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究竟为了谁?

前不久,据一家德国媒体报道,欧盟多国驻华大使通过发表一份联合署名的报告而集体发声,对中国所倡导并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出警告,认为这些建设项目优先考虑了中国企业的利益,确保中国的原材料需求得以满足,消减自身国内过剩产能,扩大自己新的出口市场,没有遵守公开性原则,阻碍全球自由贸易,分化欧盟,把全球化打造成为对中国自己有利的全球化,等等。简言之,中国之所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切都是为了中国自己。

“一带一路”:究竟为了谁?

2018年5月29日,在德国汉堡,塔吊将一个中欧班列集装箱放置在一辆卡车上。

坦率地讲,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这么大的一个倡议,而且基于这个宏大倡议的许多建设项目都已经开工建设5年时间了,出现这样那样的说法,完全是正常的事。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要坦然面对;然后就是要认真研究和反思:这些是否就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讨论,弄清事实真相,以便更好地凝聚共识。

“一带一路”倡议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秋季提出以来,已有五年时间。这期间,中国在有些国家投资建设了一些重大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公路、铁路、港口、电站、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此外,中国也与有些国家合作共建了一批产业园区(经贸合作区),启动了一批产能合作项目;为了从资金供给方面保障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除了自己全资新建了丝路基金外,还与其他国家密切合作,共同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同时中国的国有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大幅地增加了对这些建设项目的贷款;中国政府还主动地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联合国系统的许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协商与沟通,并于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期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也主动地启动了许多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智库交流等项目,努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非政府部门以及民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

“一带一路”:究竟为了谁?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五年过去了,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收集不同看法进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从而更好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这项事业。

归纳而言,目前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看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的现实情况,因此中国不仅不应该拒绝,反而应该很好地听取这些看法,以便把这项建设事业做得更好;第二类看法,捕风捉影,歪曲事实;第三类看法,无中生有,别有用心,意在抹黑中国。

中国独享?

对于第一类观点,目前已经有不少说法了。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目前基本上都是中国企业在干,其他国家的企业参与很少,是自己在“吃独食”,这就类似于我们在上面提到的欧盟驻华大使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使中国的企业得到利益,并不只是为了使中国获得利益,如果是这样的话,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利益也是没有保障的,这是很显然的道理。

但现实的情况确实给一些人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期阶段,建设的重点在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量很大,建设周期也很长,不可预期的未来风险实际上也是很高的,中国也不是不想与其他国家政府或企业一起干这些项目,但少有其他国家政府或其他国家的企业愿意在这一阶段积极进入、与中国共担风险。因此,在这一建设阶段,说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就是为了“吃独食”,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国企业和中国的利益,显然是不确切的。实际情况是,在这个早期阶段,中国和中国企业都是需要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的,根本上就不愿意去吃这个风险极高的“独食”,但由于国外的企业都不愿意早期进入,中国的一些国有企业就不得不以先吃这个高风险的“独食”了。一旦一些骨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整个宏观投资环境得以改善,风险也相对地比较小了,更多国家的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就会自由进入进来。中国是十分期待并积极促成这一局面的尽快出现的。

欧盟大使们的另一种说法,即保障中国对原材料需求的满足。笔者认为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这是建立在国际市场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公平交易,而不是像以前有些国家那样,通过殖民别国的方式攫取别国的原材料,因此中国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公平市场交易,不仅对中国有好处,而且对其他原材料出口国也是有好处的,譬如说中国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口石油、天然气,从阿根廷进口玉米,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等,对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很有好处的。至于扩大中国出口市场的说法,也是基本事实,但道理与上面所说的进口的情况是一样的,也是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公平交易,中国与相关国家都是基于世界通行的贸易规则在做生意,没有强制性,无可非议。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那就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来消减自己的过剩产能。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通过与一些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后,中国的有些企业就将部分产能放在合作伙伴国家生产了,自然就减少了这些企业在中国继续增加产能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合作伙伴国的工业化发展,一举两得,互利共赢。即便有些产能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是过剩的,譬如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但随着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修公路铁路、架桥梁、建港口等都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玻璃等产品,因此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中国在有需求的国家合作生产这些产品,应该也是也是共同受益的好事。

阻碍自由贸易?

