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凍市場品牌營銷案例:如何突破喜之郎的諾曼第防線呢?

基於消費水準的提升,價格因素已經不再是消費者選擇品牌的首選,而是向品質消費、品牌消費和時尚消費轉變。一些消費者認為,"價格低,產品質量一定不好",看來,消費者更注重消費的場景的互動方式和是否稱心如意複合“心境”。

果凍市場品牌營銷案例:如何突破喜之郎的諾曼底防線呢?

果凍市場營銷如何突破果凍巨人喜之郎的壟斷封鎖?

果凍,固體的形狀,液體的感覺。這一老少皆宜的休閒食品已被消費者廣泛接受並因而造就了一個諾大的布丁市場,所謂小布丁,大市場。“果凍布丁喜之郎”——這一句概念佔位的廣告語也因此讓喜之郎成為了中國果凍食品的代名詞,雖然喜之郎並非是中國果凍食品的標準締造者。這也是讓眾多的後起之秀們心中大為不悅之處。

突破,一直是後起者的努力方向;但是,儘管我們看到如金娃、徐福記等一直在尋找著市場突起之路,現實是總是不能和喜之郎一樣在消費者心中佔據一席空間,哪怕是它的旁邊。金娃一直想依託品牌概念突出喜之郎的防線;徐福記想借產品的不斷創新來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是,都只是賺到了果凍市場的一點碎銀。其實,原因很簡單,之所以後起者不能超越喜之郎,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走著和喜之郎類似乃至相同的營銷思路——類似的包裝;類似的價格;類似的渠道;類似的終端;類似的促銷行為,甚至於類似的廣告表現等等,堆頭、陳列等等就是彼此在終端競爭表現的唯一所在。傳統的市場推廣、概念炒作等等營銷行為喜之郎都做過了。但這些只能作為新品牌立足市場的“常規武器”

果凍市場品牌營銷案例:如何突破喜之郎的諾曼底防線呢?

那麼,如何突破喜之郎的諾曼底防線呢?

品牌策略思考:面對如此“強敵”,既然我們不能從大的市場戰略方面突破,就必須在營銷鏈中的從某一個小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做大做強,讓某一點成為牽制整個市場的戰略重點,從而取得市場的生存權。首先,我們經過調查分析發現,為什麼果凍布丁是越做越大,由“小布點”到“一小碗”?這裡面的產品創新如果不是消費者的需求所致,誰又願意冒險呢?而這一表面上只是產品體積上從小到大這樣一個簡單變化卻內涵著消費者的飲食消費的奇特心理。每一樣食品都有其獨特之處,消費者對於它的看法是不同的。由於果凍是速食產品,無需加熱等工序,又由於其是固體狀態,即果凍無形卻有形。消費者更是願意把它當飯一樣吃,而既是當飯吃,那就是要吃的飽,一次吃的過癮。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果凍從指頭大的小布丁到掌心大的一小碗增加的還不夠份量——而應該是甚至於比拳頭還大的“一大碗”才行。這也可以說是消費中的一種“馬太效應——大則極大,小則極小”吧。因此,我們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果凍食品若從常規方法如色彩、配料、包裝材質等方面是無法超越果凍巨人——喜之郎的,所以,首先的超越應是滿足消費者心理潛在需求的產品力的超越——同樣造型的產品比喜之郎要大;不同造型的比喜之郎要多;差異化產品走更是能“吃飽”的多品種營養型等。而這,只是滿足消費者能夠大口吃、豪吃、吃得爽吃得過癮的消費心理需求。其次,如何讓消費者在什麼地方吃到、吃得過癮呢?傳統商場超市的零售方式無法真正滿足消費者如何吃得過癮這一需求。為什麼呢?首先,是吃得不方便。就說那表面的一層保護膜吧,要是想把它去掉有時卻是要費一番功夫的。

其次,就是吃得不過癮。一個一個的去殼吃,有一勺一勺的大口吃得爽嗎?而且現在又出現了一個由於老年人或小孩由於過力吸入而把果凍吸到氣管裡的危險狀況,因此,這裡就隱藏著一個由吃的方式的變革而帶來的商機。這個商機就是要讓消費者從經過商家間接去吃到直接吃成品,即所謂的現場製作加工。而能夠滿足這種做法則就是所謂的新商機——果凍食品的連鎖加盟店商業形式。這也就是通過新的渠道模式和消費者走得更近。對於連鎖加盟,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但是就是這麼的一個市場中的“舊元素新組合”,能夠給果凍市場一個新的利潤空間。同樣,這種模式有它的侷限性,比如只能在城市中心年青人集中的地方、商業鬧市區等,前期更易在中心城市開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通過“產品力+渠道力”改變了傳統的果凍食品的競爭法則,更容易讓消費者形成“吃果凍就到果凍店”的概念,這一點也同樣有力避開了大量的中小超市終端的各種營銷費用,能夠形成對大賣場的有力的市場補充。在這種產品力+渠道力的市場策略下的其它的傳播推廣則可能起到更有效的結果。所以說,中小新品牌果凍食品不一定要走和喜之郎同樣的市場道路,在沒有大量的廣告做支撐去做品牌形象拉動的情況下,只要能讓消費者接受的方法就是好有方法,就是好的市場策略;因為,至少在你的果凍連鎖專賣店裡,你是唯一的品牌。

文章來源:素材公社http://www.tooope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