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見》-柴靜
這本書是我在朋友的書架上偶然看到的,閒著無聊就拿出來翻看一下,剛看開頭我就被它的內容給吸引了,以至於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一下午一口氣把它看完了。這本書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採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的。
從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裡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著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2、《皮囊》-蔡崇達
很喜歡《皮囊》裡面作者寫的那首詩:
世界都不大
我可以哪裡都不去
我可以在這裡
只看著你
直到一切老去
我在看完《皮囊》之後,雖然有萬般情緒,但是卻理不出自己的感覺出來,或者說,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內心混亂的情緒。
到底是皮囊重要還是靈魂重要?
看到作者的父親,阿太,朋友,去世的時候,不禁噓唏。作者的父親不幸殘廢,給作者家庭帶來的影響,再後來作者父親的去世,都讓整個家庭都處於劇烈的悲傷之中。若是皮囊不重要,靈魂永存,那麼我們作為普通人,也不會對於死亡這樣恐懼,也不會對往生的人如此懷念。
我們既是同為皮囊,彼此接近。卻又因為靈魂,讓我們靠近,遠離。
人是如此的矛盾,我們無法用理性去判斷,到底是皮囊重要,還是靈魂重要。也許就是小說的魅力,小說不必像議論書,不必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跟隨著作者,在作者的書中一起尋找的答案。我們讀這本書,在書中看到了作者的過去,也看到了我們自己的過去。
我們應該回答的問題。
這是我們內心的問題,或者說是我們的靈魂。我們內心總是有一些很感性的,無法用理性思考,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感覺,情緒。情到濃時,它是一種衝動。
作者的母親,明知道老宅即將拆遷,但是還是堅持完成愛人的願望,繼續蓋下去,這是她對愛人的愛。一種衝動,一種無法用理性來解釋的情感。王美麗在受到全村人質疑之後,最終選擇在祠堂結束自己的衝動,要是在全村人前證明自己的尊嚴。作者父親去世之後,作者的母親需要神明的朋友,其實需要的是靈魂的安定。
內心真實的感受,讓我們不再用功利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純粹的情感,大概就是源自我們靈魂深處最自然的地方。能為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感覺到溫暖,能為一花一草感覺到生命的存在,能為音符讓情緒隨之律動。讓我們有愛的能力,釋然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靈魂,知道自己想要的,自然就不會過分執著於別人的生活。不會去跟別人對比,不會有太多的羨慕,妒忌。我們更加能坦然的接受自己的狀況。也不再會因為別人在某方面超越自己的時候惴惴不安,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成果而輕易改變自己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的,知道自己一直在千萬屬於自己的目標的路上,每天踏踏實實的走在前往目標的路上。成功的定義有很多,可以參考別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但是不能照搬。文展和厚朴如果知道這些,應該就不會過的那麼累吧。
善待我們的皮囊
我們經常歌頌著思想,靈魂,而很少歌頌我們皮囊,可能是覺得它是次要的吧。但是在面對生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皮囊確實如此的重要。它重要,卻終是被忽視,它是如此的可憐。
靈魂折磨著我們的皮囊,如果我們的皮囊無法滿足我們的靈魂的時候,我們總之折磨著我們的皮囊。
在這個社會里面,人們追求的物質的生活,釋放著自己無盡的慾望。打工族天天深夜加班,為了他們心中的夢想。天天不中斷的學習,為了解決內心的知識焦慮。還有各種因為慾望而消耗著生命的力量的種種行為,都是皮囊在承擔著後果。
如此之重要,以至於一個個體去世的時候,總是能讓身邊的人為之悲痛,緬懷。也讓一個人的無法再繼續散發生命之光,傳播自己的能量。
作者的父親去世給作者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傷痛。作者的上司去世也能帶來如此大的衝擊。王美麗和厚朴,都是年輕的生命,自殺實在是太可惜了,他們原本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他們的生命不僅僅是如此。
愛惜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皮囊。這個裝載著我們靈魂的皮囊,如此的可愛。這個由精子和卵子結合出來的皮囊,如此的充滿奇蹟的光芒。生命來之不易,它不應該被輕視,不應該被放棄,無論面對著生命?都應該好好活著。
3、《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寫的是三毛與荷西兩人挑戰撒哈拉的故事,我無法想象三毛的熱情,我也無法想象三毛的堅強,我只是由衷的讚美,我眼中的她筆下的撒哈拉,讓我敬而遠之,又心嚮往之。
三毛的文字是溫柔的,溫柔的滴出水來。即便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讀《撒哈拉的故事》也能感受到一絲清涼。我不敢說三毛是用怎樣的心情來敘述那種嚴酷的環境,我透過那文字彷彿看到了一顆慈母的心。她憐憫所有的可憐,原諒所有的無知,她滿是容忍和愛護,撒哈拉和撒哈拉的居民都像是她的孩子。
三毛的活潑開朗彷彿是在紙上跳躍。就算是一顆死氣沉沉的心也會被她感染。三毛的生活就是在創造歡樂。她為一切可以歡樂的事歡樂,不應該歡樂的事也會被她轉化為歡樂,她讓自己歡樂,也把歡樂慷慨的與所有人分享。她用紅酒給山羊治病,用指甲油給當地人補牙,給無知的當地人分發藥物,甚至毫無經驗的幫助別人分娩,雖然最後還是由醫生分娩。她滿懷著熱情,樂於助人,她戲稱自己是個“巫醫”,她對丈夫荷西說粉絲是“春天的雨”,一個駱駝的頭骨對她來說是最棒的禮物,一個無名藝術家的質樸雕刻是她最寶貴的收藏。我深刻的記得她和荷西結婚時的忙碌和欣喜,她的喜悅感染了身邊每個忙碌的人。一無所有的他們在貧瘠的撒哈拉搭建了一個美好而溫馨的家。
我們一生會讀許許多多的書,但《撒哈拉的故事》必然不是像其他眾多書籍一樣只是在腦海中飄過,它會深深留在你的心裡,連同它的作者三毛,成為你的精神財富。
4、《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塞尼
書中主要講了12歲阿富漢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追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偷盜的事情,是阿米爾乾的,哈桑不忍心看到他受懲罰,雖然明知道他背叛了自己,還是與往常一樣,替他頂了"罪名".在被冤枉的情況下,哈桑最終還是走了。是阿米爾逼走了哈桑,使阿米爾非常自責。在為哈桑盡最後一點心力時,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在最後一次的追風箏比賽中,阿米爾回想起了哈桑。張開雙臂,迎風而跑。追吧,孩子,這次是為哈桑而追……
讀完這本書,哈桑的忠誠讓我感動,同時還有他們的友誼。即使是主僕關係,即使是阿米爾背叛了他,可是哈桑的忠誠仍然不變,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守護"我".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多次出現在這本書中,可我每每讀到這兒時我都會深受感動,是啊,這一句短短的句子裡包含了多麼深的含義啊!這不僅僅是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更是哈桑對阿米爾的信任。
其實,文中的風箏不僅僅是指的本意,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於阿米爾來說,風箏隱於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隻風箏,不管它的意義是什麼,它總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閱讀更多 聽到故事的最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