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武松、孫悟空,古典小說中受大眾喜愛的三種不同英雄形象

崇拜英雄是古今中外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情結,歌頌英雄的題材曾出現在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那些廣受歡迎的、成功的經典文學作品中,往往少不了英雄的身影。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水滸傳》中的武松、《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都是民眾喜愛的英雄形象。其實這三個人物形象,正好代表了三種不同類型,反映了底層百姓的三種心理需求。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品格接近完美的精英英雄

對於現代人來說,想要獲得成功有許多不同的途徑。在古代社會,可選的道路就沒有現代這麼多了。文人可以高中狀元、走上仕途、官場步步高昇,武者可以征戰沙場、當上將軍、立下赫赫戰功。不管文還是武,最終封侯拜相,擺脫底層地位,成為人上人,就是古代平民百姓眼中成功的人生了。所以,古代各種傳奇、小說、民間故事裡,關於文狀元、武將軍的故事特別多。《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正是這類精英的典型。

關羽的出身並不高,並且出場時正在逃難,很落魄。桃園結義後,他憑藉過人的實力追隨劉備建功立業,成為威震一方的武將。不過,僅僅武力過人還不足以成就他的美名,實際上,關羽能夠在後世得到越來越多的喜愛、愈來愈多的尊重、甚至被稱為關帝,除了武力之外,更在於他的品格。


關羽、武松、孫悟空,古典小說中受大眾喜愛的三種不同英雄形象

在百姓眼中,關羽是忠義的化身。百姓敬重他品格貴重。這是關羽得以在歷史上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浦江請在《中國文學史稿》明清卷中從忠、義、信、禮、勇、智等幾方面總結了關羽的典型性格。當然,對這幾點,讀者和聽眾們也都瞭然於胸。

論忠,關羽始終忠於既是主公又是兄長的劉備,從無二心,無論曹操如何對他寬待、厚愛,他也從不動搖;論義,“華容道義釋曹操”,寧可違背軍令、接受懲罰也要堅持一個義字;論信,他單刀赴會,因為“既已許諾,不可失信”;論禮,他千里走單騎,護衛二位皇嫂一起投奔兄長,對二位皇嫂始終以禮相待,敬愛有加;論勇,就更不用多說了,過五關斬六將,戰場上每一場對陣都英勇無比;論智,他水淹七軍擒于禁,是個智勇雙全的武將,絕不是空有一身武力的莽夫。


關羽、武松、孫悟空,古典小說中受大眾喜愛的三種不同英雄形象

當然,關羽並不是沒有缺點,他因傲慢拒絕了東吳提出的親事,也因大意疏忽丟了荊州。所謂人無完人,正因為他身上還有這些缺點,反而讓他的優點顯得更真實可信,也讓人們更加喜愛這個角色。

縱然有傲慢、疏失這些缺點,關羽身上仍然集合了古代社會所推崇的忠、義、信、禮、勇、智等傳統優點。所以,關羽不僅是憑武力獲得認可,更是憑藉自身所具備的傳統美德,獲得後世的尊重。

誠然,《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形象是經過文學藝術加工美化的,但這不影響人們對他的喜愛。因為他是個鮮活的標杆,讓古書上和教書先生口中對美德的教導,有了生動具體的樣子。他才與德兼備,不僅是古代百姓心目中的成功典範,更是道德典範,是個接近完美的精英英雄,是百姓所追求的遠大人生目標。

《水滸傳》中的武松:來自底層的平民悲情英雄

在古代社會,平民百姓處於被剝削的地位,遭受壓迫,經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他們內心有很多苦楚,卻無處訴說。《水滸傳》中的武松,正是被壓迫的平民中的一員。他的遭遇能引起百姓的共鳴,讓百姓感同身受。百姓通過武松的故事看到自己的遭遇,同情武松的同時,也像是找到了一個傾訴自己不幸的出口。

武松同樣來自社會底層,地位低微。他身上有底層民眾身上的一股豪爽氣,富於反抗精神,總是迎難而上,“三碗不過崗”的酒,他偏不服氣要喝上十八碗,別人怕老虎他偏不怕。能成為打虎英雄,可以說是平民中的強者了,但也僅僅限於平民中。因為大家很快就看到,當面對西門慶和一些地方官吏的時候,他這種平民中的強根本就不堪一擊。


關羽、武松、孫悟空,古典小說中受大眾喜愛的三種不同英雄形象

即使他是打虎英雄,也還是被壓迫的平民而已,不會比其他平民得到更多公平。所以,武大被毒死後,他想去縣衙告狀討回公道時,仍然會被官吏拒絕。打虎英雄遇到冤屈,也難以伸張正義,因為貪官汙吏不會為百姓做主。

