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品牌經濟正當時——寫給中國首個品牌日

文/張廷元(成都知度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

2018年5月10日

中國是商標大國,但不是品牌強國;中國仍然缺少企業家精神,缺少工匠精神,缺少創新精神,缺少品牌文化;中國的大多數產品與世界仍有一定差距……中國該如何構建自己的品牌強國路線呢?

一,任重道遠,從商標大國到品牌強國

發展品牌經濟正當時——寫給中國首個品牌日

中國是商標大國,但不是品牌強國;中國仍然缺少企業家精神,缺少工匠精神,缺少創新精神,缺少品牌文化;中國的大多數產品與世界仍有一定差距;品牌理念不新,品牌投入不夠(因特爾70億打造品牌);

目前我國品牌現狀:國際知名品牌少,影響力小、話語權小,品牌價值低;中國品牌與居於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不匹配;中國品牌與擁有世界第一的商標量不相匹配;商標申請量與中國企業的品牌意識不相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產品所獲得的附加值不匹配;中國品牌與市場知名度影響力明顯不相匹配;中國品牌在世界品牌中的打榜排序不相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文化底蘊深厚的老字號不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非遺傳承創新發展明顯不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文創產業的發展總量不相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文博業的發展也是明顯不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不相匹配;中國品牌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不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工匠精神的缺失明顯不相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創新驅動的發展要求不相匹配;中國品牌與中國雙一流大學的發展也不相匹配。

2016年世界500個品牌排序中中國佔36個,但中國工商銀行等是以大取勝。佔據頭把交椅的美國等國是以強取勝,我國與國外有明顯的差距:品牌意識差、認識不到位、投入不夠高、品牌壽命短(品牌平均壽命,國外為90年,國內10多年)

一方面,國外消費者喜歡中國品牌、喜歡中國產品

美的電飯煲的外觀設計得了德國的紅點獎

美的實現335萬臺的銷售其中包括日本

美的電飯煲:學習、追趕、超越

華為,科技創新,物有所值,用創新改變了西方人的觀念

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出國買買買,展現花錢購物的豪爽

遊客在海外購物:馬桶蓋、電飯煲、OTC藥、化妝品

杭州產的馬桶蓋貼上日本的松下,品牌後面是質量+服務+影響力

2016年中國大陸游客境外消費總額達261億美元

發展品牌經濟正當時——寫給中國首個品牌日

二,找準問題,補短板求突破

中國企業大多隻會做產品這是不爭的事實,賺的是蠅頭小利,誤認為把產品賣出去就是國際化?其實,近年來中國產品的品質差距在逐步縮小,有的已達世界先進水平,90後消費者對國產產品在接受。

經濟轉型提出發展品牌經濟,做好品質到做強品牌。質量好並不等於品牌好,質量只是品牌的核心要素,消費者的客觀感受和主觀理解還有個過程。

發展品牌經濟正當時——寫給中國首個品牌日

三,中國品牌日意味著什麼?

中國品牌日是國家行為,是法定日子;中國品牌日其作用巨大,意義深遠;中國品牌日必將受到企業重視,更加增強全民意識,也意味著將有更多資源投向品牌領域。

三個轉變:

中國製造——中國創造

中國速度——中國質量

中國產品——中國品牌

製造大國——製造強國

其二,經濟的倒逼,消費的倒逼

(1),相關產能明顯過剩

(2),名牌產品需求旺盛

(3),企業的剛需

品牌代表企業文化和信譽,國家平臺塑造國家品牌,品牌打造恰逢其時,質量是品牌的基石,技術是品牌的底氣,商標是品牌的基礎,用持續的創新引領,用戶為中心的戰略思維,消費為中心的市場理念

其三,中國品牌日建立是水到渠成:

品種、品質、品牌、品位、品類;要樹立品牌的主體意識和消費意識

(1)中國技術的提升,產品質量的提高

(2)發展品牌經濟形成共識

(3)消費者逐漸在接受

(4)商標大國—商標強國—品牌強國

(5)打擊假冒偽劣和山寨仿製的環境淨化機制

(6)品牌誠信建設機制

(7)品牌維權援助機制

(8)第三方品牌評價形成機制(用市場的力量,規範企業的行為)

(9)產品質量檢測機制

(10)市場監督管理機制

(10)品牌經濟的人才機制

(11)品牌經濟的激勵機制

品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品牌經濟的主體是企業

四,中國品牌建設中政府的三個角色:

市場行為的監管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國有資產的守護者,知識產權的運營者。

成都發展品牌經濟面臨重大機遇

首先應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加大盤活商標存量,發展有質量的商標增量。突出有效運用、科學保護,加大對商標運營的支持力度,出臺有關支持政策,用商標品牌促進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升級。建議,把無形資產納入國有資產管理,實現保值增值,加強對商標品牌的運營。比如對公共品牌的商標、老字號等,要充分認識品牌建設商標運營在引領成都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知識產權申明:該文由 成都知度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張廷元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