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在古代只有貴族才能吃

齊立新


這個有意思,在每個文化中都會有一些特別珍貴的東西,我們挨個來數數。


1.先說歐洲吧,那就是以胡椒為代表的香料,因為歐洲並不生產香料。所以像丁香,肉豆蔻,肉桂這些香料都是從遙遠的亞洲運到歐洲的。有些說法是歐洲的肉經常是臭的所以吃香料。這壓根就沒搞清楚香料有多貴,至少是比通常的肉要貴好多,所以,在大航海之前的歐洲,香料幾乎只有貴族才能夠享用。


2.再來說美洲的,最特別就要屬可可了,這種巧克力的原料在阿茲特克時期可是當貨幣來使用的,所以那個時候吃巧克力,可是真的在吃錢。你想,這東西能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東西嗎你?當然只有王公貴族才常吃了。不過到今天,巧克力已經是比較常見的甜品了,也再也不是貨幣了。


3.最後說說中國的東西,中國的地域比較大,所以呢不同產區的東西運來運去,也就成了稀罕的東西,比如說,楊貴妃在北方要想吃荔枝,那是非常難的事情。再往前追一下,曹丕吃葡萄也是很珍貴的事情,那個時候葡萄剛剛大規模進入中原,只有貴族能吃。同樣,漢武帝的時候想在長安吃橘子,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這些水果到今天都是普通的事兒了。

還有肉類中的牛肉,牛在古代一直是重要的“農耕機械”,可不能隨便吃,私宰耕牛是很重的罪,甚至要殺頭。所以吃牛肉就是一個很奢侈的事情,通常只有貴族才能吃,現在已經成為很品嚐的事情了。


最後說一個古代只有瑪雅貴族享用,即便到今天仍然很金貴的東西吧,那就是香草。對,就是香草冰激凌中的那個香草,雖然到今天,香草已經可以規模化種植了。但是香草的授粉和加工技術一直都主要依賴人工來完成,完全無法用機械來替代,所以,香草仍然很昂貴,仍然是論豆莢來售賣的高檔香料。


植物人史軍


有種水果的名字叫“獼猴桃”,知道吧?

這種水果在每個水果店裡都有賣,而且也不貴。走親訪友、飯後水果等等都可以用到它,但獼猴桃在2200年前卻是個稀罕東西。

怎麼吃到獼猴桃,可愁壞了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終於滅了六國、當上了皇帝,成就了千古偉業。

他把六國的宮殿都在咸陽附近複製了一遍,並用六國美女填充六國宮殿。再沒有“複製、粘貼”功能的秦朝,秦始皇成功的完成了這一壯舉。

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操作,他憧憬長生不老,將眼前的小美好長久的保持下去。於是秦始皇陶醉在尋訪神仙的活動中,並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帶著3000童男童女,還有大批糧食、種子、百工、技師等等,希望他能帶著人間的禮物找到神仙,給他帶回長生不死藥。

數年過去了,徐福並沒有帶著長生不死藥回來見他,甚至再也沒有了蹤影。

而秦始皇要尋找的長生不死藥,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經現代專家查找資料、對比後得出結論,它就是我們經常吃的“獼猴桃。”

不就是想吃個獼猴桃嘛,得費這麼大的勁。


溫乎


作為現代普通吃瓜群眾,你根本不知道,你現在的日子其實就是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日子,尤其是在飲食方面。

列舉起來其實很麻煩——因為實在是太多了。

你走近廚房,舉目四望,哪一項都是普通的古代人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你覺得最簡單的食材那都是古代帝王尊崇級別。

麵粉:漢代以前,麵粉根本不存在,麥粒飯倒是可以吃上幾碗,你的嗓子必須適應粗糲,因為裡面很可能摻雜著麥殼兒,這是由古代的脫殼、磨粉技術不過關決定的,即使是過了漢代,想吃到精製麵粉,那也必須是皇家獨享,科技不夠,他們畢竟有的是人力來湊。

