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在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吃

齐立新


这个有意思,在每个文化中都会有一些特别珍贵的东西,我们挨个来数数。


1.先说欧洲吧,那就是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因为欧洲并不生产香料。所以像丁香,肉豆蔻,肉桂这些香料都是从遥远的亚洲运到欧洲的。有些说法是欧洲的肉经常是臭的所以吃香料。这压根就没搞清楚香料有多贵,至少是比通常的肉要贵好多,所以,在大航海之前的欧洲,香料几乎只有贵族才能够享用。


2.再来说美洲的,最特别就要属可可了,这种巧克力的原料在阿兹特克时期可是当货币来使用的,所以那个时候吃巧克力,可是真的在吃钱。你想,这东西能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东西吗你?当然只有王公贵族才常吃了。不过到今天,巧克力已经是比较常见的甜品了,也再也不是货币了。


3.最后说说中国的东西,中国的地域比较大,所以呢不同产区的东西运来运去,也就成了稀罕的东西,比如说,杨贵妃在北方要想吃荔枝,那是非常难的事情。再往前追一下,曹丕吃葡萄也是很珍贵的事情,那个时候葡萄刚刚大规模进入中原,只有贵族能吃。同样,汉武帝的时候想在长安吃橘子,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这些水果到今天都是普通的事儿了。

还有肉类中的牛肉,牛在古代一直是重要的“农耕机械”,可不能随便吃,私宰耕牛是很重的罪,甚至要杀头。所以吃牛肉就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通常只有贵族才能吃,现在已经成为很品尝的事情了。


最后说一个古代只有玛雅贵族享用,即便到今天仍然很金贵的东西吧,那就是香草。对,就是香草冰激凌中的那个香草,虽然到今天,香草已经可以规模化种植了。但是香草的授粉和加工技术一直都主要依赖人工来完成,完全无法用机械来替代,所以,香草仍然很昂贵,仍然是论豆荚来售卖的高档香料。


植物人史军


有种水果的名字叫“猕猴桃”,知道吧?

这种水果在每个水果店里都有卖,而且也不贵。走亲访友、饭后水果等等都可以用到它,但猕猴桃在2200年前却是个稀罕东西。

怎么吃到猕猴桃,可愁坏了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灭了六国、当上了皇帝,成就了千古伟业。

他把六国的宫殿都在咸阳附近复制了一遍,并用六国美女填充六国宫殿。再没有“复制、粘贴”功能的秦朝,秦始皇成功的完成了这一壮举。

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操作,他憧憬长生不老,将眼前的小美好长久的保持下去。于是秦始皇陶醉在寻访神仙的活动中,并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带着3000童男童女,还有大批粮食、种子、百工、技师等等,希望他能带着人间的礼物找到神仙,给他带回长生不死药。

数年过去了,徐福并没有带着长生不死药回来见他,甚至再也没有了踪影。

而秦始皇要寻找的长生不死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经现代专家查找资料、对比后得出结论,它就是我们经常吃的“猕猴桃。”

不就是想吃个猕猴桃嘛,得费这么大的劲。


温乎


作为现代普通吃瓜群众,你根本不知道,你现在的日子其实就是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日子,尤其是在饮食方面。

列举起来其实很麻烦——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你走近厨房,举目四望,哪一项都是普通的古代人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你觉得最简单的食材那都是古代帝王尊崇级别。

面粉:汉代以前,面粉根本不存在,麦粒饭倒是可以吃上几碗,你的嗓子必须适应粗粝,因为里面很可能掺杂着麦壳儿,这是由古代的脱壳、磨粉技术不过关决定的,即使是过了汉代,想吃到精制面粉,那也必须是皇家独享,科技不够,他们毕竟有的是人力来凑。

米饭:古代大多人吃的是糙米,而绝非现代磨掉了皮层、糊粉层和胚芽的光溜溜的精米,营养价值上或许糙米更高,但口感方面与精米相比,的确不敢恭维。

植物油:宋代之后,古人才开始有食用油一说,品种单调,只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想吃到花生油,等到明代吧。盐:寻常百姓之家没有精盐一说,不管是海盐井盐,必须都是粗盐,杂质较多。红茶:四百年前想喝到红茶没那可能,这种发酵技术是明朝中后期才在福建一带发明的,种植技术传到印度和非洲之后,才算走入全世界的寻常百姓家。蜂蜜: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蜂蜜的影子,秦汉时期就有医书记录,但古代的蜂蜜都是直接拿蜂巢挤压出来的原液,跟熊大熊二吃到嘴里的并无太大区别,混杂有花粉、幼虫及蛹汁、王浆等杂物质。活框式蜂箱和离心分蜜机使现代人能享用到较为纯正的蜂蜜。

糖:商周时期的糖叫做“饴”,其实就是现在的麦芽糖,从含淀粉的粮食中提炼出来的,那是上层贵族专属享用的。在明朝发明黄泥水淋糖法独有工艺之前,白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做到优质和量产。

以上所述,我们日常生活最最基本的寻常食材,都是大多数古人没有口福享用的珍品,更不要提什么北方吃不到荔枝等热带水果了。


历来现实


贫穷,真的可以限制人的想象力。不知道清朝的嫔妃们吃什么,真的是普通人吃不到的吗?