对于第二类观点,我们认为是一些捕风捉影,歪曲事实的观点。譬如说欧盟大使们所谓的中国通过建设“一带一路”而阻碍自由贸易的说法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为这一说法不仅与基本事实严重地不相符,而且是严重地歪曲了事实。正好相反,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通过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电信、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加便利、更加自由的国际贸易创造基础条件。目前,全球货物贸易超过70%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大约20%左右是通过陆上运输完成,5%左右由航空运输完成。因此,中国把建设好全球更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正是为了促进全球自由贸易,何来阻碍自由贸易之说呢?至于中国也倡导建设电信基础设施网络,是考虑到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所提议的,以便提早布局,赢得主动。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说法,就是说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搞所谓的“债权帝国主义”。这是由印度学者布拉马·切拉尼提出的。他认为,中国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大量的低息贷款,人为地制造“债务陷阱”,然后迫使一些无法偿债的国家被动地出卖本国的优质资产,借此牟利。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部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媒体的追捧。

很明显,这也是一个捕风捉影、歪曲事实的说法。大家都知道,许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融资大多出自中国的金融机构,有不少国家确实因此而从中国金融机构借钱,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就是想制造“债务陷阱”而从中渔利呢?这就缺乏事实依据了,甚至完全是凭空捏造的。因为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时,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既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也不做凌驾于人之上的强买强卖生意,还不谋求输出中国模式,更没有颠覆任何国家政府的想法。因此完全没有强制性,都是自愿合作的平等选择。

“一带一路”:究竟为了谁?

2015年12月2日上午, 中国—老挝铁路奠基仪式在老挝隆重举行。

此外,中国与合作伙伴国在开展项目合作前,都会共同对项目所涉及到的债务可持续性、经济效应、社会发展等进行精细的评估,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大的风险。而且,中国往往是针对不同的国家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案,努力降低合作国的债务负担。以中(国)老(挝)铁路项目为例,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0亿美元,中老两国按照70%和30%的股份比例合资建设,这就意味着老挝必须出资21亿美元。老挝没有能力拿出这部分资金,于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了30年期低息贷款,最后计算下来,老挝每年也只需要还款不到一亿美元。双方论证后的结论是可行的。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老挝还是没有能力偿还的话,那就通过向中国提供钾碱来偿还。很显然,对于老挝和中国而言,钾碱都不是什么特别珍贵的物质,而且是在双方平等互利基础上达成的合作意向,不存在谁强迫谁的问题。

分化欧盟?

第三类观点,就更是离谱了。完全是无中生有,别有用心。譬如说,欧盟大使们提到的关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来分化欧盟的观点和把全球化打造成为仅仅只是对中国自己有利的全球化的观点,都属于这一类。

大家知道,中国一直都十分坚定地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中国加强与欧洲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经贸合作的强烈需求,中国和有的欧洲国家需要在港口和铁路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建设,这有利于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当然这也有利于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互利共赢的大好事。怎么能说这是分化欧盟呢?这样的说法是很不负责任的!

至于中国积极推进全球化的目的性问题,笔者的看法是,既是为了中国发展得更好,也是为了世界发展得更好,尤其是为了尽快地帮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尽快地启动发展进程。

为了避免与其他国家产生矛盾和冲突,中国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提出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二是明确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里当然包括了中国,但也包括了其他国家。三是努力多做增量,力争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譬如说,与其他国家合力新建了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中国还建立了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

还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积极地推进全球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一种威胁,因此应大力地抵制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有一半是对的,那就是中国积极推进全球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是积极的影响力,不是消极的影响力。积极的影响力主要包括促进世界经济进一步的可持续增长,致力于建设一个没有绝对贫困的世界,努力推进目前不太好的全球化转型升级到一个更好的全球化,改善目前不太好的全球治理体系,维护世界合作,最终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发挥以上积极影响力,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那些说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后就会是一种威胁的说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