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17日那天,知名媒體開始爆料,住建部的專家開始說中國的人均住宅1.1套,住房的市場仍然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從圖文上看,國內的人均建築面積是35平方米-40平方米之間,比起國外的按照使用面積來看,而國內是按照建築面積來計算,所以人們的住房情況仍然還是有些侷限。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看到這些我就不忍的發笑,讓我回想起一件事。有個小哥和小姐姐來到了廣東的一家鴨湯店吃麵,吃了幾口發現很好吃,就跟老闆閒聊了起來,問他這個湯粉店為什麼這麼好吃,而老闆你還賣了這麼便宜?老闆一言正經的說:“雖然我掙的少,但是我活的很開心。因為我自己有十棟房收租,是十棟房哦,不是十套,每棟有七層高。”聽過後,男的一臉驚呆,女的一臉驚訝。。。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被平均”的力量仍然十分厲害。工資可以平均了,住房也開始平均了,而且是人均1.1套。一些在大城市漂浮的朋友們都覺得我的那1.1套是不是走丟了。說起來平均數也算是個好東西了,例如別人100套房,我0套房,平均下來,嗯,我有50套房了。

中國住房總量滿足了嗎?

依我看,這個數字是不可能滿足的,如果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比作一個大的水池,過去的幾年間,這個水池的水位也仍然在不斷的增長。原因很簡單,自然就是進水的速度一直大於出水的速度。進水的速度好比就是新賣出的房子。而出水的速度自然就是新建出的房子。

為什麼在過去的很多年間,地價房價處於一個低水平。那是因為這個池子一直都是空的,新建出的房子和新賣出的房子往往數量相近,並沒有出現爆炸性的增長。等到幾年過後,兩者的需求開始同步的增加,但是進水的速度比出水的速度快,供不應求的背景下,房價快速的攀高。具體可以參照前十年間,當商品預售開始出現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可以貸款買的起房的時候,人流的大量湧入導致的“黃金房子”的現象。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購房者比新建房要多,會怎麼樣?

如果進水的速度比出水的速度快的上許多,就是購買房子的人比新建出的房子要多很多,那麼這個水池如果水位不夠高的話勢必會爆滿。這個水位就如同房地產的房價泡沫一般,水位越高泡沫也就越大,一旦水位不在漲了,那麼接下來的危機也就到來了。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要知道社會上的大股的資金流一般都流淌在房市和股票上,但房市的收益率比起股票的收益率要高的多的時候,那麼市場上的資金就會大筆大筆的進入房市,那麼勢必會導致一個後果,那就是房價暴漲,股票如果是小幅度的拋售還好,一大範圍的拋售勢必造成熊市。國內的的經濟泡沫將會破滅,經濟開始倒退。

那麼我們反過來想一想,當出水的速度比進水速度要慢的許多的時候,購買房子的人比新建出的房子要少的多,這種情況下,在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地大物博的情況下,出現這種情況基本為零。要麼我們反過來理解購買房子的人比新建出的房子要少,反過來理解就是新建出的房子很多很多,而又能力的購買房子的人手裡的資金也只能消耗這一小部分,這樣勢必造成房價崩潰。

新建出的房子會很多很多的情況自然會伴隨著儲備的地塊大量的賣出。然而,儲備地塊的大量賣出的幾率幾乎為零,別人沒有,只有我自己獨有的東西,是個傻子都會知道藏著掖著,待價而沽,何況是政府。

囤地不建,靜等升值

而北京,香港,廈門這三城市兄弟做的尤為出色,我們先拿北京的五環之內來作為例子

第一個是完全位於五環和首都機場中間的孫河鄉,第二個是位於首都機場更遠一點的徐辛莊鎮。

能夠看到的是北京的五環仍然十分的繁華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接下來是距離五環和首都機場中間的孫河,擁有一個地鐵的15號線.而在地鐵周圍應該都是一些繁華地區,然而大片大片的空地竟然存在。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在往外看一下,更為郊區的辛莊鎮。這個強烈的對比更為明顯,一邊是高檔小區,但放大往裡邊看能夠發現,周圍的空地仍然是十分的多。對一個首都還有這麼多空地來空置,著實讓我十分的驚訝,就算做綠化面積也好,但是沒有。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看了這幾張圖,可以知道其實北京市不缺地的。已經“三通一平”的高檔小區都在使用了,北京還是有很多的土地壓在手裡沒有投放到市場上,待價而沽氛圍為重。

這土地的控制手段跟香港如出一轍,畢竟房產預售制度都是出自香港,那麼現在這個控制手段自然也不足為奇。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可以看到,香港寧願把大片大片的土地面積來製作什麼生態公園啊,森林公園啊。也不願意將這些土地推倒來建設房子,其目的自然支撐房價,為了維持香港那 10萬一平的,甚至更高價格一平的高額房價。也不枉將香港這個小片區建設成“寸土寸金”了,因為很多閒置的土地正在划水.只為符合那些香港有房人的利益。

所以說,當出水的速度比進水速度要慢的許多的時候,購買房子的人比新建出的房子要少的多這種情況不會出現。而當出水速度等於進水速度的時候,供求關係剛剛好,如果沒有在其他的因素的影響,房價不漲不跌穩定的狀態。但是這種情況只能寄託於烏托邦了,這個只是一個理想狀態理想模型,畢竟還是要現實點。

要知道建造小區的費用其實不高,甚至是很低。很多縣城的現房售價,只有4000多元,也是現代化小區,也有電梯,也是30層,地價+稅費+利潤,總共售價5000多元每平。都是鋼筋混泥土,你能說香港北京的建築材料能夠貴上幾倍。其實真正貴的是地價和房價而已。

房地產大量囤地背後,人均1.1套房,住房總量市場開始滿足了?


大量囤地的現象發生在各個城市,而且一屯就是五年以上的時間也不足為奇,但是深圳這個局面可能將會打破。深圳一紙的試行的方法,將會打破這個現象!要求住房類的建設項目在劃撥決定書籤發之日或者出讓合同簽訂之日起一年內開工建設的,被要求在4年竣工。

能夠看出來,這個舉措能夠很好的打擊房地產開發商“拿而不建”的行為,是對購房者大大的利好。以後房地產業就不敢瘋狂拿地了,因為他開始要考慮,自己是否這麼大的槓桿資金流,讓自己土地能夠開始建設完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