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名稱】桃源圖卷

【年代】明

【作者】仇英

【現狀】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尺寸】635 x 40 CM

【材質】紙本 設色

東晉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已成了文人墨客眼中的理想隱居之所,他們或通過詩歌形式,或通過筆墨方式,把理想中的桃花源呈現出來,這樣的作品不勝枚舉,今天給各位讀者帶來的就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青綠山水作品《桃源圖卷》。畫卷大致可分為五個場景:發現桃源、桃源見聞、源中閒聊、桃源暢飲、離開桃源,卷前有清乾隆兩處御題。

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清乾隆卷前引首:己未歲題趙伯駒桃源圖,有云山春靄鈔鑼溪之句。越四十年,己亥題仇英桃源圖,複用鈔鑼溪字,因失記數典以詢內廷翰臣,自於敏中以下竟無知此事者。檢之十餘年,迄莫能得。每往來胸次,頃幾暇偶閱舊刻元人所編陶靖節集《桃花源記》湯漢注中,始知本於桃源經,恍如重入仙源,頓逢舊跡,亦一快事。且知學問之道無窮盡也。仇英此卷即藍本伯駒,筆意超秀,頗能神似,洵為合作,即書卷短,以識賞遇。戊申小春御筆

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乾隆題詩:鑼溪接武陵源,峽口通人宛見村。望去陌阡雞犬富,迎來老幼笑言溫,傳神別緻超凡品。避世高情足靜論,粉本問從誰所得,伯駒真跡石渠存。(已亥暮春御題)

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桃花源》是一首詩,《桃花源記》是這首詩前面的序,可是這個序比詩還長,而且比詩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看過那首詩,但大多數人看過序,陶淵明幻想出那樣一個桃花源,用了最簡單、最淺顯、最自在的語言和形式,不押韻,也沒有格律,帶我們進入一個思想領域,而且不露痕跡,完全是講了一個故事。

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桃源文化悠久綿長,不僅唐宋元時期都有相關詩文創作,而且李昭道、荊浩、關仝、郭熙、李唐、馬和之、趙伯駒、伯驌、劉松年、趙孟頫、錢選、王蒙等人也都有桃源圖流傳,內容形式不盡相同,而且大部分已經遺失。至明代,桃源圖再次流行興盛,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動盪引起的避世心理,主要是源於明人對自我覺醒和精神超越的思考與追問。

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存世的約三十六幅桃源圖中有十餘幅出自仇英之手,文徵明之子文嘉的《鈐山堂書畫記》也證實了明代桃源題材繪畫風潮確實肇始於仇英。這幅畫卷以武陵漁夫的行蹤為主線,貫穿全篇,畫中繪有四十多個人物,他們形態各異、表情豐富,惟妙惟肖。其中有划船的漁夫、打柴的樵夫、扛鋤的農夫、聊天的村民,每個人都快樂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怡然自得,展現出田園生活的無限樂趣。畫中山水和人物完美結合,渾然一體,營造出景緻優美、悠閒自得的人間仙境。

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仇英早期作品,以絹本為多,畫面空白較大,用筆細膩,剛中帶柔,圓中有方,設色濃重。中晚期作品,構圖漸趨滿紙,用筆愈見剛直,運筆則自然而流暢,用色漸淡,有時亦作白描。仇英畫跡流傳有限,題年款者更尠。

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生年不詳,卒於約公元1559年。漆工出身,祖籍太倉,長年寓居蘇州至終。明四大家之一,黃宗惺的《草正樓讀畫集》又呼仇英為“繞州畫瓷匠”式的人物。仇英先拜周臣為師,後又學沈周、文徵明。他的青綠山水畫相當成功,在人物畫方面也取得了極高成就。明末王稚登在《丹青志》上評仇英“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精麗豔逸,無漸古人。”連門戶偏見極深的董其昌也在《畫眼》裡讚歎道,“仇英為近代高手第一,兼有南宋二趙之雅。”“他是趙伯駒後身,即令文(徵明)、沈(周)未盡其法。”尤其在人物小景方面,仇英為以後三百多年的畫家們留下了標準的藍圖。總的來說,由於封建門閥主義統治,仇英的畫不被當時上流社會重視,但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每日讀一畫|明 仇英《桃源圖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