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發生在曹操親征徐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夏侯惇、關羽和張遼。原文如下:

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次日,夏侯惇為先鋒,領兵五千來搦戰。關公不出,惇即使人於城下辱罵。關公大怒,引三千人馬出城,與夏侯惇交戰。約戰十餘合,惇撥回馬走。關公趕來,惇且戰且走。關公約趕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聽得一聲炮響,左有徐晃,右有許褚,兩隊軍截住去路,關公奪路而走,兩邊伏兵排下硬弩百張,箭如飛蝗。關公不得過,勒兵再回,徐晃、許褚接住交戰。

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關公奮力殺退二人,引軍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廝殺。公戰至日晚,無路可歸,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頭,權且少歇。曹兵團團將土山圍住。關公于山上遙望下邳城中火光沖天,卻是那詐降兵卒偷開城門,曹操自提大軍殺入城中,只教舉火以惑關公之心。關公見下邳火起,心中驚惶,連夜幾番衝下山來,皆被亂箭射回。捱到天曉,再欲整頓下山衝突,忽見一人跑馬上山來,視之乃張遼也。

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親征徐州,劉備和張飛落荒而逃,只剩下關羽仍在下邳苦苦支撐。曹操採納謀士程昱的計策,將關羽引出下邳,趁機奪取該城並抓獲劉備的兩位夫人。關羽無路可去,只得困守土山。最終,張遼上山勸降,關羽提出三個條件,曹操一一答應。

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夏侯惇在下邳與關羽作戰時採用的誘敵之策,叫做“且戰且走”, 意為在戰場上邊打仗邊撤退,後來也比喻一邊應付當前的局面,一邊另有打算。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曹操親征徐州,劉備逃往冀州投奔袁紹,這些都是歷史事實。《三國志·武帝紀》載:“五年春正月……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至於關羽的命運如何,《三國志·武帝紀》稱:“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三國志·關羽傳》也說:“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由此可見,關羽不是被曹操生擒後投降,就是主動投降的。

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至於說到張遼勸降,歷史上倒真的發生過,但對象並非關羽,而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人物,這個人名叫昌豨。這個人的事蹟散見於《三國志》及裴注當中,他原本是青州豪強臧霸的手下,曾先後投靠過呂布和曹操。劉備佔據徐州後,他又背叛了曹操依附劉備。王忠、劉岱曾出兵征討,但卻勞而無功。

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再度命人征討昌豨。據《三國志·張遼傳》載:“(張遼)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

張遼的確曾經上山勸降,但勸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默默無聞之人


不過,這位昌豨降曹後並不安分,沒過幾年又再度舉兵叛亂。曹操派夏侯淵和于禁出兵平叛。昌豨見勢不妙,再度投降。不過,這一次於禁並沒有饒過他。他直接下令將昌豨斬首,算是徹底消除了隱患。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