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和朱祁鎮都是孫太后親生的,爲什麼孫太后支持奪門?

濤濤不絕155


糾正一點,朱祁鎮和朱祁鈺都不是孫太后生的。

明宣宗朱瞻基有過兩位皇后,第一位胡皇后的身體不好,也沒有生育,在宣德三年被廢掉。取代她的是孫皇后,姿容美豔,深得明宣宗寵愛。孫皇后也沒有生兒子,但生有一個女兒。

明宣宗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大概和他的年紀有些關係,他在位十年,死時只有三十八歲。

兩個兒子中,老大是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另一個是朱祁鈺,即後來的明景帝。朱祁鈺的生母姓吳,朱祁鎮的生母是一個宮女,出生之後被孫皇后抱去撫養,那位宮女後來死掉,連姓氏都沒有留下來。在明代宮廷中,這種事不足為奇,比如後來的明武宗,一直被懷疑不是張皇后生的。

朱祁鎮成為孫皇后的兒子,也就是嫡子了,才剛四個月大,就被立為皇太子。等他登基後,尊孫皇后為皇太后。對於孫太后來說,朱祁鎮就和親生的兒子是一樣的。對於朱祁鎮來說,親生的母親早已經死了,維護孫太后的地位,也是維護他自己的地位。

在後來的一系列劇變中,孫皇后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木之變後,孫太后拍板決定,由朱祁鈺監國,隨即又匆匆冊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顯示出她仍然在努力維護朱祁鎮的利益。當然,隨後她也同意讓朱祁鈺即位,這也是被形勢所迫。

在以後的歲月當中,孫太后始終關心和呵護著自己的“兒子”朱祁鎮,幾次派人到大漠中送去禦寒衣物,朱祁鎮歸來後,她也多次前往南宮去看望他。

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謀政變,事先曾向孫太后請示,並得到她的同意。畢竟,明景帝朱祁鈺的身體太差,又沒有兒子,繼續留在皇位上,不確定性太多太多。而朱祁鎮原本就是皇帝,迎回他來,付出的政治代價可以最小,風險也最低。

在當時,即使是明景帝最信任的于謙等人,也都認為應該有兩手準備。

所以孫太后如此表態,既有感情的因素,也有現實的政治考慮,無可厚非。


於左


這問題可就說的莫名其妙了。誰說朱祁鈺是孫太后親生的?朱祁鈺的生母是賢妃吳氏,根本不是孫太后的親生兒子。當然,孫太后支持奪門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兒子護短,她同時也是擔心朝局不穩。奪門之變至少可以保證皇位穩固。

(朱祁鈺劇照)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瞻基僅有兒子,長子英宗朱祁鎮、次子代宗朱祁鈺)。生母為賢妃吳氏。吳氏與朱祁鈺據說一直生活在宮外,因此其身世就有了兩種說法。一種是《明史》說的,很簡單,吳氏是朱瞻基做太子時的侍女,因為生下兒子朱祁鈺晉封為賢妃;另一種說法是《罪惟錄》說的,她原本是漢王朱高煦的宮人,朱瞻基即位後叔叔朱高煦造反失敗被殺,宮人全部充入後宮為奴。朱瞻基看中了吳氏,但因其是罪人不能冊封,所以養在宮外宦官家中,直到朱祁鈺死前才承認了吳氏的身份和朱祁鈺的地位。朱祁鈺封郕王,因年紀小(朱瞻基去世時朱祁鈺僅八歲)就在京師奉藩,不往封地。

(朱祁鎮劇照)

朱瞻基死後,長子,也是孫皇后的兒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正統十四年,英宗聽信太監王振之言,御駕親征瓦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瓦剌人進攻北京,朱祁鈺在孫太后的支持下率領群臣打贏北京保衛戰。此後,于謙等大臣提議讓朱祁鈺即位為君,因為當時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恐主少國疑。孫太后深明大義,同意了這個建議,於是,朱祁鈺稱帝,改元景泰。

(吳賢妃劇照)

因為朱祁鈺即位皇帝,其母吳賢妃母憑子貴,被尊為皇太后,與孫太后並列。家人也多有升賞。所以,朱祁鈺的生母不是孫太后而是這位“吳太后”。

再說說奪門之變孫太后為什麼支持的問題。之前已經說了,朱祁鈺不是孫太后的親兒子,所以更偏向朱祁鎮也是可能,但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朝局的穩固。


(奪門之變)

