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全球推介開封:一朵「菊」繽紛千年古城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一朵“菊”繽紛千年古城

菊花已紮根開封上千年,不曾想,千餘年後,開封用小小菊花做起了大文章,菊文化和菊產業協同發展,一朵菊花繽紛了千年古城。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菊+文化:一張金色名片

“‘一朵菊花揚天下,三部菊譜貫古今’,北宋劉蒙在東京撰寫了我國第一部《菊譜》,明朝朱有爌留下了《德善齋菊譜》,開封市近年又新編了《菊譜》。” 幹了近60年園林工作的張玉發老人說,這就是開封把菊花當作市花、當作城市名片的底氣。

北宋東京城的重陽菊會,堪稱我國最早的菊花花會。時至今日,開封菊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落腳點又落在了“節會”上。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自1983年起,開封市已經連續舉辦了35屆菊花文化節。“從最初的市級節會,到省級節會,再到國家級節會,今後希望它成為國際文化盛會。”張玉發參與並見證了35次菊文化的落地開花。

以古聞名,以新出彩。“近年來,開封發行了‘天下菊花’系列郵票,編撰出版了《菊譜》《菊花志》等一批專著,但是,僅記錄下來還不夠,還要藉助節會將菊文化推廣出去。”張玉發說。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賞菊不是節會的全部,文化才是節會的重點。正在舉辦的中國開封第36屆菊花文化節共安排菊花花事、文化、經貿三大類活動50餘項,其中文化活動就有40項。

菊+產業:一條發展途徑

菊文化穿針引線,菊產業蓬勃發展。

在開封市杏花營鎮,菊農熊小強進入一年最忙碌的時節,他培育的1000餘盆觀賞菊花要在20天內全部發貨。他說:“咱家的菊花供不應求,不提前預訂,根本買不著。”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熊小強不是簡單的“菊農”,他是開封有名的菊藝師,他培育的觀賞菊花,便宜的一盆也要300元,年收入30餘萬元。

在開封盛開菊業,造型師正帶著工人進行景觀的立體造型,多是幾米到10餘米的“大傢伙”。總經理苗振宇介紹說:“這些立體景觀都是以菊花為媒介,主要供應全國各地的菊花節會,不愁銷路。”這個有170餘名員工的菊花布展企業,每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除了觀賞菊花,食用菊產業也不斷髮展。在開封市岳家湖千菊實業有限公司的菊花產業園裡,2000畝菊花含苞待放,一年鮮菊花產量近1500噸。千菊實業對鮮菊花進行深加工,生產菊花茶、菊花糕點、菊花酒等多種特色旅遊產品。“我們在開封市就有20餘家加盟門店,一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該公司總經理於順霞說。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目前,開封市菊花種植面積5000多畝,大中型種植類、加工類菊花企業達到12家,年產各類菊花800多萬盆,直接經濟效益9000餘萬元。

菊+生活:一幅幸福圖景

20年來,熊小強一直以家庭經營的方式打理自己的10畝菊花地。談及以後的發展規劃,熊小強說:“一是把這門養菊的手藝傳下去;二是想註冊個公司,自己種的菊花也要打響品牌。”

“要不斷研發新的菊花產品,把產業園充分利用起來,搞體驗式旅遊。”於順霞說。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千菊實業產業園給附近村民帶來了不少實惠,村民將土地流轉後收取租金;加入菊花生產合作社,種菊花賣錢;上產業園打工掙錢……於順霞描述了菊花產業園的發展前景:“我們在園區打了地熱井,以後遊客可以在這裡觀菊海、吃全菊宴、泡菊花溫泉、採鮮菊花,菊花產業園要變成生態產業觀光園。”

第36屆菊花文化節開幕了,張玉發老人已規劃好了賞菊路線。“先去龍亭公園,那裡是主會場,肯定漂亮。”張玉發說,“我一輩子在園林上工作,菊花文化節現在辦到了第36屆,風華正茂,我非常高興。”

新华社全球推介开封:一朵“菊”缤纷千年古城

出租車司機已經開始扮演節會“導遊”的角色,哪裡的景好看、哪裡的路好走、哪裡的飯好吃……熱心的他們瞭然於胸。

如今,沒人說得清是菊文化帶動了菊產業,還是菊產業滋養了菊文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小菊花幸福了千載開封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