米飯:古代大多人吃的是糙米,而絕非現代磨掉了皮層、糊粉層和胚芽的光溜溜的精米,營養價值上或許糙米更高,但口感方面與精米相比,的確不敢恭維。

植物油:宋代之後,古人才開始有食用油一說,品種單調,只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想吃到花生油,等到明代吧。鹽:尋常百姓之家沒有精鹽一說,不管是海鹽井鹽,必須都是粗鹽,雜質較多。紅茶:四百年前想喝到紅茶沒那可能,這種發酵技術是明朝中後期才在福建一帶發明的,種植技術傳到印度和非洲之後,才算走入全世界的尋常百姓家。蜂蜜:中國古代很早就有蜂蜜的影子,秦漢時期就有醫書記錄,但古代的蜂蜜都是直接拿蜂巢擠壓出來的原液,跟熊大熊二吃到嘴裡的並無太大區別,混雜有花粉、幼蟲及蛹汁、王漿等雜物質。活框式蜂箱和離心分蜜機使現代人能享用到較為純正的蜂蜜。

糖:商周時期的糖叫做“飴”,其實就是現在的麥芽糖,從含澱粉的糧食中提煉出來的,那是上層貴族專屬享用的。在明朝發明黃泥水淋糖法獨有工藝之前,白糖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無法做到優質和量產。

以上所述,我們日常生活最最基本的尋常食材,都是大多數古人沒有口福享用的珍品,更不要提什麼北方吃不到荔枝等熱帶水果了。


歷來現實


貧窮,真的可以限制人的想象力。不知道清朝的嬪妃們吃什麼,真的是普通人吃不到的嗎?

清朝後勤保障制度比較完善,皇帝以及大小老婆的衣食住行都安排的特別好。乾隆皇帝很會吃也很會玩兒,差點令內務府堅持不下去。當和珅做了內務府總管後,才沒斷了皇帝嬪妃的吃穿用度。

皇帝與皇太后的伙食標準最高,其次是皇后。皇后的一日三餐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很健康也很美味。據說,皇后每天要用掉25斤的豬肉,在豬肉出肉率並不高的古代,這就相當於半頭豬。有人會說,一天25斤,皇后娘娘從醒來到入睡,不停地啃豬肉都吃不完,怎麼辦?

其實,這只是明面上分配給皇后娘娘的,其實不是隻有她一個人吃。還需要分配給皇后宮裡的太監和宮女,要知道皇宮宮裡的傭人非常多,大約有24人。再加上皇后,一人分一斤豬肉,其實一點都不多。除了皇后,其他嬪妃的伙食標準要按照地位來分配。到了皇貴妃,每天可以獲得12斤豬肉,貴妃得到9.8斤豬肉,妃子可以得到9斤豬肉,嬪只能得到6.8斤豬肉,答應最慘,只有1.8斤豬肉。

答應是後宮中地位最低的,得到的食材也是最少的。每天可以得到1.8斤豬肉,九盒陳粳米,2斤的新鮮蔬菜,1枝黃蠟和1枝羊油蠟,夏天得到5斤的黑炭,冬天翻倍。

看看答應的食材,都是老百姓吃的東西,豬肉、陳米還有蔬菜。有一些富裕的百姓還可以吃到雞蛋和乾果,可是答應都沒有。她們的日子混的很慘,都不如富裕家庭的女兒。如果生了兒子或者女兒,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可以獲得五十兩的賞銀,估計能夠稍微改善一下伙食。

在清朝的皇宮中,嬪妃們吃的與普通人差不多,都是一些大米和白麵,還有豬肉以及羊肉。地位高一些的妃子,偶爾得到一些乾果和雞蛋,吃的能夠健康一些。有人會問,皇后等妃子為什麼不吃牛肉和羊肉以及雞肉呢?只能說,大家想的太多了,過去根本沒有這些肉。牛是用來耕地的,吃了犯法。這些肉類,即便是特別奢侈的慈禧太后都不敢想,這些嬪妃更不敢想。看到這些嬪妃獲得的食材,大家也會知道為什麼後宮的女人不斷爭寵,向上爬了吧?


