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饼 为什么月饼叫月饼?

明明都是饼 为什么月饼叫月饼?

早在中秋节前,月饼就已经卖疯了送疯了,而到了中秋这天,大家都要吃月饼应景。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都是饼,月饼为什么叫月饼?你让绿豆饼南瓜饼山楂锅盔怎么自处,肉夹馍和马卡龙都要跳出来说我也是圆形的,我也可以是月饼啊。

其实,一开始,跟所有的饼一样,月饼本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它就是一种饼。

虽然八月十五自古也是个重要的日子,《礼记》里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说法,所以祀月拜月的典礼和玩月的风俗对于古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专门叫做中秋的节日,却是在宋朝正式形成并盛行,月饼这个专门的词也是那时才出现的。

南宋的《梦梁录》里写: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明确提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由来和家家户户过节的盛况,但是各种娱乐当中却没有吃月饼一项。反倒是在讲荤素从食店的一节里提到了月饼这个词,同样为南宋时期的《武林旧事》也提到月饼,不过在这两部书里,月饼却是和包子馒头荷叶饼芙蓉饼混在一起,泯然众饼,没有今天的特殊地位,而且《梦梁录》说这些饼子什么时候都能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月饼从饼界脱颖而出,成为高尚的饼,是在明朝。它不但成为八月十五的代表性食品,形状被定为:圆哒!跟月亮一样,涵义也被了调子:象征团圆,而且中秋节赠送月饼从明朝开始成为风潮。

《帝京景物略》:“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宛署杂记》:“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西湖游览志》:“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朝,人民群众对月饼的热爱更是有增无减,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写道:

“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大大小小的月饼,上面画着月宫兔子,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看起来和今天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对于明朝对月饼的忽然热爱,后人传说是跟朱元璋用月饼传递起义信息有关,月饼起义成功了,所以明朝记了它一大功。可见身为一个饼子也得懂时事讲政治。

不过比这离奇的传说是讲月饼的原型其实是西域来的胡饼,也就是馕,某年中秋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嫌弃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所以改叫“月饼”。这听起来实在不怎么靠谱,不过从西域来的芝麻胡桃为普通的饼子增加了美味却是真的,可见今天的大众仇敌五仁月饼其实才是正宗吧。

到了二十一世纪,月饼早就已经不是当初诗里写的那样“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方的圆的三角的菱形的什么都有,当中包的,不管是常见的五仁云腿莲蓉,还是猎奇的冷吃兔小龙虾鹅肝松露,总之也不光只有酥与饴了。

所以,比起古时候的单纯,如今的月饼与其他饼的边界反倒让人越发难以捉摸了。

祝大家

中秋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