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之一:稅收流失

發達國家的中青年納稅人在工作年齡辛苦工作、繳納稅收,不僅僅是為了維持政府的正常運轉,也為了支撐各自國家必要的社會福利系統(如醫療、養老、低收入者福利)。但是,全球化帶來企業訂單外包、資本外流的同時,會造成對外投資國的產業空心化和失業率上升。當美國的中產階級從上個世紀占人口三分之二下降到奧巴馬時代的47%時,這個納稅主力群體的個人所得稅繳納數額便不斷萎縮。與此同時,全球化還產生了兩種稅收逃逸:第一是跨國公司境外運營,利潤隱藏國外的避稅天堂,對本國繳納的企業所得稅迅速減少;第二是,從事跨國業務的人士從境外取得收入,將金融資產留在避稅天堂,以逃避國內個人所得稅。2012年“稅收公正網絡(the Tax Justice Network)”發佈的一份報告估計,大約有21到32兆美元的金融資產藏身於避稅天堂,以逃避本國稅收。

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之一:稅收流失

毫無疑問,當稅收不斷流失、而社會福利開支不能削減時,政府只能不斷髮行國債,這些債務收入絕非“免費午餐”,而是要由納稅人今後繳納更多的稅收來償還。川普上臺後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包括通過減稅來吸引跨國公司將境外利潤匯回國,以及吸引本國和外資企業將供應鏈移回美國。這些措施刺激了美國經濟,深受中低端勞動者的歡迎,但同時也遭到了號稱全球化擁護者的外國政府(比如中國政府)的強烈批評,這種批評的一個理由是,川普政府在破壞全球化形成的國際經濟秩序,這種說法得到了不少西方經濟學者的支持。

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全球化幫助資源和生產過程在全球實現最有效的分工,推動經濟增長,同時將新的科技和知識傳播到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在經濟學界和金融界戴著“學術正確”的“桂冠”,似乎成了不可質疑的話題。但是,經濟全球化本身存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它其實存在著部分的學術“不正確”,因為全球化本身是一個微觀經濟學命題,只從企業層面考慮全球化的益處,卻忽視了宏觀層面的全球化負面效應:稅收逃逸和納稅人錢包失控。如果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認識經濟全球化,可以說,當產業鏈全球化時,各國的財政收支不可能全球化,而後者決定了對外投資國為了財政平衡,需要採取適應全球化的新稅收政策。

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之一:稅收流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