清朝后勤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皇帝以及大小老婆的衣食住行都安排的特别好。乾隆皇帝很会吃也很会玩儿,差点令内务府坚持不下去。当和珅做了内务府总管后,才没断了皇帝嫔妃的吃穿用度。

皇帝与皇太后的伙食标准最高,其次是皇后。皇后的一日三餐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很健康也很美味。据说,皇后每天要用掉25斤的猪肉,在猪肉出肉率并不高的古代,这就相当于半头猪。有人会说,一天25斤,皇后娘娘从醒来到入睡,不停地啃猪肉都吃不完,怎么办?

其实,这只是明面上分配给皇后娘娘的,其实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吃。还需要分配给皇后宫里的太监和宫女,要知道皇宫宫里的佣人非常多,大约有24人。再加上皇后,一人分一斤猪肉,其实一点都不多。除了皇后,其他嫔妃的伙食标准要按照地位来分配。到了皇贵妃,每天可以获得12斤猪肉,贵妃得到9.8斤猪肉,妃子可以得到9斤猪肉,嫔只能得到6.8斤猪肉,答应最惨,只有1.8斤猪肉。

答应是后宫中地位最低的,得到的食材也是最少的。每天可以得到1.8斤猪肉,九盒陈粳米,2斤的新鲜蔬菜,1枝黄蜡和1枝羊油蜡,夏天得到5斤的黑炭,冬天翻倍。

看看答应的食材,都是老百姓吃的东西,猪肉、陈米还有蔬菜。有一些富裕的百姓还可以吃到鸡蛋和干果,可是答应都没有。她们的日子混的很惨,都不如富裕家庭的女儿。如果生了儿子或者女儿,在孩子满月的时候可以获得五十两的赏银,估计能够稍微改善一下伙食。

在清朝的皇宫中,嫔妃们吃的与普通人差不多,都是一些大米和白面,还有猪肉以及羊肉。地位高一些的妃子,偶尔得到一些干果和鸡蛋,吃的能够健康一些。有人会问,皇后等妃子为什么不吃牛肉和羊肉以及鸡肉呢?只能说,大家想的太多了,过去根本没有这些肉。牛是用来耕地的,吃了犯法。这些肉类,即便是特别奢侈的慈禧太后都不敢想,这些嫔妃更不敢想。看到这些嫔妃获得的食材,大家也会知道为什么后宫的女人不断争宠,向上爬了吧?


大侠暴走历史


当然是冰箱啦,在古代叫冰鉴(hàn)。

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什么时候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所以说,在古代能在炎炎夏日吃上冰冰凉的冰镇饮品,绝对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啦!

而现如今呢,不仅有了各色高颜值的冰箱:

还有各种功能性显著的冰箱,比如带饮水机的冰箱,不仅可以冷藏保鲜,还可直饮冰水。

最后,对老祖宗的智慧心存崇敬;对科技的飞速进步心怀感恩,吃冰镇水果捞去咯~


生活家容小声


记得以前某个节目里看到过一种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现代社会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对于皇亲贵族来说其实无所谓,这话说的有点绝对,但是仔细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首先来说,早之前肉就就是十分珍贵的,比如春秋时期,曹刿论战里就说了一句“肉食者鄙”,何为肉食者,就是经常吃肉的人,也就是那些当权者。可见,当时普通人吃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能吃肉。而在《孟子》里面也有论述,孟子曾对梁惠王劝说,有一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让他消停点,别瞎折腾,好好生产,你的国家会安定富强的,安定富强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普通老百姓家七十岁老人可以吃肉了。那个平均年龄三四十的年代,有几个人可以活到七十岁?即使这样,只要国家里可以供给七十岁老人吃肉就很富强了,足以看出肉在当时有多么珍贵。关于吃肉,还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就是晋朝的白痴皇帝晋惠帝,灾区闹饥荒,老百姓吃不上饭,只能吃草根树皮,要么被饿死,这皇帝老小子知道后来一句“何不食肉糜?”被人嘲笑了上千年,普通老百姓年份好的时候都很难吃到肉,何况是灾荒年代呢。根据相关记载,普通人开始大规模吃肉应该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主要是羊肉和猪肉。当然,这些对于达官贵族来说就不是事了。



