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名里的古蜀文明

成都,这座有着千年文化历史积淀的古城,自古以来便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千百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文明的进程加快,高楼林立,立交桥纵横。闲散时,人们或奔跑、或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即使偶然在街头巷尾驻足停留,也少有人注意到,在

锦官城繁华的古巷里,每一个街名至今仍旧带给人古蜀国最深厚的记忆。

成都街名里的古蜀文明

街名,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城市历史文明的标志。城市里的大街小巷,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过更替,也有过保留。在成都历史文明发展里,自三星堆文化开始,成都的街名很大程度上被烙上了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印迹,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成都的众多街名中,与古蜀国人有关的街名不在少数,它们都反映了历史上古蜀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民情风俗。

成都街名里的古蜀文明

五丁路与五丁桥

据《华阳国志》中记载,在古蜀国时期,秦惠王曾许诺将五个美女赐给蜀王,蜀王派出五位年轻力壮的大力士前去开辟山路迎接,在返回蜀国的路上,因为一条大蟒蛇的闯入,导致前行道路受阻,五位壮士将蟒蛇拼命拽出,但突然山体整个崩塌,五位壮士和五位美女被埋葬在其中。此后,蜀人便在这个垮塌的山岭上修建起一条栈道,打通了秦国和蜀国两地的交通。为了纪念这五位壮士,特地命名成都的由五块石通往一环路,架在府河上的这座桥称为“五丁桥”,桥面以北的街道(北校场西路起至王爷庙止)称为“五丁路”

成都街名里的古蜀文明

武都路

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的武都地区,有一名武都男子化身成为一名美女,被蜀王(开明)纳为王妃,由于秦蜀两地的水土、生活方式的不同,王妃不适应蜀地的生活,最终去世。开明王为了给王妃修葺坟冢,特意命五丁壮士,挑武都的土地,到成都北门附近,作为王妃的坟冢,以慰藉王妃的思乡之情。同时,蜀王在坟冢上立了一块石镜,“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杜甫《石镜》所描写的正是此景。但解放之后,石镜已无处可寻,只剩下这个街名,供后人纪念。

成都街名里的古蜀文明

石笋街

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不难看出,古蜀人对于石头的崇拜。而在《华阳国志》中可以了解到,蜀王去世之后,古蜀国的大力士将千斤重的大石作为蜀王坟墓的墓志,由于其形状像笋子,得名“石笋”。也有传说,此石笋的来历是蜀王蚕丛氏作为移石填海之用,在当时的古蜀国,成都平原地区洪涝灾害不断,随着大陆板块运动,陆地平面上升,仍旧不断有水从地下冒起来,于是,蜀王蚕丛氏便将此“石笋”用以填补陆地空缺,阻隔水流的倒灌。

成都街名里的古蜀文明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都街名涉及的历史最为久远,而那些数不清的街道,那还未讲完的故事,都是成都千古文明的缩影。在成都建设文化名城的今天,这些闪烁着古蜀文化的街名,对于古蜀文明的发掘和保护,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成都街名里的古蜀文明

科普时间:

“街”是成都街名中使用历史最长,出现频率最高,生命力最旺盛的一个通名。“东大街、西大街、总府街、小北街、大田坎街”,真是处处都是街。据任乃强(1894-1989)先生研究,“街”字不是中原古语,而是“出于羌、氏、蜀、等民族语言,表示为氏族酋长所驻的市易集中之处……后汉时,街衢通为一义,又才使用到指京城的市街”(《成都城池变迁考》)。因此,西汉以前的中原典籍中是找不到“街”的。

秦并巴蜀,在成都筑太城,少城,“修整里,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这以后成都便有了“笋里,锦里”。今有“树德里、仁寿里、三多里、建业里”。“里”,古代为居民区单位,后演变为“里巷”,在街名中属于小街小巷。

成都用“坊”字名街,大约起于南北朝时期,最晚不迟于萧梁。萧梁时人李膺《益州记》云:“成都之坊百有二十,第四日碧鸡坊。”这是成都以“坊”为街名的最早记录。以后有“金马坊”、“碧鸡坊”,今天还有“一街坊二街坊、三街坊、四街坊”。昔日的“金马”、“碧鸡”二坊现在合并为“金马街”了。而“街坊”二字连用,市民常将它作为“邻舍”(邻居)的代名词。

作为里中道路的“巷”,左思《蜀都赋》与常噱《华阳国志》都曾有所记述广巷无居人”)。然而成都以“巷”名街,则是晋以后的事。唐代杜光庭《道教灵验记》云:“范希越,成都人,初居煮胶巷。”今天成都以“巷”名街的很不少,如“石室巷、落酱园巷、大福建营巷、九思巷、鹦哥巷、锣锅巷、包家巷、红墙巷、桂花巷、龙须巷、年丰巷、科甲巷、梁家巷”等;有的名“巷子”,如“宽巷子、香巷子、北巷子”。

“胡同”原是北方街道的通称。清康熙年间,成都增建满城为八旗官兵眷属居住,依照旗人的习惯,开始以“胡同’名街。《成都通览》所记“成都之内城街巷”以‘湖同”命名的就有48条,如“都统胡同、永庆胡同、左司胡同、清顺胡同、清远胡同”。这些“胡同”命名的街道,在民国初年拆除满城时,又改作“街”或“巷”了。

从民国7年(191年)起,成都开始以“路”名街;至今仍很盛行,如“人民路、春熙路、玉沙路、文武路、草堂路、通锦路、致民路、培根路”。现在市区的主要干道除以“路”命名外,还有以“道”命名的“蜀都大道”和‘“新华大道”。

——崔荣昌 宋文辉,2000-01-30,文史杂志,2000年第1期,《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张眉,2006-06-20,成都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闪烁着古蜀文明光泽的成都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