朱祁鈺即位後,明朝多方努力,終於從瓦剌手中贖回了英宗朱祁鎮。但是朱祁鎮回來後,朱祁鈺不願意將皇位交還哥哥,而是將朱祁鎮軟禁於南宮,稱太上皇。不僅如此,景泰三年,朱祁鈺廢掉了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朱祁鈺面臨沒有繼承人的尷尬。大臣們多次建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都被朱祁鈺拒絕了。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將領石亨、大臣徐有貞等聯合宦官曹吉祥等發動政變,擁立英宗朱祁鎮復位。政變之前,石亨等先秘密告知孫太后,獲得了孫太后的許可,方才行動。朱祁鎮成功復位後廢朱祁鈺為郕王,其生母吳氏也被廢為“宣廟賢妃”,褫奪了太后尊號。一個月後,朱祁鈺去世。

(孫太后劇照)

要說孫太后不偏向自己兒子,那也是不可能的。畢竟是親兒子,而且回宮後一直被軟禁,也受了不少苦。但孫太后絕不是一個不顧大局的人。這點從她支持朱祁鈺即位抵抗外敵就可以看出。所以,她支持奪門也是從大局出發。如果沒有奪門之變,之後的朝局可能出現變數。

第一,皇位可能旁落。雖然很多人說奪門之變沒有必要,因為朱祁鈺沒有兒子了,只能傳位給朱見深。事實上未必如此,朱祁鈺不願將皇位還給朱祁鎮,又廢掉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地位。所以他深深知道如果朱祁鎮、朱見深父子重登大位,自己死後一定揹負罵名(後來證明事實也確實如此)。做過了皇帝,享受了榮華富貴,最後最放心不下的大概就是死後的名聲了。所以,可能朱祁鈺寧可傳位遠親也不會給哥哥或者侄子。一旦臨終傳下遺詔由別人繼位,悔之晚矣。對孫太后來說,朱祁鈺至少還是自己丈夫的兒子,也勉強能算自己的兒子,換了皇室遠親,就徹底不一樣了。

第二,朱見深依然年幼,無力掌控朝局。即使朱祁鈺最後仍然將皇位傳給了朱見深,一樣是問題。朱見深年僅十歲,根本沒辦法把控局勢,朝政可能會混亂。如果給朱祁鎮皇位又名不正言不順。自古傳位只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如果沒有兒子,傳位侄子倒也可以。但絕沒有弟弟傳位哥哥、兒子傳位父親的道理。因此只能是朱見深繼位,到那時如果再有人擁護朱祁鎮復位,最後導致擁護父子二人的朝臣對立,可能又是一場政變,反而讓父子二人反目,豈不更糟?對孫太后來說,寧可舍掉庶子,也不能看著兒子和孫子對立啊。只有通過奪門,讓朱祁鎮繼位,朱見深才能繼續做太子,父子二人關係才能穩固。這既是為了朝政穩定,也是為了父子和睦啊。這可能才是孫太后決定支持奪門的最重要的想法吧。


伊耆角木


這個問題莫名其妙,且不說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是不是孫太后尚且存有疑點,明代宗朱祁鈺的生母是吳賢妃是毋庸置疑的。

朱祁鈺並非孫太后所生,孫太后支持朱祁鎮除了是“護短”,也是因為希望維護朝政安定。



孫氏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寵妃,兩人感情深厚。然而當時的皇后的胡善祥,孫氏雖然是貴妃,卻寵冠六宮,宣宗在其貴妃銜之前加“皇”字,使其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宣德三年,明宣宗廢胡皇后,冊立孫皇貴妃為皇后,孫氏所生朱祁鎮為太子

而當時,明宣宗還有另外一個兒子,那就是吳賢妃所生的朱祁鈺。雖然貴為皇子,不過朱祁鈺生母出身低賤,生育皇子以後一直住在宮廷之外,孫氏對這對母子也是非常瞧不起。



《明史》記載:“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明朝景泰帝八年,朱祁鈺拒絕冊立太子,然而當時的朱祁鈺也已經病入膏肓,朝政不穩

“土木堡之變”以後,孫太后為安定朝局扶持朱祁鈺為新君。成為新帝以後的朱祁鈺在朝政上也頗有作為,但朱祁鈺逐漸心生慾念,廢朱祁鎮之子朱見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孩子為儲君,甚至因此廢掉了自己直言勸諫的皇后汪氏

景泰帝最終病入膏肓,而當時儲君為沒有冊立,瓦剌虎視眈眈,為大局著想,孫太后支持“奪門之變”也是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