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之一:税收流失

发达国家的中青年纳税人在工作年龄辛苦工作、缴纳税收,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也为了支撑各自国家必要的社会福利系统(如医疗、养老、低收入者福利)。但是,全球化带来企业订单外包、资本外流的同时,会造成对外投资国的产业空心化和失业率上升。当美国的中产阶级从上个世纪占人口三分之二下降到奥巴马时代的47%时,这个纳税主力群体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数额便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全球化还产生了两种税收逃逸:第一是跨国公司境外运营,利润隐藏国外的避税天堂,对本国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迅速减少;第二是,从事跨国业务的人士从境外取得收入,将金融资产留在避税天堂,以逃避国内个人所得税。2012年“税收公正网络(the Tax Justice Network)”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大约有21到32兆美元的金融资产藏身于避税天堂,以逃避本国税收。

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之一:税收流失

毫无疑问,当税收不断流失、而社会福利开支不能削减时,政府只能不断发行国债,这些债务收入绝非“免费午餐”,而是要由纳税人今后缴纳更多的税收来偿还。川普上台后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包括通过减税来吸引跨国公司将境外利润汇回国,以及吸引本国和外资企业将供应链移回美国。这些措施刺激了美国经济,深受中低端劳动者的欢迎,但同时也遭到了号称全球化拥护者的外国政府(比如中国政府)的强烈批评,这种批评的一个理由是,川普政府在破坏全球化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说法得到了不少西方经济学者的支持。

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全球化帮助资源和生产过程在全球实现最有效的分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将新的科技和知识传播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学界和金融界戴着“学术正确”的“桂冠”,似乎成了不可质疑的话题。但是,经济全球化本身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其实存在着部分的学术“不正确”,因为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微观经济学命题,只从企业层面考虑全球化的益处,却忽视了宏观层面的全球化负面效应:税收逃逸和纳税人钱包失控。如果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经济全球化,可以说,当产业链全球化时,各国的财政收支不可能全球化,而后者决定了对外投资国为了财政平衡,需要采取适应全球化的新税收政策。

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之一:税收流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