指望不上這些貪官汙吏,又咽不下這口氣,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用極端的方式來反抗,為自己主持正義了。然而,依靠平民個人力量所能支撐的正義,太過脆弱,根本無法實現。於是,昔日打虎英雄變成階下之囚,為了活下去、為了反抗更多的不公平,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


關羽、武松、孫悟空,古典小說中受大眾喜愛的三種不同英雄形象

武松的命運,也是千千萬萬百姓的命運,他們被剝削、被壓迫、遭受不公,當他們奮起反抗時,卻只能等到更大的不幸。平民的反抗保護不了他們,只能帶他們走向更悲慘的結局。

武松是個悲情的平民英雄,他的遭遇展現了底層百姓的疾苦。所以古代老百姓喜愛他,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們講著武松的故事,就像在訴說自己遭遇的不幸、表達對現實的不滿。他們喜歡武松對所有不公正的反抗,從中寄託對公平正義的強烈渴望。

武松就是處於底層弱勢群體的民眾心目中雖被壓迫卻勇於反抗、追求公平正義的力量化身。這力量微弱卻可貴。身處不公,就要奮起反抗,哪怕不能成功,也要勇於一試。他是民眾內心一息尚存的微弱希望,是民眾不甘於被壓迫的不滅精神,是民眾想要反抗不公的細小呼聲。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解救百姓疾苦的超人英雄

在古代社會,底層百姓很難擺脫苦難的命運,但追求公平的希望是不滅的。他們渴望能解救他們於水火的英雄出現,《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剛好滿足了他們的希望。


關羽、武松、孫悟空,古典小說中受大眾喜愛的三種不同英雄形象

孫悟空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毫無背景,對照古代社會也算是底層百姓。但他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的卓越本領,有能力反抗不公平的現象。他從不覺得自己要低人一等,正好相反,他對壓迫自己的階層充滿蔑視,身在高位的各路神仙甚至玉帝,他都不放在眼裡。蟠桃會不請他,他就自己去大鬧天宮;玉帝用低級的職位敷衍他,他覺得受到輕視,就跑回花果山做自己的山大王。在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中,孫悟空也一路降妖除魔、解救了很多受苦的百姓。孫悟空即有能力為自己追求公正,也有餘力幫助弱小追求公正。

神話裡的孫悟空是底層百姓嚮往的超級英雄,是關羽和武松的結合升級版。他像武松一樣受過壓迫、遭過苦難,但他有遠超過關羽和武松的強大的能力,敢於反抗所有不公正,不但把自己提升到和剝削階級平等對話的地位,更願意盡己所能為底層百姓主持正義。

孫悟空是被壓迫的百姓追求解放、伸張正義的理想化身,是底層百姓渴望幫擺脫受欺壓地位的救星,是底層百姓內心希望的美好寄託。


關羽、武松、孫悟空,古典小說中受大眾喜愛的三種不同英雄形象

每部作品關注的重點不同。《三國演義》聚焦在歷史大勢,關注的是王侯將相。說得殘忍點,平民百姓在《三國演義》裡,就像遊戲中的npc,或者《西部世界》中的為玩家提供服務的機器人,他們的個體命運幾乎不被關心。《水滸傳》就聚焦在底層百姓身上,反映現實,實實在在展現了底層人民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把小人物的不幸和冤屈一一剖開,直白揭露社會的黑暗。而《西遊記》給了底層人民一個理想樂園,這裡有孫悟空這個超人英雄為老百姓打抱不平,能夠消滅各路妖魔鬼怪。這些妖魔鬼怪,就是欺壓百姓的貪官汙吏、地方惡霸的象徵。

浦江請在《中國小說史稿》明清卷中講到中國小說史的三個不同階段,民間說書的話本階段,話本的加工成為閱讀文藝的階段,個人創作的階段。《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的創作都經歷過這些過程。從最初說書人口頭講述的粗略梗概,到形成簡單的故事,最後經過有能力的作家的整理和再創作,形成完整系統的經典長篇小說。小說中的關羽、武松、孫悟空,就是經歷了群體的、長期的創作過程最終成型的,是代表民眾心聲的典型人物。

對底層百姓來說,關羽是他們的理想追求,是他們追求的理想成功典範,他們希望自己能脫離底層、走向高處所成為的樣子;可武松是他們的現實處境,絕大多數底層百姓無法擺脫悲苦的命運,即使用微弱的能力反抗,也效果甚微;而孫悟空是他們內心的美好渴望,是一份幻想中寄託和慰藉,緩解現實中的苦痛。這三個英雄就像三面鏡子,從不同層面映照了底層百姓的心理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