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让世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原名子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大平村人 (旧属湘乡县)。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中国近代史上的军事思想管理体现的实践者和奠基人。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让世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天赋,其实在士大夫中资质平平,进京连考了3次才中得进士,花去了9年的时间,当时已经30岁。但他意志超强,勤学好问,谦虚谨慎,无人能及。他从少年起抱有远大的理想,天天悟审其身,反思自己,每天坚持读书写日记,他认为官可以不当,但书不可以不读。他守着“拙诚”、诚实肯干,做事兢兢业业,从不马虎,不论承受多大压力,毫不气馁。他忠孝仁爱,广交贤良,注重教育,这就是他非凡的人格魅力所在。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让世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崛起,对同治中兴时期的外交、军事、文化、经济、治国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在平定太平天国一事上,镇压了洪秀全的农民起义运动,引起了史学界的激烈争议,但后现代又开始重新对他的价值观进了客观的审视和认识。试想,对一个朝廷命官来说这是国家危亡,治国平天下的当务之急,谁还能不挺身而出?相反的来说,太平天国就算推翻了清王朝掌握了政权,洪秀全哪有这个能力带领中华民族走上繁荣昌盛之路,太平天国实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邪教组织,最终只会是祸国殃民。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让世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人称是第一个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不固步自封,眼界开阔,当发现西方世界的工业发达日新月异时,就倡导洋务运动,吸取所长。在他的推动下,建造了清朝的首艘机械轮船,随后建立了兵工学堂,还组织翻译并印刷了西方书籍,安排了青年才俊出国留学,这些都是第一次尝试实施。曾国藩其实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让世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先生有一句格言: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意思是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欲望太多,导致人生烦恼、人要懂得满足,知足常乐,心身开阔,多做公益,造福社会。他是湘乡文派的代表人物,坚持儒家思想,是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他主张勤俭廉劳,为官不自傲。他修身养性,礼治为先,不以权谋私。 因此他文韬武略、集思广益。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已是位高权重,功高盖主。当时湘军的一些将士们,都拥护他发起兵变,起义反清。曾国藩却没有心生歹念,而是主动削减兵力,防止朝野诽谤惹来杀身之祸。其实当时的清政府已在湖北和安徽布下了兵力,防止强大的湘军不轨,北进直取京师,曾国藩对这个看得很透澈的,当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让世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最重视精神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李鸿章还是他的得意名生。其后的黄兴、蔡锷等湘籍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之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争后都采用曾国藩的很多治军要领。梁启超,蒋介石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曾国藩的《爱民歌》,就是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传承范本,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来自于曾国藩的“笃实”和自我反省思想。有意思的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是早年在长沙岳麓山狱麓书院就读过。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让世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以一介儒生,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踏上了仕途,官至一品,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去世追封谥号文正公。曾国藩病逝于天京 (今时南京),后葬于长沙湘江边西岸,岳麓山以南的平潭镇桐溪村伏龙山。曾国藩一生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乃千古一完人。连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都说:“愚于之人,独服曾国藩。”可见曾国藩的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对中国近代产生的深远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