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歷史的古村,曾經興盛如今被人遺忘,卻藏著絕色美景


這是一個有著三百多年曆史的古村,這裡山巒拱翠、古樹參天、水流潺潺。在清朝同治年間,是其最輝煌的時候,水陸運輸發達,客棧、商號、酒肆、茶樓林立,一派興盛景象,而今卻逐漸被人遺忘。

它叫金剛碑古村,具體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鎮境內的縉雲山下嘉陵江畔。金剛碑古村是嚴格遵循“枕山、環水、畫屏”的風水原理髮展起來的,是理想的風水寶地。

相傳,“金剛碑”之名源於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到縉雲山建寺之時,有金剛力士前來助力,曾遺漏了塊巨石在此,當地人俗稱為“立石子”。那巨石高6米,寬2米,狀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唐人曾題刻“金剛”二字,故而當地人改名為“金剛碑”。

這裡原是古渝州最偏遠的山村,清康熙年間,縉雲山南坡的小煤窯星羅棋佈,煤炭業日益興旺,煤炭必經金剛碑嘉陵江出口,於是形成產煤、運煤、銷煤的水陸碼頭和中轉站。

金剛碑因產煤業的興起而帶動了該地所有行業的發展,成立了以煤、鹽、船、馱、牛、馬為首的行業幫會“七幫會”。在金剛碑溪河兩岸半山腰,建起一座座穿鬥青瓦房,簡樸適用,一樓一底的石頭牆、土牆、竹木夾壁牆的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依崖而建。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遷到重慶作陪都,一大批著名經濟實業家、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寓居金剛碑,名人云集,人文薈萃,熱鬧非凡,仿如集鎮,把金剛碑的繁榮推向了頂峰。這一時期的金剛碑,酒幡招展,人氣興旺,注入了大量人文元素,成為嘉陵江邊的“小北碚”。

後來這裡的居民全部遷出,以進行保護性修復工程,但一直都沒有動工,據說可能是因為開發商資金問題,所以這裡逐漸破敗。碑殘破的房舍、屋頂上滿布的青苔雜草、鋪陳到路面屋邊的荒草野藤……是幽靜的美,也是淒涼的美,歷史沉澱的美。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金剛碑,多以美術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為主,金剛碑老街的房子除了一家茶館,都沒有人居住,處處斷壁殘垣,顯得有些頹敗也有些滄桑。茶館是遊客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的好地方,坐在那裡喝一杯茶,可以細細品味老街古樸而寧靜的慢生活。

歷史的烙印,昔日的輝煌;原生態的村落,在綠色植物的掩映下古鎮很安靜!若無閒事掛心頭,來此遊玩又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