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洱海 我们能做些什么

席勒说:自由在寻找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于是,我们在自然中建立家园!

上千年来,大理与洱海共生共存。白族先民们靠海而居、依海为生,保持着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

然而,这种和谐,在人们大肆地社会活动中,逐渐打破。长期以来,洱海被人们获取过度。

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病了!

为了洱海 我们能做些什么

久患成疾

当下是洱海“治病疗伤”的最佳时机

洱海不是突然“病倒”的。

早在1996年、2003年、2013年,洱海都曾出现过蓝藻大面积暴发和聚集。事实上,自1996年起,大理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对洱海进行保护,但保护速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洱海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千百年来滋养孕育着大理灿烂文化。过去40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湖泊相继受到影响时,洱海一直保持良好水质,但随着近些年大理加速内外联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洱海流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洱海污染负荷也在不断增加。

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局长李文标告诉记者:“水质从Ⅰ类降到Ⅱ类,现在是在Ⅱ类与Ⅲ类之间徘徊,洱海水质稳定向好的趋势尚未形成,蓝藻水华的风险依然存在。”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王欣泽观察研究洱海水环境逾十年,他介绍,目前,洱海水质处于富营养化初期,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如果不抓住时机治理保护,再过几年后,洱海进入富营养化,保护所需的资金、时间等将比现在要多得多。”

改革开放40年之际,洱海“治病疗伤”或许遇上最佳时机。

为了洱海 我们能做些什么

把脉洱海

她的污染源来自哪儿

谁污染了洱海?众说纷纭。有人说,洱海的今天,农业面源污染要负主要责任;有人说,是人们索取无度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洱海的污染,还有人说,粗放的产业结构是令洱海水质急速下降的罪魁祸首……

《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云南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均指出,洱海流域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养殖业、农业面源、服务业、水土流失、干湿沉降等。

洱海流域产业结构层次总体较低,发展模式较粗放。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蔬菜、大蒜等高施肥作物种植比例高,奶牛和生猪养殖以分散养殖模式为主,环湖区域更为突出,农业污染较重。

第二产业多为原材料生产和初级产品加工,总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且聚集度不高;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制造为流域主要的排污行业。

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湖餐饮、客栈近年来呈发展迅速,近五年,环湖餐饮客栈发展迅速,新增了2000多家,近湖区域旅游设施违规和无序建设现象严重,截污治污设施滞后,污染问题突出。

2014年,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田面源为主要的污染来源,三者排放的污染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70%左右。近十年来,洱海流域污染负荷排放总量增加50%以上,环湖旅游井喷式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是导致洱海流域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

为了洱海 我们能做些什么

保卫洱海

难在恢复洱海生态

厘清洱海污染源,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她。保护洱海,大理的思路是:优化经济发展、控制氮磷负荷、强化生态功能、保障洱海生态安全。

《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技术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储昭升说,保护洱海的核心是要改善洱海水质,其主线的控制环境承载力,分区确定氮磷入湖入河量,对湖泊进行空间管控、系统治理,并进行流域系统的生态修复。

在《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洱海的保护治理有了单元的分区,根据不同分区的承载力要求,进行系统治理。

“我们现在改变了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治理方式,而是针对每个区域,根据每个区域重点,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方法。”储昭升说:“你比如说,在洱海的核心保护区内,污染物的排放对水体就特别敏感,因为这个地带没有相应的生态缓冲区,所以这个区域也是洱海的核心。”

多年来,人类的无序活动,自然资源地过多侵占,导致了洱海水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如果人们再不将原本属于洱海的湖湾还回去,洱海污染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近期,大理市划定了洱海保护“红绿蓝三线”,这是洱海保护的生命线,它们相当于洱海的“心脏”、“肾脏”和“肺脏”。

理论研究表明,湖泊最适宜的缓冲带宽度是800米到100米,理想上最好的至少要有500米的缓冲带,而100米则是整个缓冲带的内圈。因此,“三线”划定工作划定了100米的红线,这是洱海保护的重中之重。而绿线的15米,已经不是重点的问题,而是核心中的核心。

绿线范围是水体净化系统最重要的一环。依据“三线”划定范围,需要腾退的建筑物,其评判的标准不仅仅是有无污染,而是要对整体湖泊生态功能进行修护。“三线”划定的目的是,恢复洱海自然生态岸线,构建湖泊健康生态空间和完整生态屏障,增加湖滨带、生态隔离带生态功能空间,形成完整的陆地与湖泊水体的过渡缓冲区域,为生物多样性与鱼类栖息地系统保护创造更大的空间。