再有一个我们现在经常用的,特别是夏天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冰了,在古代也绝非普通人可以享用。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冬天可以烧火生炉,那夏天咋办呢。这点难不倒那些王公贵族们,他们在寒冬之际,要么就地取材,留取巨大冰块,要么找到冰寒干净之地取冰,然后运回去,放到早就挖好的冰库里。等到了夏天,就可以取出冰块享用了,或者降温,或者食用储藏食物皆可。当然,无论是取冰还是冰库,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普通人绝对享受不起。到了唐代以后,人们发现硝石溶解可以吸热成冰,由此又掌握了一种新的制冰方法。不管是如何制冰,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冰块一直都是贵族或者大富之家的奢侈品。


还有一个就是非本地出产的水果,这个也很正常,因为古代交通实在不发达,运输条件工具都不完善,水果的保鲜期又特别短,所以才会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北方人想吃点荔枝、龙眼这样的水果,除非像皇帝一样有专门的快马加鞭,否则别想吃新鲜的异地水果。


再有一个比较好的就是现代人的如厕工具要好很多,都有了柔软干净的卫生纸,有的还用自冲洗马桶。可是古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国还好一点,最早发明了纸,在唐宋年间就有人开始用纸了,之前的老百姓一般用竹片之类的,想想菊花都疼,只有贵族小姐们可能采用丝绢之类柔软的东西。不过想想古人,如果饮食里面都是粗糠饭和蔬菜,那如厕时估计也不会有太多粘连,就跟今天的食草动物差不多。至于其他国家的人就更惨了,没有纸,长久以来只能用绳子啊棍子啊之类的。还有些国家干脆就直接用水冲洗了。


在古代,一般人生活的不便利和艰难是现代人很难想象的,不过贵族们就不一样了,事事都是最好的,还有一大堆人伺候,难怪那么多人想当皇帝呢。想想我们今天有些东西比古代的皇帝还要好,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


一览众河小


在今天,托了科技进步的福,咱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能享受到更多升级版的体验。

比如,在顿顿饱饭的前提下,夏天有冷饮,冬天有热饮;比如,几乎所有水果,都能在一年四季任何时候吃到。

但是往前数个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咱们常见的东西放到古代,可不是人人能享受到的。

冰块

现代做冰块的花样,简直多的要命,人们在一整个夏天消耗的冰,可能比冬天看见的都多。

回到古代,冰块,这个冬天能要了穷人命的东西,在夏天,却是属于王侯将相的专属奢侈品。

冬天,古代帝王会命令奴隶,挖个四五米深的地窖,往里面搬运巨大的冰块,并用草包起来,封藏在地窖里头。来年夏天,再根据需要运出来,为权贵们解暑。

慢慢的,制冰藏冰甚至成为内务府管辖的机构。唐末时,人们在生产火药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冰的价值从此开始下降——但历朝历代,夏天的冰,对于底层劳动人民来说,始终是奢侈品。

暖气房

上面说道夏天的冰块,那么这个,说的就是冬天的暖气。

现代北方有暖气片,南方有空调,乃至于地暖,总之,冬天冻不着。

古代有一种类似于今天空调房的设置,在冬天,独为权贵所好。

方法是,将花椒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就成了古老的保暖墙壁。汉武帝时,设有“温室殿”,殿内“以椒涂壁”,也就是上面说到的花椒和泥,设有壁炉,挂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铺放着来自西域的毛毯。

这可不就是现代的“暖气房”。

学习机会

今天,我们有九年义务教育制,规定了受教育是国民的义务。但是在古代,学习机会永远和穷人无关。那时候识字的人占的比例低的吓人,考出个秀才,都是十里八乡值得庆贺的事情。

早些年,村里出个大学生,那都是值得广播个三天三夜的大喜事。我母亲的那个年代,一年学费只要几块钱,别看数字小,就这,还有无数人家读都读不起。我母亲是家里长女,农活家务自然有很大一部分落到她的肩上,但是她想上学啊,每逢开学,都是又哭又嚷。家里没办法,七拼八凑,咬着牙把她送去。

我母亲只有小学文凭。

在曹文轩《青铜葵花》书中,有一段情节。家里钱不够,只能送一个孩子去上学,兄妹俩抓阄,哥哥特意使了个计谋,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妹妹,自己却偷偷掉眼泪。而在几十年前,无数家庭都在上演这场抉择。

更何况古代。

以上是我的回答,抛砖引玉,您若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评论。


徐大黄


花椒

现在做菜随便就放几粒花椒,在中国古代这样做等于用美钞点烟,当时的花椒跟黄金一样珍贵。屈原在《离骚》中就有〖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花椒是迎神之物。皇室为显其富贵,用花椒和泥涂墙,这样又保暖又芬芳。也因为其太奢侈,除了皇室,没人用的起,所以以后有时用“椒房”指代皇宫。

