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延安是養我的地方,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20多年,即使有一天離開故土,在他鄉定居,也無法改變我對這片故土的熱愛。我想我應該好好的向大家介紹延安。有人說延安是旅行者的朝聖之地,人一生之中不得不去的地方,也有人說延安就是個小地方,沒啥好玩的,幾個破窯洞,很失望。

提起延安這個地方,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知曉這個地方吧。不論在課本中,還是在影視之中,或許大家對延安的印象應該是這樣的:荒涼的黃土高坡,迴盪著高亢的陝北民歌,一孔孔窯洞鑲嵌在半山腰上,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陝西延安:寶塔山

那麼,就讓我帶著大家,領略一個和你想象中不一樣的延安,來一次歷史與現實並行的彩色之旅。

紅色之旅:火車站—寶塔山—清涼山—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魯藝舊址—棗園革命舊址。

當我們從列車中走出,踏上這一片黃土地時,這座歷經滄桑的城市就在我們腳下。過往的歷史在這裡沉澱成風景,如同老式留聲機娓娓流淌的懷舊歌聲,使人留戀,令人銷魂。

83年前,一群來自遠方的人在延安這個小城市插上一面紅旗,安營紮寨,同鄉親們艱苦奮鬥,自立根生,播下革命的火種。自此,這個古老的城市成為革命者的紅色聖地,無數青年男女,俊才志士衝破層層阻撓,不畏艱險的來到這個貧窮荒涼的地方。他們先後在這裡度過十三個春秋後離開了,當初那微弱的火種在他們離開之時已成燎原之勢,撒遍全國各地。

83年後,這裡成為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佈局最為完整的城市,是中國革命聖地。延安,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最先讓我們看到是這座位於延安主城核心區南部,始建於1992年,後經擴建,於2007年竣工的火車站。站房建築面積2.39萬平方米,可容納旅客3000人,距離市寶塔中心約4.2公里。正是這座現代化建築將古老的延安與外界緊密聯繫,促進延安現代化城鎮發展。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獨家:

離開火車站跟著我到達不遠處的公交車站,乘坐K12/k20路公交車前往市寶塔中心。城市道路沿沿河分佈,蜿蜒曲折,大約20多分鐘後我們將到達寶塔山下。

山腳下,依舊留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崖刻字多處。其中最知名的當屬范仲淹隸書的“嘉嶺山”,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范仲淹何許人也?安能在這大山腳下隨意“亂塗亂畫”。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資料:陝西延安寶塔山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資料:陝西延安寶塔山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資料:陝西延安寶塔山

文中所提的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耳熟能詳的詩詞就出自他之手。那麼這位北宋名臣怎麼會和延安這個邊陲小鎮有所聯繫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回到北宋年間(宋仁宗年間)。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宋仁宗趙禎(公元1010年~公元1064年,宋朝第四位皇帝)

這位12歲繼位的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當政期間,深受百姓愛戴,因較長時期處於和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學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然而在宋仁宗28歲的時候,朝廷外發生一件大事,讓我們的主人公范仲淹後來與延安發生聯繫!那麼,那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

公元1038年,一個叫李元昊的党項族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後被成吉思汗所滅,党項族也逐漸消失)竟然公開稱帝了,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將都城建在興慶(也就是今天的寧夏銀川)。對外宣佈,我已獨立建國,與北宋沒啥關係了,與北宋外交關係就此破裂。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

提起西夏王國,想必為大家所熟悉的是西夏銀川公主(夢姑)與虛竹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冰窖中發生的秘事。這位西夏皇太妃李秋水的孫女竟讓憨厚老實的虛竹大破色戒。(夢姑和虛竹都是金庸先生的著名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塑造的故事人物)。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黃紀瑩飾演的夢姑

次年,李元昊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毅然決定率兵進犯北宋邊境,與宋軍在大戰於三川口(史稱三川口戰役又稱延州戰役,西夏與北宋的重大戰役),以宋敗夏勝收場。李得以集兵於延州城下(延州也就是今天的延安,古城延州、膚施),準備攻城,延州危在旦夕,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動。

但總有一些意外事件,改變歷史的進程。就在延州存亡危機時刻,天降大雪,寒風凜冽,夏軍缺少禦寒衣物,遂致軍紀鬆弛。宋軍抓住機會,大將許德懷偷襲李元昊得手,致使夏軍無心再戰。禍不單行,李元昊得知自己的老巢被敵兵進犯,攻入夏境,無奈,班師回朝,延州得以解圍。

雖說延州得以守住,但李元昊又豈會甘心,待境內來犯之敵解決掉,重整旗鼓,定會率兵再次侵犯。因邊事吃緊,公元1040年,宋仁宗將范仲淹召回京師(四年前,范仲淹因牽涉景祐黨爭,被皇帝貶出京城),擔任天章閣待制(相當於今天領導的顧問,僅限於文學)、出知永興軍。同年七月他升官了,與宋朝宰相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中央派遣處理地方事務的官員,地方軍事長官),擔任安撫使夏竦(宋朝副宰相)的副手。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開封博物館(資料 范仲淹畫像)

同年八月,范仲淹主動向朝廷請示,去管理延州,整棟軍務,戍邊守疆。范仲淹到任延州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因管理有方,延州軍事得以鞏固,西夏軍不敢輕易來犯。

從公元1040年起,至公元1042年,西夏對宋朝連續發動三次規模較大的戰事(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三次戰爭,宋朝都被打敗了。但若以西夏國力而言,還不足以將宋朝滅亡。公元1044年,西夏主動與宋朝和議了(史稱慶曆和議)。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古代錢幣資料圖(公元1023年,發行交子)

雖說打了幾回勝仗,但李元昊發現,西夏雖屢勝,但擄掠所獲財物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榷場(西夏與宋朝的邊境貿易市場)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加之連年征戰,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西夏國內發生了經濟危機,民生哀怨,並且此時西夏與遼出現了嫌隙。綜合各種因素考慮,李元昊決定與宋朝和議,向宋朝俯首稱臣,但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兩國戰事就此作罷,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穩發展。

倘若,李元昊把延州攻下了,那麼延州就將成為西夏國內的城池(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好在,延州將士拼死抵抗,守住疆土,再有范仲淹親自鎮守延州,才有延州百姓的安寧。雖然,范仲淹已化為塵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他戍邊守疆,勇敢抗敵的事蹟卻流傳千年。當年他隸書的摩崖石刻“嘉嶺山”,歷經千年依舊清晰可見,向世人訴說著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讓我們乘坐時光機從北宋年間回到當下,欣賞完摩崖石刻,我們拾級而上,抬頭仰望,一座高塔矗立在山頂。這座塔為何稱為寶塔?伴隨著這座塔又將有怎樣的傳說和歷史典故呢?讓我在下一篇文章中告訴你,還請持續關注哦!

延安寶塔山下范仲淹的摩崖石刻竟見證了北宋年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延安寶塔山

文中所提及的典故均來自網絡資料整理所得,因個人知識水平有限,如果不當之處,請予以指出,定當虛心改正。我是小強大嘴,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美食的十八流菜鳥,期待和大家成為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