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废医验药VS废医废药,哪种更合理?

关于中医“废医验药”的合理性,请理性分析,不要站队?

合理不合理,可以对照我们称之为西医的科学医学对“西方传统医学”是如何“继承发展”的。

现代西医有没有对传统西医进行“废医验药”?

我们知道,中医的大名叫“中国传统医学”。

而被我们称为西医的科学医学诞生地的欧洲,也有传统医学,姑且称之为“西方传统医学”。

我们抛开古希腊之前的环地中海文明的古老医学不谈,仅以古希腊医学作为西方传统医学的起始。

在古希腊医学的标志性人物,西医医圣希波克拉底之前,希腊自然哲学诸派就多有有关医学的理论。

其中,阿尔克马翁(希波克拉底之前的名医)学派中一位医生菲洛拉斯认为,世界与人之间有一种完全的相似之处(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嘛),世界以火为中心,人体以热为其基本元素,种子(植物生命)的热和子宫的热是一切生命之源。

为了平衡身体的热,需要用冷来调节,所以要吸收外部的气。这种交换也作用于血液、痰以及黄胆和黑胆。当这些体液之间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发生改变,不能维持平衡,就会导致疾病。所以,他认为,动物的生命是一种和谐,是相对相反因素的统一(这不就是中医的阴阳学说和系统论嘛)。

希波克拉底,在吸收和总结自然哲学各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完整的“四体液学说”,认为:

对于中医,废医验药VS废医废药,哪种更合理?

身体由四元素构成,即气(风)、土(地)、水、火,对应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种体液。这四种元素结合起来组成机体的各部分,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质,即冷、热、干、湿,机体的每一部分也各有其主要特质。

生命的要素是热。但是热要透达整个身体并维持均衡,需要灵气作为动能。左心是产热的所在,由于这种热,器官和体液才能由营养物质形成。血液产生于并贮存在肝脏中,血液不断的流动,供给左心所必需的热。灵气由动脉送达到心,再通达身体所有的静脉,维持全身各种平衡。

当身体的四种元素的比例、能量和体积协调存在,并彼此和谐混合在一起时,人就有完全的健康。当某一元素过多或缺乏时,或一元素单独处于身体一处,血与其他元素不相协调时,便产生痛苦。当一种元素离开其他元素而孤立存在时,不仅仅是它原来所在地部位生病,它所新停留的地方也会发生病变。……凡此种种,反正是失去平衡就发生疾病。

——这俨然就是中医的五行学说嘛。

对于中医,废医验药VS废医废药,哪种更合理?

可见,古希腊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天人合一色彩,与四体液学说一起,与中医的天人机合一和五行学说具有天然的内在“雷同性”。

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治疗学是以人的自愈能力作为基础的。即所谓治愈是通过自然力而获得,自然力是由生命力所造成的,所以希波克拉底施行治疗的目的是帮助自然的治愈力。

具体的治疗方法上,远比中医来的丰富的多:

首先,强调饮食、体育、锻炼、按摩、海水浴等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治疗原则上也有类似于中医“以毒攻毒”的治法,比如说,“凡是因多血而造成的病,应当用泻下法治疗;凡排泄过多导致的疾病,应当用补充法治疗。对于其他疾病也应当施以相反的方法。”

药物方面,也主要是以各种植物药为主,辅以矿物和动物药。

比如,泻下剂有奶,特别驴奶,瓜的煎剂、白菜等,常与蜂蜜混合使用。剧烈的泻剂有黑藜芦、蓖麻油、西瓜瓤。

呕吐剂有热水、白藜芦、香薄荷(牛矽草)、毒胡萝卜根。发汗用热的饮食。利尿用海葱汁、芹菜、洋芫荽、芦笋等。麻醉剂用莨菪、鸦片等。收敛剂用橡树皮、蛇血等。

外敷药有水、醋、橄榄油和酒。

妇女病用各种矿物质作为熏蒸剂,如硫磺、柏油、明矾。

各种皮肤病则用铅、铜、砷制剂等毒性(杀菌)矿物制剂。

与中医的拔罐类似的杯吸术的使用要早于拔罐,与杯吸术配合使用的刮刺法,十分类似于三棱针或梅花针之类;两者配伍使用,其实就是今天我们大为流行的“拔血罐”。

不同于中医的是,从巴比伦、到古埃及,再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整个西医体系都存在大量外科和手术的记载。

古希腊的这一医学体系,从希波克拉底建立完善,到古罗马的盖伦,以及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纳森,一脉相传,一直延续到16、17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医仍是“四体液学说”体系。这一点可以通过我国最早介绍西医的著作,由英国传教士合信于1857年出版的《西医略论》所介绍的内容得到印证。

对于中医,废医验药VS废医废药,哪种更合理?

如果将以上所介绍的传统西医的理论体系、药物、治则治法,与现代“西医”对照,有多少没有被抛弃?

除了极少数药物,或药物的成分外,传统西医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现代西医彻彻底底的抛弃掉了——在近代科学迅猛发展的冲击下,欧洲人似乎没有来得及争论“废医”-“废医存药”-“废医验药”-“废医废药”,整个传统医学体系被科学以摧枯拉朽之势完全摧毁,寸草不剩。

即使是貌似传统医学的、产生于德国的“顺势疗法”,和产生于瑞士等国的“人智医学”也都是传统医学被摧毁后的“新生物”。

废医存药? 废医验药? 废医弃药?——无谓的争论

废医存药

“废医存药”说,也是由最早提出“废医”的 《废医论》作者俞樾提出的,他认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

对于中医,废医验药VS废医废药,哪种更合理?

废医干将,余岩在其废医旗帜性著作《灵素商兑》中说:”是故吾国之药物容有良品,处方亦容有奇验者,四千余年来之经验,诚有不可厚非,而无如其学说理论,则大谬而无有一节可以为信。”

废医验药

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认识到中药的气味归经之说同样荒诞不经。但是,也有的人认为中药中确有中病良方,虽然其作用机制是中药材中含有的有效药物成分,对于这些药物成分应该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深入研究开发。

这就是所谓的废医验药论。

废医废药

诚然,所谓中药材中的确含有某些具有药物作用的成分,现代化学药中更有约25%最初是从植物中发现和提取,或再合成得来的,诸如大家所熟知的奎宁、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吗啡等,包括青蒿素。

但是,这些药物都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确切的作用机理和毒理机制,高度纯化的单一化学成分,经过现代医学体外实验、动物实验、系列临床试验的验证,是纯粹意义上的现代化学药物,跟中药没有半分钱的关系。

而所谓中药,讲究的是气味归经,而不是有效化学成分,和现代科学的分子机制。

就是说,中药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中医理论废除,中药理论也随之不再存在。那么,失去中药理论支撑的中药也就不再是所谓中药。

比如,人参、黄芪是两味大补元气的中药材。而这两种植物不止分布在中国,外国的人参和黄芪,由于没有中医中药理论支持,自然就不是什么中药,什么药都不是。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显然,废医之下,中医理论既然被废,作为中医理论一部分的中药理论也随之被废,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所谓中药之说,“验药”从何而来。

因此,

“废医验药”当然没有一点合理性可言。唯一合理的就是“废医废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