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洱海 我們能做些什麼

席勒說:自由在尋找自然的過程中實現。於是,我們在自然中建立家園!

上千年來,大理與洱海共生共存。白族先民們靠海而居、依海為生,保持著和諧共生的良好關係。

然而,這種和諧,在人們大肆地社會活動中,逐漸打破。長期以來,洱海被人們獲取過度。

如今,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洱海,病了!

為了洱海 我們能做些什麼

久患成疾

當下是洱海“治病療傷”的最佳時機

洱海不是突然“病倒”的。

早在1996年、2003年、2013年,洱海都曾出現過藍藻大面積暴發和聚集。事實上,自1996年起,大理就開始投入人力物力對洱海進行保護,但保護速度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速度。

洱海是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泊,千百年來滋養孕育著大理燦爛文化。過去40年,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一些湖泊相繼受到影響時,洱海一直保持良好水質,但隨著近些年大理加速內外聯通,經濟得到高速發展,洱海流域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隨之而來的洱海汙染負荷也在不斷增加。

大理市洱海保護管理局局長李文標告訴記者:“水質從Ⅰ類降到Ⅱ類,現在是在Ⅱ類與Ⅲ類之間徘徊,洱海水質穩定向好的趨勢尚未形成,藍藻水華的風險依然存在。”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王欣澤觀察研究洱海水環境逾十年,他介紹,目前,洱海水質處於富營養化初期,保護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如果不抓住時機治理保護,再過幾年後,洱海進入富營養化,保護所需的資金、時間等將比現在要多得多。”

改革開放40年之際,洱海“治病療傷”或許遇上最佳時機。

為了洱海 我們能做些什麼

把脈洱海

她的汙染源來自哪兒

誰汙染了洱海?眾說紛紜。有人說,洱海的今天,農業面源汙染要負主要責任;有人說,是人們索取無度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了洱海的汙染,還有人說,粗放的產業結構是令洱海水質急速下降的罪魁禍首……

《洱海保護治理與流域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雲南洱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規劃》中均指出,洱海流域汙染主要來源於工業、城鎮生活、農村生活、養殖業、農業面源、服務業、水土流失、乾溼沉降等。

洱海流域產業結構層次總體較低,發展模式較粗放。第一產業以傳統農業為主,蔬菜、大蒜等高施肥作物種植比例高,奶牛和生豬養殖以分散養殖模式為主,環湖區域更為突出,農業汙染較重。

第二產業多為原材料生產和初級產品加工,總體處於價值鏈的低端環節,且聚集度不高;造紙及紙製品、食品製造為流域主要的排汙行業。

第三產業中旅遊業是支柱產業,環湖餐飲、客棧近年來呈發展迅速,近五年,環湖餐飲客棧發展迅速,新增了2000多家,近湖區域旅遊設施違規和無序建設現象嚴重,截汙治汙設施滯後,汙染問題突出。

2014年,畜禽養殖、農村生活和農田面源為主要的汙染來源,三者排放的汙染負荷量佔總負荷量的70%左右。近十年來,洱海流域汙染負荷排放總量增加50%以上,環湖旅遊井噴式發展、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城鎮化進程加快是導致洱海流域產生汙染的主要原因。

為了洱海 我們能做些什麼

保衛洱海

難在恢復洱海生態

釐清洱海汙染源,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她。保護洱海,大理的思路是:優化經濟發展、控制氮磷負荷、強化生態功能、保障洱海生態安全。

《洱海保護治理與流域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技術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博士儲昭升說,保護洱海的核心是要改善洱海水質,其主線的控制環境承載力,分區確定氮磷入湖入河量,對湖泊進行空間管控、系統治理,並進行流域系統的生態修復。

在《洱海保護治理與流域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中,洱海的保護治理有了單元的分區,根據不同分區的承載力要求,進行系統治理。

“我們現在改變了過去‘眉毛鬍子一把抓’的治理方式,而是針對每個區域,根據每個區域重點,採取不一樣的方式方法。”儲昭升說:“你比如說,在洱海的核心保護區內,汙染物的排放對水體就特別敏感,因為這個地帶沒有相應的生態緩衝區,所以這個區域也是洱海的核心。”

多年來,人類的無序活動,自然資源地過多侵佔,導致了洱海水質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如果人們再不將原本屬於洱海的湖灣還回去,洱海汙染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近期,大理市劃定了洱海保護“紅綠藍三線”,這是洱海保護的生命線,它們相當於洱海的“心臟”、“腎臟”和“肺臟”。

理論研究表明,湖泊最適宜的緩衝帶寬度是800米到100米,理想上最好的至少要有500米的緩衝帶,而100米則是整個緩衝帶的內圈。因此,“三線”劃定工作劃定了100米的紅線,這是洱海保護的重中之重。而綠線的15米,已經不是重點的問題,而是核心中的核心。

綠線範圍是水體淨化系統最重要的一環。依據“三線”劃定範圍,需要騰退的建築物,其評判的標準不僅僅是有無汙染,而是要對整體湖泊生態功能進行修護。“三線”劃定的目的是,恢復洱海自然生態岸線,構建湖泊健康生態空間和完整生態屏障,增加湖濱帶、生態隔離帶生態功能空間,形成完整的陸地與湖泊水體的過渡緩衝區域,為生物多樣性與魚類棲息地系統保護創造更大的空間。

