息,我就覺得他在和別的男人/女人在一起。”

大多數焦慮型依戀人格的矛盾情緒集中在兩點:佔有慾、自我保護,既希望能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又因強烈的自我保護慾望從而設起高牆。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焦慮型經常用焦慮掩飾被拋棄的恐懼。

所以雖然你的最深層情緒是擔心被拋棄,但是表現出來的次生情緒卻可能讓伴侶感到你佔有慾強,愛管閒事,缺乏信任或者拒人於千里之外。

由於不清楚這些行為的真正動機,伴侶也就無法用真正能夠安撫到你內心擔憂的方式來回應你,而是回應你表現出來的次生情緒。

說到這兒,我們可能會想,那要是兩個焦慮型依戀的人在一起呢?那不就是特大的災難了嗎?

就像我們前面說到的,有時候可能只是因為一次沒有接電話,或者接電話晚了一點,就自己在亂想一通,覺得對方是要拋棄自己,這種情緒就會將自己淹沒,最終可能就會鬧出矛盾。

我的一個諮詢者阿宇,他跟我說:“清風老師,我和我女朋友異地戀,在別人眼中我們感情非常好,每天都會打兩個電話,聊很多。可是有時候我們就會為了對方的一次沒有按時接電話或者沒有回信息,而鬧彆扭,有時候他沒有接我的電話我就繼續給他打,連續不停的打,他也會這樣,也因為這樣我們會經常吵架,有時候都到了說分手的地步了,我該怎麼辦?”

我問阿宇:“你們這樣的時間多嗎?”

阿宇告訴我:“每個月都會有,這還是因為後來我們非常注意時間和信息,我知道沒有接到電話的時候他會擔心,他也知道我會這樣,所以就很注意了。可是還是總有其他事情耽擱的時候,有時候真的覺得那樣很痛苦。”

我告訴阿宇:“給對方打電話對方沒接,每個人都會擔心,其實這是正常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種擔心焦慮,就淹沒了自己的理智。”

而這種淹沒理智的方式和行為,會對我們的親密關係造成一定的影響。

焦慮型依戀對於成年人親密關係的影響在於,我們在關係中展現的往往是次生情緒(憤怒/焦慮、疏離/冷漠),這些情緒的本意是表達內心原生情緒被照顧的訴求,但是站在伴侶的角度,卻會被外露的次生情緒所幹擾,從而產生誤解。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ABC理論——左右分法:

我們很多人遇到問題都喜歡去指責和怪罪別人,但是卻很少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當然,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存在著盲區,還記得我和你說過的“2對戀人”嗎?我們不僅是和對方在相處,還和我們眼中的對方在相處。

就像你會因為對方的一次沒有按時回信息而爆發,會因為對方不接電話而不安,事實上,引發你的焦慮和不安的,並不完全是這件事本身,而是你對於這件事情的認知。

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那麼什麼是不合理信念呢?

心理學家韋斯特總結了以上不合理信念的三個特徵: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1、絕對化要求。

就是我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 “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

其實不管是焦慮型還是其他的,在我們聯繫愛人的時候,我們都會認為我都聯繫你了,那麼你就應該要答應,要接受。就像焦慮型的人,每天會發很多信息,打很多電話,並且我們會認為對方應該對我的行為作出回應。

但事實上呢?他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對於你的行為,他很大的可能會回應,但也可能因其他事情不回。那時候我們這種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就會讓我們產生不滿和痛苦。

2、過分概括化。

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艾利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是不合邏輯的,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容的好壞一樣。

過分概括化的一個方面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評價。過分概括化的另一個方面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等,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以致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

我們每天打的很多電話,發的很多信息對方都回了,但某一次他沒有回,我們就會想很多,他會不會討厭我了,他是不是在和別人聊天,只有這樣才不回啊,這種感覺。

3、糟糕至極。

糟糕至極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

所說的糟糕至極就像在說,他不回我電話不回我信息,他不喜歡我了,他喜歡上別人了。

很多時候,我們要找到這種不合理情緒產生的原因,就像你給他打電話發信息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你首先想到的是他為什麼不回,而很少會想到自己打電話的時間上有什麼不對,他這個時間會不會在忙。

焦慮型依戀是用焦慮掩飾在感情當中被拋棄的恐懼。因為對於聊天的頻次可能就會比其他的人更多。因此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就會更大。因此我們要了解清楚自己的問題,知道他如何形成,會有哪些習慣性的反應,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改變。

在這段感情的相處當中,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憤怒、焦慮或者疏離的表現,本質上是為了安撫自己,讓自己避免直面被拋棄的恐懼。可是這些表現,是否真的有達到安撫的目的?

這裡有一個方法,我們將一張紙一分為二,在左側列舉一些容易觸發你焦慮型依戀的場景,這些場景裡你的情緒、想法和行為,然後在右側列舉理想狀況下你認為最好的,最能夠安撫你被棄恐懼,也最有利於關係的結果。然後你可以問自己:左邊的部分,和右邊的部分,是否真的可以聯繫起來呢?

控制不住想找TA,其实多半不是因为喜欢

憤怒和焦慮,往往可以在當下為自己爭得更多的注意力,但是長遠來說,這種強迫性的索取,並不利於雙方形成親近和敏感的回應模式,而是會讓一切親密行為看上去都像完成任務一樣。

同時,我們也要讓對方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相互促進和改變。你可以找一個時間雙方就這個問題好好的談談,比如你奔赴幾千裡和他相見的時候,或者在一次氛圍很好的聊天當中進行。

在彼此相處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始終記得以下這三點:

1. 儘量讓對方透過你的次生情緒和行為,看到你的原生情緒,給予對方準確回應你最本質的被棄恐懼的機會。

2. 兩人關係出現矛盾和裂痕後,要積極迅速地去修復,不要讓次生情緒在關係當中有不斷滋生和發酵的空間。

3.需要定下心來,將生活的重點轉移到自己身上。從自己為出發點,去做喜歡的事情。並且、將情緒的掌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裡,製造安全感。

好了,今天到這裡結束了,我們主要講了焦慮型與焦慮型人之間該怎樣相處,以及怎樣用ABC理論來控制自己一些不合理的情緒以及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這幾種類型的不合理情緒。

希望同學們,可以通過學習,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

往期精彩回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