大俠暴走歷史


當然是冰箱啦,在古代叫冰鑑(hàn)。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功能明確,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只是冰並不是一年裡什麼時候都有,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冰可謂彌足珍貴。

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所以說,在古代能在炎炎夏日吃上冰冰涼的冰鎮飲品,絕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啦!

而現如今呢,不僅有了各色高顏值的冰箱:

還有各種功能性顯著的冰箱,比如帶飲水機的冰箱,不僅可以冷藏保鮮,還可直飲冰水。

最後,對老祖宗的智慧心存崇敬;對科技的飛速進步心懷感恩,吃冰鎮水果撈去咯~


生活家容小聲


記得以前某個節目裡看到過一種說法,大概意思就是這樣的:現代社會的進步大大提高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對於皇親貴族來說其實無所謂,這話說的有點絕對,但是仔細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首先來說,早之前肉就就是十分珍貴的,比如春秋時期,曹劌論戰裡就說了一句“肉食者鄙”,何為肉食者,就是經常吃肉的人,也就是那些當權者。可見,當時普通人吃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才能吃肉。而在《孟子》裡面也有論述,孟子曾對梁惠王勸說,有一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孟子勸說梁惠王讓他消停點,別瞎折騰,好好生產,你的國家會安定富強的,安定富強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普通老百姓家七十歲老人可以吃肉了。那個平均年齡三四十的年代,有幾個人可以活到七十歲?即使這樣,只要國家裡可以供給七十歲老人吃肉就很富強了,足以看出肉在當時有多麼珍貴。關於吃肉,還有個很有名的典故,就是晉朝的白痴皇帝晉惠帝,災區鬧饑荒,老百姓吃不上飯,只能吃草根樹皮,要麼被餓死,這皇帝老小子知道後來一句“何不食肉糜?”被人嘲笑了上千年,普通老百姓年份好的時候都很難吃到肉,何況是災荒年代呢。根據相關記載,普通人開始大規模吃肉應該是宋朝以後的事情,主要是羊肉和豬肉。當然,這些對於達官貴族來說就不是事了。



再有一個我們現在經常用的,特別是夏天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冰了,在古代也絕非普通人可以享用。古代沒有空調風扇,冬天可以燒火生爐,那夏天咋辦呢。這點難不倒那些王公貴族們,他們在寒冬之際,要麼就地取材,留取巨大冰塊,要麼找到冰寒乾淨之地取冰,然後運回去,放到早就挖好的冰庫裡。等到了夏天,就可以取出冰塊享用了,或者降溫,或者食用儲藏食物皆可。當然,無論是取冰還是冰庫,都需要耗費大量財力物力,普通人絕對享受不起。到了唐代以後,人們發現硝石溶解可以吸熱成冰,由此又掌握了一種新的製冰方法。不管是如何製冰,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冰塊一直都是貴族或者大富之家的奢侈品。


還有一個就是非本地出產的水果,這個也很正常,因為古代交通實在不發達,運輸條件工具都不完善,水果的保鮮期又特別短,所以才會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典故。北方人想吃點荔枝、龍眼這樣的水果,除非像皇帝一樣有專門的快馬加鞭,否則別想吃新鮮的異地水果。


再有一個比較好的就是現代人的如廁工具要好很多,都有了柔軟乾淨的衛生紙,有的還用自沖洗馬桶。可是古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我國還好一點,最早發明了紙,在唐宋年間就有人開始用紙了,之前的老百姓一般用竹片之類的,想想菊花都疼,只有貴族小姐們可能採用絲絹之類柔軟的東西。不過想想古人,如果飲食裡面都是粗糠飯和蔬菜,那如廁時估計也不會有太多粘連,就跟今天的食草動物差不多。至於其他國家的人就更慘了,沒有紙,長久以來只能用繩子啊棍子啊之類的。還有些國家乾脆就直接用水沖洗了。


在古代,一般人生活的不便利和艱難是現代人很難想象的,不過貴族們就不一樣了,事事都是最好的,還有一大堆人伺候,難怪那麼多人想當皇帝呢。想想我們今天有些東西比古代的皇帝還要好,是不是有點小激動呢。