一位專家曾給我們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湖泊就好比人體,我們人的身體如果發現了病灶,腫瘤如果生長在非主要臟器上,對性命可能不會產生威脅;但是,一旦在心、肺、腎這些主要臟器上出現問題,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湖泊也是一樣,在洱海的核心保護區,哪怕一點點的汙染,都可能對洱海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因此洱海保護一定要“減排”和“增容”雙管齊下!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孔海南教授說:“要恢復洱海水質,第一件事就是把原來被人們佔據的湖灣,重新還給湖泊。但是要想恢復到洱海的生態,至少還要10年。”水汙染防治工作,汙染容易,治理難,要恢復水生態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洱海 我們能做些什麼

全民護海

拯救洱海就是拯救每一個人

保衛洱海,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在以旅遊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大理,保護好環境是大理最大的生產力。大理的旅遊產業屬於以湖泊旅遊為核心的旅遊業發展模式。

湖泊旅遊的開展都是以水體為基礎的,水質是湖泊旅遊開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近年來,洱海周圍大量別墅的興建、情人湖的消失,不僅對水體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破壞了洱海的自然風光。保護好湖泊生態環境,既是發展湖泊旅遊的重要前提條件,也是衡量湖泊旅遊地競爭力的核心。

大理是很多旅遊愛好者眷顧地,但是我們都知道,大理髮展旅遊產業的根本在於生態環境,尤其是洱海的水體生態。洱海具有資源複合式、環境敏感型、生態脆弱性等特點,因此要高度重視和加強洱海生態環境的保護。

洱海周邊生活著88萬常住人口,每年又有超過千萬人的遊客在這裡流連忘返。在大理,人們擁有非常高的環保意識。自2017年,大量的餐飲客棧自行停業整頓,為了保衛洱海不惜犧牲小我的經濟利益;大理市民們長年來保持了良好的環保減排生活方式,堅持使用可降解環保袋。

對於洱海,大理人更愛得深沉。世居才村的村民趙八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這些年,遊客多了,自己也開了家小客棧。一家人一年的收入能有30來萬。在大理實施三線劃定後,趙八科的家也在搬遷範圍內,他說:對這片土地,自己有深深的不捨,但是為了洱海好,自己願意搬。

為了洱海,每一位大理人,都在用行動支撐著這項工作。他們深深懂得,每個人都有責任拯救洱海,拯救洱海就是拯救每一個人。只有洱海的清澈,才有大理更加光明的未來。

為了洱海 我們能做些什麼

他山之石

這些湖泊以“退”為進

玉溪——撫仙湖

2017年,玉溪實施關停拆退行動,堅決守住撫仙湖110米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完善流域禁止開發控制區規劃,合理劃定禁止開發區保護岸線,管控區內嚴禁一切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撫仙湖邊,居民正在從岸上100米的範圍內撤離。取而代之,一大批的樹木即將“進駐”這裡,如衛士般守護著撫仙湖的清澈晶瑩。百日內,撫仙湖撤退22家企業,上千家餐飲業、住宿業停業進行整改驗收,搬遷上萬人,恢復10萬畝植被。

十二五以來,撫仙湖保護區域累計拆除臨違建築36萬平方米,退出一級保護區農田8400畝、魚塘493畝;搬遷沿湖群眾8122餘人,拆除房屋92萬平方米,建成人工溼地32塊2394.99畝、湖濱緩衝帶7425畝、生態調蓄帶7.8公里。

浙江——千島湖

海拔108米等高線以下為千島湖水域管理範圍和水環境保護範圍,除能源、交通、水利、災後治理、軍事設施和必要的旅遊公共設施(含綠道、景觀飄帶)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外,嚴禁其他項目建設佔用千島湖水域。對建設單位在項目建設中,有未批先佔、少批多佔、未按規定興建替代水域工程等非法佔用千島湖水域行為的,將由行業主管部門視情節對其採取責令限期整改、停工整頓、降低企業信用等級、列入工程建設黑名單、3年內不得在淳安縣範圍內參與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降低或註銷企業資質等方式進行責任追究。

目前,千島湖庫區內無一家造紙、農藥、化肥、印染、製革、醫化等重汙染企業。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要求,按照流域內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劃定流域內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在千島湖及主要入湖河流岸線50米以內區域、沿岸坡度在25°以上的山地,開展退耕、退牧、網箱上岸、緩衝帶建設及生態移民試點。在河流岸線50-2000米之間,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生態圈舍、糞汙儲存及處理設施建設,嚴格控制化學農業和化學肥料使用,減少入水體氮磷汙染負荷。

瑞士——日內瓦湖

瑞士日內瓦州全州人口43.8萬人,日內瓦市人口僅為20萬人,雖然人口密度不大,日內瓦還擁有國際先進的汙水處理系統,僅日內瓦湖流域,就有222個汙水處理廠,其中還有世界上功率最大汙水處理設備。日內瓦湖沿湖居民,平均5000人就擁有2個小型汙水處理廠。日內瓦對於臨湖的管控還是相當嚴格,臨湖建築必須距湖30米,距離道路中心線20米,相鄰建築距離12米等。

  日內瓦湖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湖區看不到工廠車間,旅遊設施往往依山就勢,就地取材。景區嚴禁汽車進入,除了一些雪上運動場外,努力把遊人活動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如使用封閉的空中纜車和觀景臺。這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旅遊情趣和旅遊收入,又使得遊人只能遠眺美麗雪峰,不至於對環境造成汙染和破壞。

湖區大力提倡徒步旅行和自行車旅行等項目,最大限度減少在湖區大興土木,杜絕低檔次的人造景觀建設。曾有提案建議在日內瓦湖濱地帶建設人工海灘,以吸引更多遊客,但該提案因涉及對自然景觀的破壞,至今尚未獲得通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