一位专家曾给我们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湖泊就好比人体,我们人的身体如果发现了病灶,肿瘤如果生长在非主要脏器上,对性命可能不会产生威胁;但是,一旦在心、肺、肾这些主要脏器上出现问题,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湖泊也是一样,在洱海的核心保护区,哪怕一点点的污染,都可能对洱海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洱海保护一定要“减排”和“增容”双管齐下!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孔海南教授说:“要恢复洱海水质,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来被人们占据的湖湾,重新还给湖泊。但是要想恢复到洱海的生态,至少还要10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污染容易,治理难,要恢复水生态系统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洱海 我们能做些什么

全民护海

拯救洱海就是拯救每一个人

保卫洱海,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在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大理,保护好环境是大理最大的生产力。大理的旅游产业属于以湖泊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湖泊旅游的开展都是以水体为基础的,水质是湖泊旅游开发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近年来,洱海周围大量别墅的兴建、情人湖的消失,不仅对水体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破坏了洱海的自然风光。保护好湖泊生态环境,既是发展湖泊旅游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衡量湖泊旅游地竞争力的核心。

大理是很多旅游爱好者眷顾地,但是我们都知道,大理发展旅游产业的根本在于生态环境,尤其是洱海的水体生态。洱海具有资源复合式、环境敏感型、生态脆弱性等特点,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

洱海周边生活着88万常住人口,每年又有超过千万人的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在大理,人们拥有非常高的环保意识。自2017年,大量的餐饮客栈自行停业整顿,为了保卫洱海不惜牺牲小我的经济利益;大理市民们长年来保持了良好的环保减排生活方式,坚持使用可降解环保袋。

对于洱海,大理人更爱得深沉。世居才村的村民赵八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些年,游客多了,自己也开了家小客栈。一家人一年的收入能有30来万。在大理实施三线划定后,赵八科的家也在搬迁范围内,他说:对这片土地,自己有深深的不舍,但是为了洱海好,自己愿意搬。

为了洱海,每一位大理人,都在用行动支撑着这项工作。他们深深懂得,每个人都有责任拯救洱海,拯救洱海就是拯救每一个人。只有洱海的清澈,才有大理更加光明的未来。

为了洱海 我们能做些什么

他山之石

这些湖泊以“退”为进

玉溪——抚仙湖

2017年,玉溪实施关停拆退行动,坚决守住抚仙湖110米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完善流域禁止开发控制区规划,合理划定禁止开发区保护岸线,管控区内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抚仙湖边,居民正在从岸上100米的范围内撤离。取而代之,一大批的树木即将“进驻”这里,如卫士般守护着抚仙湖的清澈晶莹。百日内,抚仙湖撤退22家企业,上千家餐饮业、住宿业停业进行整改验收,搬迁上万人,恢复10万亩植被。

十二五以来,抚仙湖保护区域累计拆除临违建筑36万平方米,退出一级保护区农田8400亩、鱼塘493亩;搬迁沿湖群众8122余人,拆除房屋92万平方米,建成人工湿地32块2394.99亩、湖滨缓冲带7425亩、生态调蓄带7.8公里。

浙江——千岛湖

海拔108米等高线以下为千岛湖水域管理范围和水环境保护范围,除能源、交通、水利、灾后治理、军事设施和必要的旅游公共设施(含绿道、景观飘带)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严禁其他项目建设占用千岛湖水域。对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中,有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未按规定兴建替代水域工程等非法占用千岛湖水域行为的,将由行业主管部门视情节对其采取责令限期整改、停工整顿、降低企业信用等级、列入工程建设黑名单、3年内不得在淳安县范围内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降低或注销企业资质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

目前,千岛湖库区内无一家造纸、农药、化肥、印染、制革、医化等重污染企业。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要求,按照流域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流域内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在千岛湖及主要入湖河流岸线50米以内区域、沿岸坡度在25°以上的山地,开展退耕、退牧、网箱上岸、缓冲带建设及生态移民试点。在河流岸线50-2000米之间,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生态圈舍、粪污储存及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化学农业和化学肥料使用,减少入水体氮磷污染负荷。

瑞士——日内瓦湖

瑞士日内瓦州全州人口43.8万人,日内瓦市人口仅为20万人,虽然人口密度不大,日内瓦还拥有国际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仅日内瓦湖流域,就有222个污水处理厂,其中还有世界上功率最大污水处理设备。日内瓦湖沿湖居民,平均5000人就拥有2个小型污水处理厂。日内瓦对于临湖的管控还是相当严格,临湖建筑必须距湖30米,距离道路中心线20米,相邻建筑距离12米等。

  日内瓦湖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湖区看不到工厂车间,旅游设施往往依山就势,就地取材。景区严禁汽车进入,除了一些雪上运动场外,努力把游人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如使用封闭的空中缆车和观景台。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旅游情趣和旅游收入,又使得游人只能远眺美丽雪峰,不至于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湖区大力提倡徒步旅行和自行车旅行等项目,最大限度减少在湖区大兴土木,杜绝低档次的人造景观建设。曾有提案建议在日内瓦湖滨地带建设人工海滩,以吸引更多游客,但该提案因涉及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至今尚未获得通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