一覽眾河小


在今天,託了科技進步的福,咱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時候,能享受到更多升級版的體驗。

比如,在頓頓飽飯的前提下,夏天有冷飲,冬天有熱飲;比如,幾乎所有水果,都能在一年四季任何時候吃到。

但是往前數個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咱們常見的東西放到古代,可不是人人能享受到的。

冰塊

現代做冰塊的花樣,簡直多的要命,人們在一整個夏天消耗的冰,可能比冬天看見的都多。

回到古代,冰塊,這個冬天能要了窮人命的東西,在夏天,卻是屬於王侯將相的專屬奢侈品。

冬天,古代帝王會命令奴隸,挖個四五米深的地窖,往裡面搬運巨大的冰塊,並用草包起來,封藏在地窖裡頭。來年夏天,再根據需要運出來,為權貴們解暑。

慢慢的,製冰藏冰甚至成為內務府管轄的機構。唐末時,人們在生產火藥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冰的價值從此開始下降——但歷朝歷代,夏天的冰,對於底層勞動人民來說,始終是奢侈品。

暖氣房

上面說道夏天的冰塊,那麼這個,說的就是冬天的暖氣。

現代北方有暖氣片,南方有空調,乃至於地暖,總之,冬天凍不著。

古代有一種類似於今天空調房的設置,在冬天,獨為權貴所好。

方法是,將花椒搗碎了,和泥塗在牆壁上,就成了古老的保暖牆壁。漢武帝時,設有“溫室殿”,殿內“以椒塗壁”,也就是上面說到的花椒和泥,設有壁爐,掛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鋪放著來自西域的毛毯。

這可不就是現代的“暖氣房”。

學習機會

今天,我們有九年義務教育制,規定了受教育是國民的義務。但是在古代,學習機會永遠和窮人無關。那時候識字的人佔的比例低的嚇人,考出個秀才,都是十里八鄉值得慶賀的事情。

早些年,村裡出個大學生,那都是值得廣播個三天三夜的大喜事。我母親的那個年代,一年學費只要幾塊錢,別看數字小,就這,還有無數人家讀都讀不起。我母親是家裡長女,農活家務自然有很大一部分落到她的肩上,但是她想上學啊,每逢開學,都是又哭又嚷。家裡沒辦法,七拼八湊,咬著牙把她送去。

我母親只有小學文憑。

在曹文軒《青銅葵花》書中,有一段情節。家裡錢不夠,只能送一個孩子去上學,兄妹倆抓鬮,哥哥特意使了個計謀,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妹妹,自己卻偷偷掉眼淚。而在幾十年前,無數家庭都在上演這場抉擇。

更何況古代。

以上是我的回答,拋磚引玉,您若有什麼更好的想法,歡迎評論。


徐大黃


花椒

現在做菜隨便就放幾粒花椒,在中國古代這樣做等於用美鈔點菸,當時的花椒跟黃金一樣珍貴。屈原在《離騷》中就有〖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花椒是迎神之物。皇室為顯其富貴,用花椒和泥塗牆,這樣又保暖又芬芳。也因為其太奢侈,除了皇室,沒人用的起,所以以後有時用“椒房”指代皇宮。

這還是在中國,要在古代的歐洲,用一袋黃金換一袋花椒是沾了大便宜。

銀耳

銀耳在中醫中是大補之物,又因極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貴。金庸的《俠客行》就有各掌門自己喝“斷腸蝕骨腐心草“的臘八粥,認為二島主碗裡一定是〖人參、銀耳等大補之物〗。

而你現在點涼菜,銀耳隨便放。


白糖

人自誕生以來就非常渴望糖分,因為它既營養大腦,又給身體補充能量。現在你有錢了,拿個饅頭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在古代由於製糖非常困難,需求量非常大,所以糖非常貴。

唐朝之前,還沒有糖,做菜用梅子增加甜味;唐朝之後糖也不是一般貴族能負擔的起的,更別說平民了。即便到了近代,“兩彈元勳”們,一年也只有不多的糖。

可由於工業的發展,糖大量生產,不僅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還淪落成了人人排斥的“垃圾食品”。