这还是在中国,要在古代的欧洲,用一袋黄金换一袋花椒是沾了大便宜。

银耳

银耳在中医中是大补之物,又因极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贵。金庸的《侠客行》就有各掌门自己喝“断肠蚀骨腐心草“的腊八粥,认为二岛主碗里一定是〖人参、银耳等大补之物〗。

而你现在点凉菜,银耳随便放。


白糖

人自诞生以来就非常渴望糖分,因为它既营养大脑,又给身体补充能量。现在你有钱了,拿个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在古代由于制糖非常困难,需求量非常大,所以糖非常贵。

唐朝之前,还没有糖,做菜用梅子增加甜味;唐朝之后糖也不是一般贵族能负担的起的,更别说平民了。即便到了近代,“两弹元勋”们,一年也只有不多的糖。

可由于工业的发展,糖大量生产,不仅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还沦落成了人人排斥的“垃圾食品”。


海带

味道鲜美,做汤的好调料,可由于采集困难,一般只有贵族才能吃到。现在比白菜还白菜。

人参

人参这种东西,在传说中,有大补,药到病除,甚至起死回生的功效。现在还很多人认为很珍贵,其实由于生产、运输的方便,现在已经是白菜价。


待我施为地煞变


就笔者认为,有一种东西是古代王朝只有上层人能享受,下层人不好弄到的东西。但是现在便宜到极点了。

那就是现在一些饭店中必备的胡椒了。

其实啊,中国古代王朝在隋唐以前是没有胡椒这种香料的,胡椒是经过西域,然后传到中国来的。

在唐代,胡椒可不是平常人轻易能吃到的东西,唐代的大贪官宰相元载被抄家的时候,抄家抄出了胡椒八百万石。一石等于50千克,也就是一石等于一百斤。就是八百石,也有八万斤了。元载是不是吃错药了、

还真不是,相反,元载的眼光很高了。就以胡椒后来的历史来说。即使到了宋朝,胡椒这一类的香料了,也是平民百姓消费不起的。宋徽宗君臣在享受奢华的时候,胡椒就是现在人认为的熏香。也就是说,那个家伙一边画画一边闻着胡椒的香味。

宋朝山且如此,更不用说唐朝了,一斤胡椒值多少钱就不用想了

到了明朝,胡椒才逐渐市价下降。电视剧《大明1566》中,发给官员们胡椒的情节,是符合历史的。古代的军队在薪资上,因为朝廷没有那么多白银。所以就打发一些值钱的东西给士兵们。胡椒也是其中之一了。

大概古代人也没想到,胡椒这类奢侈品在几百年后,会便宜到随处可见。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好像没有人提到糖?

糖在今天是非常常见了,尤其是白砂糖,几乎是家家必备的非常廉价,方便易得的调味品。

然而在古代可不是这样,中国比较早就有了制糖的技术,这在全世界都是很先进的,其实中国的制糖技术是从印度学习的,但后来中国的技术超过了印度,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制造都是饴糖,不是砂糖。制作砂糖,尤其是白砂糖的技术还是比较难的,因此砂糖一直到元代还都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饴糖,我们小时候还会在街上买着吃



关于廉希宪的故事是最有名的。廉希宪是元代有名的监察官员,非常刚正不阿的。有一次他生了病,医生开的药方里面要用到砂糖,他家没有,也买不起,当时的权臣阿合马听说之后就给他两斤。然而廉希宪拒绝了阿合马的馈赠,因为阿合马是一个经常会贪赃枉法的理财大臣,廉希宪如果收了他的珍贵的砂糖,以后再要弹劾他难免就有点困难,忽必烈听说此事之后非常赞赏廉希宪的风骨,于是赐给他了三斤砂糖。所以这种东西当时就是这么珍贵。清廉一点的高官重臣都买不起,只有权力极大的贪官和皇帝家里才有。

关于糖的历史其实是有专门研究的,季羡林写过一本糖史,可以参考,里面讲述了制糖和食用糖的历史。人对甜味的热爱是刻在基因中的,所以从很早就在追求甜的东西,而且会把甜和美这样的字联系在一起。元代的医学理念中西交融,西域医学中会把糖水作为一种药品,元代流行一种名叫舍而别的饮品,就是各种果子制成的粘稠果汁,元代来自西域的医师认为这种果汁可以治病,而且它很好喝,所以元朝的日用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事林广记》中还记录了很多舍而别的方子,教大家怎么用料怎么熬制,吃不到砂糖的普通小贵族和富裕平民喝点舍而别也可以抚慰自己热爱甜味的心了。不过中医就会站出来说舍而别多喝无益,其实是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