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原标题: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了解金庸的人很多

了解查良镛的人却不多

人们熟知他肝胆柔情的江湖笔

却鲜识他为国为民的家国情

查良镛走在1950年的时光里

那时他还不是金庸

外交官

这个年少时的梦想光芒万丈

照亮他的26岁意气风发

他从香港出发

脚踏山河

脚踏1937年的家仇国恨

想象自己将在外交舞台上挥斥方遒

走向新中国的首都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

“我们家本是相当富裕的

但住宅、园子都被日军烧毁

母亲与弟弟都在战争中死亡”

那年他14岁

立志“要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发挥作用”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19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

富家少爷查良镛

不知自己在14岁那年会有外交官的梦想

就像1950年

放弃外交官的梦想重返香港时

不知自己日后会成为武侠泰斗金庸一样

大概离京踏出第一步时

他肯定也想过

此生与少年时“为国为民”的大侠梦再也无缘

但命运之绳草灰蛇线绵延千里

1981年,邓小平接见了他

1982年,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前

专程绕道香港与他单独会晤

希望在香港问题上他能站在英国一方

但他大手一挥

拒绝了撒切尔夫人的无理要求

1984年,胡耀邦接见了他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

他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港方负责人

兼经济体制起草组成员

1988年,他又与查济民提出“双查方案”

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有人说

幸亏他没有把外交官的梦想坚持到底

否则刀光剑影的江湖里

没有了华山论剑、没有了降龙十八掌

没有了郭靖黄蓉令狐冲……

那江湖该多没意思啊

说这句话的人

一定不了解他

不知道在他的笔下

国才是一群江湖儿女的至高情怀

为国为民的途径有很多种

他只是选择了鲜为人知的一条而已

武侠泰斗,侠骨柔情

一读金庸深似海

从此江湖是梦乡

高晓松说:

“如果没有金庸,

我们的少年时代该会是多么仓皇!”

如果说

古龙的江湖是快意情仇的决绝

那么

金庸的江湖除了儿女之情

还有正义和家国的情怀

1954年

属于武侠的时代乘着风呼啸而来

一场武林门派间的争斗

使查良镛就职的《新晚报》主编罗孚意识到

也许武侠连载

可以吸引更多读者订阅报纸

梁羽生连写三部武侠后

暂时没了新的想法

主编罗孚只好来问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

查良镛说可以试试

把名中最后一字一分为二做笔名:金庸

这一试

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武侠时代

这一试

就让几辈人有了共同的记忆

从动笔到封笔

17年间写就的14部武侠部部经典名震江湖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鲁豫说

金庸年纪很轻的时候有两个传奇

一个是

15岁就赚到一笔足以支撑他读完大学的钱

另一个是

中学、大学期间被学校开除两次

这两个传奇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金庸一生的性格特点

善于经商、侠义精神

1957年

中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

一向敢说真话的大公报

也紧跟浮夸风做虚假报道

一辈子坚持说真话的金庸主动离开了大公报

加入了香港长城电影公司

在那里

开始了他一生的柔情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大公报馆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书法

“西施怎样美丽,

谁也没见过,

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才子遇到佳人

金庸彻底被“长城三公主”中的“大公主”

秀外慧中的夏梦迷住了

他回应说

“当年唐伯虎爱上豪门丫鬟秋香

不惜卖身为奴入豪门

与他相比我还差的远呢!”

夏梦戏称他为“姚家阿姨”

他就取了鲜为人知的笔名“姚嘉衣”

莫笑斯人痴

痴心几人知?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夏梦

不管旁人如何讥讽不解

金庸只是痴心不改

为夏梦量身定制了许多剧本

夏梦息影出国后

金庸又在自己主办的《明报》上

大篇幅报道她的游记

1979年

夏梦投拍第一部电影咨询片名

金庸建议她取《投奔怒海》

果然大获成功

虽恨不相逢未嫁时

明知这份感情不会有结果

但在金庸的作品中

无论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

还是《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

抑或《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

一颦一笑都有夏梦的身影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与夏梦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神雕侠侣》影视剧形象

孔庆东曾盛赞说

“金庸的小说,

既是一流的武侠小说,

又是一流的爱情小说”

大概因为他既有侠义的精神

又有可望却不可及的爱情吧

他是一代武侠的泰斗

也是一生传奇的情痴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他的一生

就像是一部武侠小说

前半生纵情恣肆、洒脱妄为

后半生心怀敬畏、不断向学

他用出世的心

做着入世的事

金庸写了这么多武侠人物

本人最像哪一个?

有人这样问过金庸的好友倪匡先生

倪匡说:像段誉

“段誉有绝顶武功,

朱蛤神功好像没怎么用过;

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

斗酒时却大派用场;

凌波微步要用来逃命……”

金庸自己也曾坦言

“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

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

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

总给人留有余地。”

其实

现实中的金庸

又何尝不是小说中的段誉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79版段誉

金庸出生的浙江海宁查家

康熙曾题词

唐宋以来望族,江南有数人家

在家风的熏陶下

他自幼喜读书,被称为“书痴”

犹段誉被爹娘取乳名“痴儿”

段誉痴情王语嫣而无果

他痴情于夏梦而无果

段誉远离荣华到处游逛习得一身绝顶武艺

他自幼离家以一己之力取得诸多成就

1959年创办《明报》

左手写社评,右手写武侠

排版工人总是等在桌前催促

苦心经营三十余年

终于把《明报》办成了香港最大的报纸之一

却于1993年主动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

他对一切都若即若离

像段誉一样可不可能都是无所谓

凡做的一切

问心无愧就好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与太太林乐怡

金庸: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在剑桥大学

很早之前有人问金庸

人生应如何度过?

他回答:“人生,就该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他写武侠

开启了一个新的武侠时代

被誉为一代宗师

功成名就后,金盆洗手

他办报纸

《明报》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登峰造极后,挂冠而去

他做学问

全院七个系,他能教六个系

一觉自己学问不够

81岁高龄又赴英国学习

他建书社

书舍建成后,退隐江湖

把云松书舍捐出以回报社会

李白有两句写侠客的诗

说的应该就是金庸吧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