海帶

味道鮮美,做湯的好調料,可由於採集困難,一般只有貴族才能吃到。現在比白菜還白菜。

人參

人參這種東西,在傳說中,有大補,藥到病除,甚至起死回生的功效。現在還很多人認為很珍貴,其實由於生產、運輸的方便,現在已經是白菜價。


待我施為地煞變


就筆者認為,有一種東西是古代王朝只有上層人能享受,下層人不好弄到的東西。但是現在便宜到極點了。

那就是現在一些飯店中必備的胡椒了。

其實啊,中國古代王朝在隋唐以前是沒有胡椒這種香料的,胡椒是經過西域,然後傳到中國來的。

在唐代,胡椒可不是平常人輕易能吃到的東西,唐代的大貪官宰相元載被抄家的時候,抄家抄出了胡椒八百萬石。一石等於50千克,也就是一石等於一百斤。就是八百石,也有八萬斤了。元載是不是吃錯藥了、

還真不是,相反,元載的眼光很高了。就以胡椒後來的歷史來說。即使到了宋朝,胡椒這一類的香料了,也是平民百姓消費不起的。宋徽宗君臣在享受奢華的時候,胡椒就是現在人認為的薰香。也就是說,那個傢伙一邊畫畫一邊聞著胡椒的香味。

宋朝山且如此,更不用說唐朝了,一斤胡椒值多少錢就不用想了

到了明朝,胡椒才逐漸市價下降。電視劇《大明1566》中,發給官員們胡椒的情節,是符合歷史的。古代的軍隊在薪資上,因為朝廷沒有那麼多白銀。所以就打發一些值錢的東西給士兵們。胡椒也是其中之一了。

大概古代人也沒想到,胡椒這類奢侈品在幾百年後,會便宜到隨處可見。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好像沒有人提到糖?

糖在今天是非常常見了,尤其是白砂糖,幾乎是家家必備的非常廉價,方便易得的調味品。

然而在古代可不是這樣,中國比較早就有了製糖的技術,這在全世界都是很先進的,其實中國的製糖技術是從印度學習的,但後來中國的技術超過了印度,但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製造都是飴糖,不是砂糖。製作砂糖,尤其是白砂糖的技術還是比較難的,因此砂糖一直到元代還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

飴糖,我們小時候還會在街上買著吃



關於廉希憲的故事是最有名的。廉希憲是元代有名的監察官員,非常剛正不阿的。有一次他生了病,醫生開的藥方裡面要用到砂糖,他家沒有,也買不起,當時的權臣阿合馬聽說之後就給他兩斤。然而廉希憲拒絕了阿合馬的饋贈,因為阿合馬是一個經常會貪贓枉法的理財大臣,廉希憲如果收了他的珍貴的砂糖,以後再要彈劾他難免就有點困難,忽必烈聽說此事之後非常讚賞廉希憲的風骨,於是賜給他了三斤砂糖。所以這種東西當時就是這麼珍貴。清廉一點的高官重臣都買不起,只有權力極大的貪官和皇帝家裡才有。

關於糖的歷史其實是有專門研究的,季羨林寫過一本糖史,可以參考,裡面講述了製糖和食用糖的歷史。人對甜味的熱愛是刻在基因中的,所以從很早就在追求甜的東西,而且會把甜和美這樣的字聯繫在一起。元代的醫學理念中西交融,西域醫學中會把糖水作為一種藥品,元代流行一種名叫舍而別的飲品,就是各種果子製成的粘稠果汁,元代來自西域的醫師認為這種果汁可以治病,而且它很好喝,所以元朝的日用百科全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和《事林廣記》中還記錄了很多舍而別的方子,教大家怎麼用料怎麼熬製,吃不到砂糖的普通小貴族和富裕平民喝點舍而別也可以撫慰自己熱愛甜味的心了。不過中醫就會站出來說舍而別多喝無益,其實是符合現代健康理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