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十万人修筑的工程,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却毁于一场大水

南朝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2年)夏,寿阳大雨不止,淮水暴涨,灌入城中,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两版,城中的北魏军民狼狈不堪。寿阳原是南朝重镇,南朝齐末年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城降魏,自此寿阳就成了北朝嵌进淮南的一颗钉子,梁武帝萧衍称帝后一直想夺回寿阳,却没有成功。这时北魏驻守寿阳的是车骑将军、扬州刺史李崇,人称“卧虎”,屡挫梁军。而这场大雨却让南朝看到了收复寿阳的希望。

用二十万人修筑的工程,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却毁于一场大水

首先,由降将王足在天监十三年向萧衍提出“堰淮”之计,即在淮水下游修筑堤坝,使淮水回灌寿阳。王足原是北魏骁将,在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率兵自汉中攻入剑阁,破梓潼,围涪城,打开蜀中门户,后降梁,很得萧衍信任。萧衍很快就接受了这一建议,派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祖冲之子)去淮河按视地形,二人认为淮河沙土漂轻,并不适合修筑堤坝。

萧衍没有听从专业意见,下旨徐、扬州百姓每二十户出壮丁五人,参加修筑淮堰,并假太子右卫率康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率兵保障修堰安全。淮堰建在梁徐州治所钟离附近,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从两侧施工,中流合脊。然而不出专家所料,第二年四月即将完工的时候,堤坝被冲垮了。有人说这是因为水中有蛟龙兴风作浪,而蛟龙怕铁,于是运来数万斤铁器投入水中,仍然不够,又投入树木巨石,在上面铺土,沿淮百里内木石用尽。

如此浩荡的工程对民工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史载“负担者肩上皆穿”,加上“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七八”。

用二十万人修筑的工程,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却毁于一场大水

(淮堰遗迹)

北魏方面,听说萧衍要堵了淮水来淹自己,也很慌张,毕竟玩水是梁军的强项啊。于是在淮堰第一次溃堤前北魏就向淮南派出了第一支援军,由平南将军杨大眼率领,伺机破坏淮堰建设。梁军先发制人,向魏军淮南各戍发起攻击,其中左游击将军赵祖悦拿下了西硖石,对寿阳造成直接威胁。于是魏军又派出了第二支援军,由镇南将军崔亮率领,以夺回西硖石。紧接着,第三支援军由镇东将军萧宝夤率领,目标依然是破坏淮堰。

十一月,杨大眼进至淮堰附近,康绚严阵以待,击杀魏将徐方兴,魏军后撤。十二月,崔亮进至硖石,赵祖悦出战失败后闭城固守。崔亮与寿阳城内的李崇相约水陆并进,同时向硖石发起进攻,但二人不和,李崇失期未至。在这种情况下,天监十五年正月,北魏胡太后以吏部尚书李平为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节制淮南诸将。李平到任后,督促崔亮、李崇进攻硖石。

与此同时,萧衍也派出左卫将军昌义之增援淮堰,在得知康绚已经击退魏军后,转而增援硖石。崔亮命安南将军崔延伯守下蔡,截住昌义之,并堵住赵祖悦退路。然后,崔亮率步兵,李崇率水军,攻入城中,赵祖悦率余部鏖战至第二天,力竭投降,被魏军杀害。

攻破硖石后,李平想要乘胜拿下淮堰,但崔亮与李平不和,擅自率所部撤退,致使计划失败,两人先后返回洛阳。魏军的这次行动,由于内部不和,加上赵祖悦在硖石吸引魏军注意,使淮堰安然无恙。

这年四月,淮堰终于完工,也称作浮山堰。全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其上植树,列置军垒。康绚又挖渠放水,以防长此以往淮堰崩溃。北魏留在淮南的萧宝夤和杨大眼两军挖渠分水,仍不能有效降低水势,就撤出了淮南。寿春附近数百里间尽遭水患,军民散就高处,人心惶惶。应当说,至此堰淮灌寿阳的计划是非常成功的,收复寿阳的难度大大降低,但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同北魏一样,梁军内部这时也出了问题。

当初朝廷决定在钟离一带修筑淮堰的时候,徐州刺史张豹子认为建在自己辖区,自己肯定是负责人,谁知朝廷派来了康绚,还让张豹子听从康绚指挥。张豹子心生不满,就散播谣言说康绚通敌,萧衍虽然不大相信,但还是在淮堰完工后交康绚召回,后续事务交给了张豹子。

用二十万人修筑的工程,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却毁于一场大水

(梁武帝萧衍)

张豹子不再维修淮堰,未能及时消除问题。当年九月,淮水暴涨,淮堰倾塌,沿淮军民十余万尽被洪水冲进大海。萧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瞬间化为泡影,生灵涂炭,还成为敌国笑柄。当时北魏胡太后已任命司空、尚书令、任城王元澄为大将军、大都督、督南讨诸军事,率军十万,准备来争夺淮堰,得到消息后就停止行动了。

修筑淮堰是萧衍前期与北魏作战屡次失利的情况下出的一个昏招,自损实力,但同时北魏在淮南的军事力量也被折腾得够呛,加上北魏朝局混乱,双方持续数年的战争告一段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