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至雲三年後中國必強,此事直可不必慮。中國以時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為更變,則言官肆口參之。雖此時外面於水陸各軍俱似整頓,以我看來,皆是空言。現當法事(中法戰爭)甫定之後,似乎奮發有為,一二年後,則又因循苟安。誠如西洋人所說,中國又睡覺矣。倘此時我與之戰,是催其速強也。諸君不看中國自俄之役,始設電線。自法之役,始設海軍。若平靜一二年,言官必以更變為言,謀國者又不敢舉行矣。即中國執權大臣,腹中經濟只有前數千年之書,據為治國要典。此時只宜與之和好,我國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今年我國鈔票已與銀錢一樣通行,三五年後,我國官商皆可充裕。彼時,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

這是1884年朝鮮甲申政變後,伊藤博文對於在日本國內主張對中國開戰的一批人所回覆的話。這是一個鄰邦的政客,對於當時的清政府所做的非常精準的評論。而日本人之精明,遠不止此。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伊藤博文


甲午海戰,是我國近代史上慘痛的一次記憶,中日兩國幾乎同時開始近代化建設,然而中國以數倍於日本的土地,數倍於日本的人口,卻最終慘敗於黃海之上,使得近三十年近代化的功績,使得亞洲最強海軍拱衛海防的迷夢,最終化為泡影。

究其原因,確是一兩句難以言明,今天說一些細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顯著日本的民族性。

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前所做的。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清國通商綜覽》:

這是日本所做的一部詳細記錄關於中國的一切資料檔案。

面對中國這個龐大的鄰邦,日本從未掉以輕心。

它於1892年日本出版,三冊共2000多頁。翻看它的目錄會發現,這是一本甲午戰爭前日本人撰寫的有關中國的大百科全書。

在“工藝品”章節中,目錄細分為瓷器、銅器、錫器、馬口鐵器、首飾類、簪類、紙類、漆器類、煙管頭及菸嘴、團扇及扇子類等21個類別,所介紹的每一門類物品都輔以圖示,清楚直觀;還有各種刀具、鎖頭和菸斗;

《清國通商綜覽》分為兩個編目,12個部分 155個章節,在商業地理總條目下,對中國的位置、廣袤、面積、人口、人種、疆界、山脈、地勢、江河、湖澤、海岸景況、島嶼做分條敘述之後,又分別介紹了全國的十八個省的情況。在介紹海產物的章節中,書中按照魚翅、海參、魚肚、蜇皮、魷魚、鮑魚、蝦等眾多類別一一細分,並對每一個物種的種類、產地、價格、需求數量、加工製造方法等都做了描述。

當時的中國人,自己還沒有把自己瞭解得如此詳細。他們渾然不知,一個叫上海日清貿易研究所的間諜培訓機構,在中國已經開設了兩年。一批來自鄰邦日本的年輕人進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穿著和他們一樣的服裝,留著和他們一樣的髮辮,說著和他們一樣的語言,扮成洋行職員、遊學者、商販、僧人、農民、漁民、船伕、工役等各種身份的中國人,細細觀察、記錄、研究這個國家的一切,包括軍事。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他們甚至連中央各個機構都做了詳細的調查,某個部門負責人的職權,還在某些軍事工廠做了詳盡的調查,每天工作時間,工作多久,生產多少顆子彈,多少顆炮彈。

有一個日本間諜,在19世紀80年代末,在威海衛附近調查,給日本政府送去了一份報告,十年之後日軍按照他的情報,從榮成灣登錄了。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甲午一戰,清廷大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鎮遠,定遠,致遠,來遠,經遠……

數十年洋務,化為泡影。

梁啟超先生痛言: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初醒,始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之後始也。

因為近代的侵略戰爭,絕大多數國人對於日本是恨之入骨,所以,原諒是不可能原諒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日本人做事的方式,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眼見當時的清廷受西洋各國的侵略,且自身尚在受侵略之時,就已經暴露出攻佔我國土地之野心。日本人佐藤信淵曾言:

凡侵略他邦之法,必自弱而易取始。當今世界萬國中,我日本最易攻取之地無有過於中國之滿洲者。何則滿洲之地與我日本之山陰、北陸、奧羽、松前等處隔一衣帶水,遙遙相對,距離不過八百里,其勢之易於擾亂可知也。故我帝國何時方能征討滿洲,取得其地,雖未可知,然其地終必為我有,則無可疑也。夫豈但得滿洲已哉,支那全國之衰微亦由斯而始。既取得韃靼以後,則朝鮮、中國皆次第可圖矣。

在此之後,日本人先後吞併琉球,攻佔朝鮮,最後割走臺灣,其指定的計劃在一步一步的實現。所以,面對如此兇悍且精明的鄰居,中國怎能掉以輕心。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其實中國在甲午戰爭前,也有略有眼界之人發出聲音,然而卻終被朝廷清議所攻訐,亦或是杳無音信,不了了之。

19世紀七十年代,郭嵩燾為清廷駐英國公使,他將在西方的所見所聞編纂成書為《使西紀程》言:蓋兵者末也,各種創制皆立國之本也。當時的清廷,正在派遣留學生於英國海軍學院學習,寄希望於建立一支強大水師以抵禦外侮。郭嵩燾一針見血的指出制度問題,卻遭到朝中文官的辛辣諷刺,最終要銷燬底稿才肯罷休。甚至於郭嵩燾在英國與英國官員行握手禮,都被清廷言官攻訐為有損天朝體面。

中國還有一個人,叫黃遵憲,他在70年代做大清國駐日本公使,寫了本《日本國誌》描繪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的變化,可惜這本書和郭嵩燾的《使西紀程》一樣,被清廷士大夫們當做是危言聳聽,直至甲午戰敗後才得以出版。

在甲午之前,沈葆楨去世前曾說:總覺鐵甲艦不可不辦,倭人萬不可輕視。

當年也曾於英國留學的一名軍官池仲祐也曾在他的《西行日記》中寫到:地方大員各自為政,事無定章,權不統屬,沿海七省不能一氣相通。

1884年李鴻章在朝鮮甲申政變後與伊藤博文的會面時,尚能以戰爭恐嚇對方,但仍在會面後提醒總理衙門說:大約十年之內,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患,而非目前之近憂。


日本有哪些令人畏懼的細節?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


可惜這些聲音,都淹沒在“天朝上國”的迷夢裡。

1895年,在馬關的談判桌上

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道:“貴大臣之所為,皆系本大臣之所願;然使易地而處,即知我之難為,有不可勝言者。”

伊藤博文答道:“要使本大臣在貴國,恐不能服官也!”

以上內容參考自:

  • 紀錄片《甲午》
  •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 梁啟超《李鴻章傳》
  • 《中東戰記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